由于得到了许广平的全力支持,鲁迅后期十年的著作成绩远远超过了以前的二十年。为了纪念她所付出的默默无闻的辛勤劳动,鲁迅在发表自己的译作时,有时特意用“许霞”、“许遐”的笔名。他时常对许广平说,我要好好替中国做点事,这才对得起你。
1936年10月,鲁迅病逝于上海。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紧紧握住许广平的手,同她诀别:“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但许广平怎能忘记她尊敬的师友和亲爱的丈夫呢?
许广平悲痛之余,还要照顾年纪尚小的孩子。对于她而言,更多的是悲痛和愤恨。她自己也是一个革命活动家,她知道自己的爱人所从事的是刀口舔血的事业,但是她仍然不能很快接受这样一个惨痛的事实。在相当长一段时间的伤心之后,许广平终于从伤痛之中转醒过来了。她决定要坚守鲁迅生前的使命,完成他的未竞之业。她将鲁迅1934—1936年发表的杂文十三篇结集出版,又以三闲书屋的名义自费出版了《鲁迅书简》的影印本。
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许广平为保护鲁迅的全部遗稿及其他遗物,留在“孤岛”未走。1938年4月她编成了《集外集拾遗》。同年8月,由胡愈之发起,许广平、郑振铎等二十人组成“复社”,以“鲁迅纪念委员会”的名义,在中国共产党的关怀、资助下,编辑出版了六百万字的《鲁迅全集》(二十卷本)。1946年秋,同样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关怀和资助下,许广平将已征集到的鲁迅书信手稿和抄件八百余封,整理出版《鲁迅书简》。接着她又秘密北上北平,整理鲁迅故居的手稿和藏书。这时,她还与上海学联的中共地下党组织保持着密切的接触,不仅对学生们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运动表示了道义上的声援,而且还多次慨然捐款。她的这些爱国革命之举,又何尝不是深深受着鲁迅先生的影响?
请将军听一曲“高山流水”——蔡锷与小凤仙
“九万里南天鹏翼,直上扶摇,怜他忧患余生,萍水相逢成一梦;十八载北地胭脂,自悲沦落,赢得英雄知己,桃花颜色亦千秋。”——小凤仙
“山青青,水碧碧,高山流水韵依依。一声声,如泣如诉如悲啼。叹的是,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山青青,水碧碧,高山流水韵依依。一声声,如颂如歌如赞礼。赞的是,将军拔剑南天起,我愿做长风绕战旗……”生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或七十年代以前的中国人,一定还知道那部叫做《知音》的著名国产电影,由当时的影坛“大帅哥”王心刚、因《庐山恋》而闻名天下的张瑜主演,主题歌由当时的大陆“甜歌皇后”李谷一演唱。《知音》描写辛亥重九云南起义将领蔡锷,在京都名妓小凤仙的掩护下,冲破袁世凯的监控,远去滇地兴师讨袁,发起护国运动。该“高山流水”主题歌,赞颂了蔡锷将军拯救祖国、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怀和坚忍不拔、勇敢机智的英雄品质,并表现了小凤仙对蔡锷忠贞不渝的爱情。
