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明末起义军李自成率领大军进入北京。军士秋毫无犯,纪律严明,受到百姓们的热烈欢迎,北京的秩序也很快恢复了正常。时间不长,李自成就接管了全国一半以上的地方政权。这样的大好形势冲昏了起义军将帅的头脑:牛金星忙于应酬,刘宗敏忙于催饷,而李自成则霸占了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这一切激起了天怒人怨。本已准备归降的吴三桂,立即引清兵入关,起兵反叛。李自成在明军与清军的联合夹击下,节节败退,被迫撤出北京,在清军的不断追击下最终兵败武昌,李自成本人也死于湖北九宫山。
名噪一时,深受百姓拥护的闯王,最后却落得个身死九宫山的悲惨下场,原因何在?当然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为关键的一条还是因为李自成没有及时巩固胜利果实,给了对手以可乘之机。只可惜一代闯王如果能早点儿明白“战胜攻取,而不修其攻者,凶”的道理就好了。
战国后期,周赧王五十三年(公元前262年),秦国攻打赵国。秦军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北)受阻。长平守将是赵国名将廉颇,他见秦军势力强大,不能硬拼,便命令部队坚壁固守,不与秦军交战,两军相持两年多,秦军仍拿不下长平。公元前260年,秦王采纳了范雎的建议,用离间法让赵王怀疑廉颇。赵王中计,调回廉颇,派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为将,到长平与秦军作战。赵括到长平后,完全改变了廉颇坚守的策略,主张与秦军决战。
秦将白起起初有意让赵括尝到一点儿甜头,使他的军队取得几次小胜。赵括果然得意忘形,派人到秦营下战书。这下正中自起下怀。开战前,他分兵几路,抄赵括的后路,隐秘地形成对赵军的包围。第二天,赵括亲率40万大军,来与秦兵决战。
赵括因秦军几次交战都打输了,志得意满,哪里知道敌人用的是诱敌之计。他率领大军追赶假败的秦军,一直追到秦壁。秦军坚守不出,赵括一连数日也攻克不了,只得退兵。这时突然得到消息:自己的后营已被秦军攻占,粮道也被秦军截断。秦军派精骑5000突入赵营,将赵军分割为两块,分别包围起来。一连46天,赵军绝粮,士兵杀人相食,赵括只得拼命突围,白起已严密部署,多次击退企图突围的赵军。最后,赵括中箭身亡,赵军大乱,可叹40万大军都被秦军坑杀。
赵括被几次小小的胜利冲昏了头脑,变得骄傲轻敌,自满起来。殊不知,之前的几次小小的胜利只不过是秦军故意造成的,就是为了激起赵括骄傲自满的情绪,使他轻敌,然后再周密部署,布设埋伏,巧妙歼敌。赵括此举损失40万大军,使赵国从此一蹶不振。
人生在世,不要一路对自己不满,这是一种怯懦的表现;但也不可骄傲自满,这是愚蠢的表现。自满通常起于无知,无知能带给人一种愚劣的幸福感,虽然能获得一时之快,却败坏了自己的名声。它不能辨识别人的完美,而一味苟安于自身的平庸。谨慎小心总是有用的,一是有助于事情顺利进行,二是在逆境之时能有所准备。如果事先能有忧患之心,那么当挫折真正来临时,就不会惊慌失措和气馁。荷马也偶有疏忽,亚历山大则因失败而从自欺之中觉醒。世事有赖形势,有时形势胜我,有时我胜形势。但是,对一个无可救药的傻瓜来说,他的自满会变成一朵花,不断撒播愚蠢的种子。
人生在世,不要一路对自己不满,这是一种怯懦的表现;但也不可骄傲自满,这是愚蠢的表现。自满通常起于无知,无知能带给人一种愚劣的幸福感,虽然能获得一时之快,却败坏了自己的名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