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陈颉的诗《雨中故乡》
■陈俊勉
故乡,游子心中难以割舍的情结,古今中外,曾勾起多少才子佳人“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别绪。湘西北,澧水源头,那是一片美丽而神奇的土地,家乡的母亲河,喂养了陈颉的童年和他日渐丰腴的诗歌。走出大山,那片心中的净土和精神家园,始终是诗人魂牵梦萦的牵挂,于是有了雨中回故乡的那份特殊感受。“雨下了一天”,并“还在下着”。诗歌由“雨”起笔,给全诗定下冷色基调,让诗歌笼罩在一道凄美而孤寂的阴影之中。
像打开一幅山水画,“雨”在画中淅淅沥沥,极尽渲染,渐次浸润画卷,“让我变得敏感而脆弱”,由此抓住读者,将其视线带入诗歌现场:这是一个“乍暖还寒的日子”, “旧时的土路/屋前的梨树,还有路上的两个行人/和他们的梦,应该没变”。浓郁湿润的泥土气息,扑面而来的梨花清香,土路上缓缓移动的雨伞,正吻合了“我”心目中的故乡之“美”,而这种美已烙上了深深的伤痕。“只是多了些寒冷,多了些荒凉/和走在路上的心情”。“我”的心情异常沉重。何以如此?诗人没有直接说出,而是留给读者更多的想像空间和深沉思考。“一场病痛对于一个人,有时很快就会过去/可离开故乡二十年,乡村也病了一场”。面对乡村的病痛,“我很难用准确/和直入心怀的词语,来描绘这抓不紧的沧桑”,只能任由内心“裂出的伤/一缕缕,一丝丝,孤零零地被雨水淋湿”。此痛之深,震撼心灵!
现代文明的进程,带来了城市的日益繁华。一夜之间,打工潮席卷沿海发达都市,于是有了“路上的两个行人/和他们的梦”,于是诞生了“留守儿童”“留守老人”这样的新词,于是有了雨中故乡的萧条和荒凉。《雨中故乡》正是这一民生问题的真实写照。通读全诗,不难看出,作者以平铺直叙的笔触,以粗中见细的手法,情由景生,情景交融,以小见大,意蕴深厚,将诗人的良知与民生紧紧地贴在了一起。
附原诗
雨中故乡
雨下了一天,还在下着
乍暖还寒的日子,回到故乡
让我变得敏感而脆弱,旧时的土路
屋前的梨树,还有路上的两个行人
和他们的梦,应该没变
只是多了些寒冷,多了些荒凉
和走在路上的心情
一场病痛对于一个人,有时很快就会过去
可离开故乡二十年,乡村也病了一场
在奔跑和遗忘间,我很难用准确
和直入心怀的词语,来描绘这抓不紧的沧桑
流失,脆弱和微暗,回忆离现实太远
又回故乡,被人奚落的疼,裂出的伤
一缕缕,一丝丝,孤零零地被雨水淋湿
原载2009年6月22日《湖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