影片《知音》的主要情节是:当时日本侵略者正准备出兵山东,威逼独夫民贼袁世凯签订“二十一条”。袁的手下虎将蔡锷力主拒约应战。袁世凯为获得日寇支持其复辟帝制,屈从签约。全国掀起抗日爱国运动,袁派兵血腥镇压。蔡锷认清了袁世凯的真实面目,开始秘密联络各地同志,筹备讨袁起义。袁世凯对其颇为猜忌,蔡锷遂用韬晦之计麻痹他们。蔡锷的名声虽早已使京都名妓小凤仙倾倒,但由于相互猜疑和不解,两人虽朝夕相处,却隔阂如山。在天津,小凤仙不露痕迹地掩护了蔡锷。随后,她在“高山流水”的琴曲中,吐露了自己的悲惨身世和力除国贼的心愿,彼此终于觅到知音。袁世凯登极前夕,起义迫紧,小凤仙掩护蔡锷离开北京,自己却被投入监狱。蔡锷借道日本到达云南,打响了讨袁的第一枪,各省联袂而起。倒行逆施、众叛亲离的袁贼,才做了八十三天“皇帝梦”就只好宣布下台,不到半年后即郁郁病死,护国讨袁战争胜利结束。蔡锷却因操劳成疾,在日本就医时不幸逝世。小凤仙静坐船头,痛拨瑶琴,思念知音……
影片尽量忠于史实,但情节上毕竟有一些加工。
蔡锷(1882—1916年),民国初年革命家、军事家和军事学家,护国运动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者,一代名将。原名艮寅,字松坡,也曾用过“奋翮生”、“系锥生”等别号,湖南宝庆(今邵阳,离笔者家乡很近)人,出生于一个贫寒农家。他是“军国民教育”的提倡者之一。他一生的主要贡献,就是先后发起和领导了重九起义、护国战争,顺应了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时代潮流,故到处响应,获得胜利,因此成为“再造民国”的著名英雄。亦善诗文,有“一代儒将”之称,其作被编为《蔡松坡先生遗集》。
根据电影《知音》中的故事和一些野史传说,蔡锷1915年秋反对袁世凯称帝,是在北京名妓小凤仙的帮助和掩护下,逃出京城,重返云南的。但据历史事实,助蔡锷逃离北京的是蒋百里(革命先驱、近代兵学泰斗,浙江海宁人,初系蔡锷同窗,曾任保定军官学校首任校长、陆军大学代理校长,科学家钱学森的岳父)及陈仪、张宗祥诸公,而非青楼女子小凤仙。后来蔡锷罹患重病,入川陪他赴日本神户就医、遗电笔录、扶柩南下归湘……也都一直是蒋百里在操劳。不过,蔡锷和小凤仙的相识相处,相知相恋,配合默契,以麻痹袁世凯一伙并趁机逃离,却完全是真实的。
小凤仙(?—1954年),民国奇女子。小凤仙是其艺名,又叫筱凤仙,生年不详,估计小蔡锷十余岁,旧北京著名的八大胡同之一陕西巷云吉班的名牌妓女。原藉浙江钱塘,姓朱,据说出身旗人,清光绪年间全家流寓至湖南湘潭。父亲经商颇有所成,后因被不肖友人拖累而倾家荡产。而小凤仙则被卖为奴婢,跟着奶妈改姓张,不久被卖到妓院,辗转南京、上海等地,最后到了北京。
小凤仙谈不上是美人胚子,姿色中等,娇小玲珑,吊眼梢、翘嘴角;肌肤不算白皙,性情尤其孤傲,懒得求媚取宠,对脑满肠肥的富贵巨贾趋避惟恐不及。但粗通文墨、喜缀歌词,特别是生有一双慧眼,善于识人,能辨别狎客才略,因而一见蔡锷便认定他是一位非常人物。
蔡锷在遇见小凤仙之前已早有家室,妻子刘侠贞是湖南老家附近武冈人氏,而且婚姻还非常幸福美满。只是在被袁世凯控制的时候,他没有办法,才想到混在八大胡同里,靠声色酒酣来蒙蔽老袁一伙,以求逃脱。即他最开始有“狎妓”之意,而小凤仙只不过是他的一粒棋子。不想饮食男女,日久生情,二人互通心事,直言身世,竟共同谋划起如何使蔡锷成功出逃之策来。对于身份、地位相差如此悬殊的两个人,他们的相知相惜又该怎样解释呢?因为蔡松坡也是个眼光很辣的角色,他看人很准,认为小凤仙兼具越女之婉约、湘女之热情,不像其他世俗风尘女子,她还是可以托付一些心事的。同时,小凤仙的善良内秀与独有的美好品质,也感动了蔡锷,便使他爱上了她,并引为红颜知己。英雄美人,意气相投,红烛罗帐,缱绻悱恻,成了千古美谈。蔡锷赐小凤仙两联:“不信美人终薄命;由来侠女出风尘。”“此际有凤毛麟角;其人如仙露名珠。”从此,蔡锷天天与小凤仙乘坐敞篷马车,畅游京畿一带名胜古迹,招摇过市,故意令人有目共睹,以避开袁世凯手下的眼线。
