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是党项族建立起来的国家。它的疆域在极盛时期曾东抵黄河,西至玉门(今甘肃敦煌西),南临肖关(今宁夏同心县城南),北及大漠(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南戈壁省),境土方二万余里。唐末五代时,就据有夏(今陕西靖边县境)、绥(今陕西绥德县)、银(今陕西米脂西),宥(今内蒙古鄂托克旗东南)四州。北宋建国后,曾称臣降服于宋,后以内部意见不一,又臣服于辽。北宋虽决心消灭西夏,但屡经征战,没有效果。西夏反由战争而渐趋强大,企图与宋、辽鼎足而三,因而对宋“练习干戈,杜绝朝贡;小则恣行讨掠,大则侵夺封疆”。经过多次交战,北宋军胜少败多。原因是,宋军采取单纯防御,置数十万大军于几千里防线上,而西夏军常集中兵力,攻其一点,往往在战役上形成优势。如庆历二年(1042),西夏第三次大举入侵宋边,直指渭州(甘肃平凉),诱宋军至定川堡(今宁夏固原县西北),然后以重兵包围,当宋军突围时截击。宋军大败,于是采用范仲淹的“堡寨政策”以图谋西夏。当时,在陕西近边,城镇堡寨都是防戍据点。但因地广人稀,堡寨甚少,无法相互支援,故常为西夏军所乘。范仲淹的“堡寨政策”,是以加强防御能力为目标,在边境线上,增筑堡寨,以屏障旧有重要城、镇,使边境防守更为巩固;还主张以攻为守,伺机即攻取边界和要害之地,大筑堡寨,加以坚守,敌人若来,即派斥候,召援兵,并坚壁清野以困敌军,敌军人少,则扼险设伏以待,这样一步步地进取。史载置堡屯之法是:“每五百人置一堡……每三两堡置营田官一员,令以时耕种,农隙则教以武艺,以备战斗”;又“置屯之法,百人为屯,受田于旁寨堡,将校领农事,休即教武仗。其牛具、农器、旗鼓之并官予。置堡之法,诸屯并力,自近及远筑为堡以备寇至,寇退则悉出掩击。”治平四年(1067),宋夏战争又起,宋神宗派韩绛宣抚陕西,在绥州以西筑罗兀城,并增修沿边堡寨,目的在以居高临下之势,进取横山(今陕北西北部山脉)地区,该地区西夏也视为它的要塞地区,在险要地段也修筑不少堡寨,并发动全力攻宋军,宋军攻势遭受挫顿。此后,作战各有胜负,但北宋终未达到消灭西夏的目的。绍圣三年(1096),宋曾在石门峡江口好水河北岸,构筑了平夏城(今宁夏固源北黄铎堡乡)、灵平砦(平夏城之南)两座城寨。这里是西夏军出入要道。当构筑时,夏军10万对平夏城猛烈进攻,被宋军所击退,说明这种进筑和反进筑的斗争是十分激烈的。既而宋军在沿边诸路进筑的50多个堡寨,逐步完成对西夏步步紧迫形势,迫使西夏派使求和,取得暂时和平。公元1114年,宋夏战争复起,宋朝派童贯总领六路军事,采取出寨筑堡的战役指导,六路进军,广筑堡寨,并以主力进逼横山,进而攻占横山地区,西夏失去屏障,才不得不认真地向宋请和。
西夏军以骑兵大兵团运动战为主要作战形式,绵亘不断的城镇堡寨限制了它的活动,所以北宋军得以运用“堡寨政策”,基本上守卫住边境。同时,进一步利用在西夏境内广泛建筑的堡寨逐步攻取,也体现了堡寨在进攻中的作用。例如《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元符二年(1099)林希奏状中说河东路情况:“自前年复葭芦,去年筑神泉,幅员数百里间,楼橹相望,鸡犬相闻。横山之腴,尽复汉土;斥堠所及,深入不毛。秦晋士马,更为声援,自此岚、石,遂为次边,麟、府不为孤绝”。可见进筑堡寨战术,曾取得一定实效。边防城镇堡塞戍卒用亦兵亦农的办法,继承了历代边戍屯田办法而又有所发展,对明代军制的卫、所制,是有所启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