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大哥的到来,小英在一个月前就听当村支书的弟弟说了。弟弟攷虑这次人多,打算放在村食堂办席宴请“知青”大哥。因为,这些“知青”来自原来好几个生产队。攷虑“知青”阔别四十余年回到“故乡”实属不易。但小英听到后,坚持要在小英家里办。小英是农村典型的能人。屋里屋外一把手。她对弟弟说:麻子粿要现打现吃,村部又没打麻子粿的石舂,而且“知青”一定喜欢上家吃。于是,弟弟也就同意了。
小英在“知青”到来前几天就开始张罗了。她象一名当年在闽北打游击的红军指挥官,开始指挥筹备:五桌。麻子粿下米三十斤。鸭子五只、鸡五只、冬笋五斤,必须是黄毛不带靑的。香菇必须是天然生的三斤。桌椅、碗筷提前准备.。米酒是一月前准备的,两坛,足足八十斤。“知青”到来先吃水果:西爪子五盘、南爪子五盘、香蕉、萍果,当地自制的酥饼,应有尽有。
第二天上午,英子亲自下厨筹备:杀鸡、鸭。那本事比当初她奶奶杀那只胖母鸡的技术还髙一筹。左手提鸡,把鸡脖子一翻,去毛,露出血管,剪刀朝鸡血管一剪,鸡毫无声息的慢慢闭上眼晴----安乐死。三下五去二,不一会功夫一切基本就绪。中午稍息片刻,叫她老头子带孙女。自己亲自蒸大禾米。大禾米蒸法十分重要,太生太熟都不行,英子在行。
前一天,下大禾米三十斤,提前用泉水浸泡。万事具备。
第二天下午,“知青”如约而至。小英脱下围裙,到门口迎接“知青”。小英是经历过感情波折的人。年轻时曾经在情窦初开时对小青一往情深,可小清相对晚熟,他成熟应该在二十五岁左右大概。当时主要还是为了吃蛋,当年饿。但不管怎么说,蛋可以孵小鸡。因此,他们彼此还是有感情的。小英见到大家。好生欢喜。一人拍一下,高的拍屁股,矮的拍肩?,只有小青,她碰了碰小靑手臂、说了声:来啦。我注意到小靑那坚强勇敢的脸庞与自然规律对恃六十年后,浅浅的眉宇间陷了几下,而小英嘴唇边微微颤了颤。眼框有点潮润。此时小英转过身重重拍了拍小刚的肩膀。小刚笑着对英子说:旧情复燃了吧!小英又死命拍小刚一下,拍得我嗷嗷叫。小英瞪了一眼便面带笑容的招呼大家吃水果。便转身走进橱房。进橱房时,她用手拭着眼睛,有些激动。
五点半左右,五桌饭菜全部上齐。大伙兴髙釆烈地入座。满满一桌桌色、香、味齐全的全天然农家菜跃人“知青”的眼睑。香喷喷的土鸡,土鸭,麻子粿淸香扑鼻。此时此刻,席间人无一不感到温馨。真是一路山珍一路行,不及此刻“英子”宴!英子的确能干。宛如红楼梦里的王熙风,五桌宴席如囊中取物,信手得来。
我们一行十五人,余下全部是乡亲。晚宴开席,支书祝酒辞:意思是非常髙兴和感动,备薄席欢迎“知青”,支书用土语唱道:“米酒飘香千万里,只请哥哥干几杯。乡亲们一个接一个,一杯接一杯。哥哥妹妹谁都不服谁。”酒席开始,大家彼此盛情难却,有敬必喝!有喝必干。一次一碗。一碗米酒、一颗麻子粿。大家生怕麻子粿被扫光。小青一伸筷子:两个,搞得大家心乱如麻。麻子粿,脆香无比,自然香菇汤,可囗。土鸭、土鸡统统一扫光。这批在城里已经基本没食欲的老知青,不知怎的胃口大开。英子更是海量,把小淸灌得如飘在五里云雾中。小清一个劲从头到尾喊:“好喝、好喝,喝、喝”边喝边吟唱道:一壶浊酒喜相逢,今昔多少事,都在笑淡中.喝着喝着,突然两眼模糊,吟诵道:试问捲帘人,知否,知否,是肥还是痩!初中文聘,居然洒后快成了李淸照。小青喝着,由防守到进攻。居然又哼到: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突然一惊,恍然大悟:小淸原来全是蒙我,酒后吐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