蔡锷南归前夕,曾对小凤仙说:“决计不顾生死,非要逃脱羁系不可。”小凤仙决定与他生死同行。蔡锷说:“同行多有不便,将来成功之日,必不相忘!”小凤仙当夜为他饯行,为他歌唱、流泪,仔细叮咛,依依不舍。蔡松坡也目不转睛地看着她,止不住那英雄眼泪,发誓道:“但愿他日能够偕老林泉,以偿夙愿!”二人的分别也真应了李商隐的那两句诗:“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护国运动胜利的消息传来后,小凤仙天天都能获得蔡锷的近况;于是闭门谢客,静等郎君派人来接。她收到蔡将军写来的信,大意是说:“自军兴以来,顿罹喉痛及失眠之症,现在都督四川政务、军务,实在是难却中央的盛情,所以勉为其难。等到大小事情布置就绪,就出洋就医,到时就偕你同行,你暂时等一下。”小凤仙便日夜耐心等待,望眼欲穿;只可惜蔡郎已病情沉重,来不及也无法偕同她了。
不日蔡锷猝然逝世,年仅三十五岁。小凤仙闻讯,痛不欲生,当场作联:“谁识周郎竟短命,早知李靖是英雄。”在北京中山公园举行的蔡氏追悼会上,她又请衡州狂士王血痕代撰了一幅挽联(见文首所引)。那天,小凤仙身穿素布大褂,袖披黑纱,前来致哀。当她随民众步入会场,向遗像鞠躬时,被眼尖的北大学生发现。他们正要围上前打听,小凤仙却不愿惹麻烦,随即快步走出公园。学生们追踪寻访,竟不可得。可见,她对蔡将军是挚爱的,蔡将军的离世带给她的打击也是显而易见的。有人曾作诗叙述他们的这一段特别情缘:“英雄儿女意缠绵,红拂前身小凤仙。瑶树琼花零落尽,白头宫女话当年。”云南大学教授石鹏飞于1982年亦作有一诗纪念他们:“南天剑起一麾雄,湘水麓山唱大风。十万万人今共拜,知音岂独小桃红。”
从那以后,为维护蔡锷名声,小凤仙离开了八大胡同,不知所踪。此后数十年,人们对她的去向众说纷纭,一直是个谜。直到1998年才有媒体披露,小凤仙于1949年全国解放后便隐居在辽宁沈阳,改名张洗非,嫁给丧偶的原张作霖大帅府工作人员李振海(另据称此前她还嫁过东北军的一名师长),成了四个孩子的继母,生活平淡安定,期间还求见过昔日老友、京剧大师梅兰芳。1954年春小凤仙患上了类似老年痴呆和脑血栓的病症,数月后病故。而她和蔡锷之间的爱情,宛如一幅充满激情的油画,厚重而又热烈,不求被人接受,只求于己回味。
夫唱妇随,由志士到汉奸——汪精卫与陈璧君
“汪先生没有璧君不能成事,没有璧君也不至于败事。”——陈公博
汪精卫(1883—1944年),原为革命志士、中国国民党副总裁,后堕落为大汉奸、亲日派首领。名兆铭,字季新,原籍浙江山阴(今绍兴),生于广东三水(今番禹)。汪长得英俊标致、衣冠楚楚、风度翩翩,被称为“中华民国第一美男子”,排在周恩来、张学良等人之前。从小聪颖好学,很会读书,考过秀才第一名,口才超群,文章也写得非常漂亮。早年发誓“革命不成功便不结婚”,志向远大;后曾提出“不做官、不做议员、不嫖、不赌、不纳妾、不吸鸦片”的“六不主义”,个人生活作风也非常为人称道。后来,他由一位追随孙中山先生的民主革命先驱而致成为受亿万人唾骂、遗臭万年的卖国贼,这个过程是漫长、复杂的,也有很多历史原因。我想,性格就是命运,中国知识分子历来的劣根性和力量虚弱是一个重要因素。
