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需要技巧,“诈”亦无妨
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者也。
《孙子兵法》在世人的心目中,与“三十六计”类似,是诡诈理论的典范,不仅因其明确提出的“兵以诈立”和“兵不厌诈”,也因其在强调战争实力的同时,讲述各种获取战争胜利的计谋与策略。所以,给人留下了“诈”的印象。
在古代最早的字典《尔雅》中,“诈”的解释是“诈,伪也”,《说文解字》一书中对“诈”的解释是“诈,欺也”。可见孙武所说的“诈”与今天的“诈”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孙武讲求做人的原则和忠信,但是在作战的时候,他的态度非常明确,那就是要学会使用“诈”,变化战术以应敌人。在孙武看来,凡是不伤及道德的“诈”,都可用之。
历史上以诈取胜的战争不计其数,吴楚柏举之战就是其中之一。
吴王阖闾即位以后,大胆起用伍子胥、孙武等外来的杰出人才,积极谋划大业,想要攻占楚国。当时楚国因长期征战,不但国力中衰,内部政治也走向黑暗,但从整体上看,楚较之吴仍处在优势地位。因此,当阖闾第一次提出大举攻楚的战略计划时,军师孙武即以“民劳,未可,待之”的理由推辞了。
阖闾并没有消极地守株待兔,他首先消灭了徐和钟吾两个小国,为伐楚扫清了道路。接着采用了伍子胥提出的“疲楚误楚”的计划:将吴军分为三支,轮番出击,骚扰楚军,一直坚持了六年,以达到麻痹楚国的目的。六年中,楚军被“调戏”习惯了,对吴军的行动放松了警戒。
公元前506年秋天,楚国向蔡国发起围攻,于是吴国抓住时机,与蔡国联盟,大举进攻楚国。柏举之战以吴军的辉煌胜利而告终。吴军长期制造混乱,让对方一开始就没有积极应战的警觉,后来以大军进攻,正是一种“诈”。
善于使诈者,还有世人皆知的司马懿。司马懿以狡猾出名,当他和两个儿子的权力都被曹爽夺走之后,司马懿就在家装病,并且故意让前来打探虚实的人看到自己衣冠不整的样子,让侍女告知客人自己已经耳聋了。曹爽真的以为他已老矣,但最后司马氏又重新控制了魏国大权。
战争需要策略,需要诸如孙武所言的谋攻、虚实、用间等各式各样的计谋,人生亦同样需要技巧,且不论那些白手起家者,就是含着金汤匙出身的人,要实现自己的目标与理想,也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与汗水。并非有了付出就必定会有回报,有些时候人们需要的,只是一个机会或者一个可能,仅一步之遥而已。如何顺利地跨过这一步,诈的技巧有时能帮上大忙。
对所有人而言,巧妙地利用各种可以利用的资源,以实现自己的目标,使点小聪明也无大碍,只要不是损人利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