陈璧君(1891—1959年),原籍广东新会,生于马来西亚槟榔屿乔治市(今槟城),汪精卫之妻,小他八岁。陈是华侨富商之女,自小父母宠爱有加,性格积极活泼。1907年她在槟城与汪相识,一见钟情,遂入同盟会;从此夫唱妇随,荣辱与共,一同走过大起大伏、大是大非的人生。1909年随汪去日本留学。翌年随汪回北京,执行暗杀摄政王(即末代皇帝溥仪之父载沣)的秘密使命。汪精卫被捕后,陈往返于北京、南洋之间,多方营救;并向汪立誓以身相许,永结百年之好。1912年与汪正式宣布结婚,时称他们是“患难姻缘”。1917年夫妇俩追随孙中山在广州组织军政府,此后长期在孙身边工作。1924年在国民党一大上当选为中央监察委员。1938年随汪公开投降日本。汪伪政权期间,任中央监察委员会常委、中央政治委员会委员等职。1944年汪精卫死后,陈在其尸身上书下“魂兮归来”四个字。此后南下广州,任日伪广东政务指导员,企图盘踞伪广东省政府。1945年在广州被国民政府诱捕。1946年在南京被当局以叛国罪判处无期徒刑。1949年解放后,人民政府维持原判,由苏州监狱遣送上海提篮桥监狱继续关押。1959年病死于上海监狱医院。
汪精卫和陈璧君曾有过一段令人羡慕的革命先驱的花样年华,但此后他们却并未与时俱进,顺应历史潮流和人民意愿;反而逆历史而动,背叛民族,追求一己之私,变成中国近代史上典型的政客、汉奸、卖国贼,为人们所抛弃,树立了一个活生生的反面典型。他们从反清志士的激情恋曲到堕落政客的婚姻悲歌,演绎了民国乱世一段光怪迷离的情感肥皂剧,给后世的人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反思和教训。在汪精卫从英勇革命到卖国投敌的活动中,陈璧君究竟扮演了什么角色,起了多大作用,有文首所引的汪汉奸集团二号人物陈公博的这句绝妙的评语为证。
陈璧君在初见汪精卫之前本已许人,汪也家有结发原配;但自见到汪之后,她就向父母表示坚决退婚,欲改适汪郎(这也足见汪精卫的魅力之大),为此遭到其父的严厉斥责,认为“千金女绝不可下嫁亡命徒”,汪精卫四处飘荡,有家难归、有国难投,嫁给他只能一辈子受罪。其母虽然同情女儿,但也无可奈何。汪精卫虽没有当领袖的能力,却有极强的领袖欲念,故具惟我独尊的性格,除了陈璧君之外谁也不可侵犯。可见汪对陈还是很有感情的。在彻底与家里的原配分手之后,陈一直是汪唯一的夫人。身为美男子,又位高权重,且身逢乱世,汪居然能倡导并实践“一夫一妻”,实属罕见。可以肯定,傲岸、桀骜的陈璧君亦不是等闲人物。
陈璧君向来以1907年就参加了“同盟会”的元老自居;且孙中山先生为创建黄埔军校及执信女中复校所花费的大部分资金,就是她不顾怀孕期虚弱之体,远涉重洋到美国、加拿大华侨中募捐来的,故素来自恃有功,高人一等,非常傲慢,被称为是一只著名的“雌老虎”。
据说当年汪精卫准备北上行刺摄政王时,最坚决表示陪他一同进京的即是陈璧君。有人半开玩笑地对她说:“你有一张英国臣民护照,当然不怕死。到关键时刻你把护照一抛,英国领事馆自会来救你。”陈听完二话不说,当即拿出护照撕成碎片,一时满座皆惊,鼓掌如雷。也有另一种说法是,当汪精卫决定去刺杀摄政王时,陈璧君作为革命党人鼓励他说:“你去干吧,你明天就要去死,我没有别的送给你,惟愿以身相许。”汪行刺不成被捕后,陈又设法营救。后来汪被释放了出来,革命夫妻喜结连理自是当然。
汪精卫身为著名美男子,且才学超群、位高权重,很讨女人的欢心。早年汪在日本留学时,认识了同盟会女会员方君瑛。方才貌出众、文静温柔,一派大家闺秀的风范,汪对她情有独钟。后来汪、方、陈三人一同到法国留学,汪、方之间的关系渐渐发展。一日陈璧君有事外出,回家看到汪、方二人非常亲密,醋意大发,大骂方君瑛,言语恶毒,不啻泼妇骂街。方不堪侮辱,不久上吊自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