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工薪阶层而言,以平常心对待生活中的小事就是高情商的表现。比如应缴水电费、燃气费、贷款、税款、信用卡、食品开支、外出就餐、有线电视收视费、以及购买衣服和鞋子、添置家庭生活用品等等,虽说这些开支一般数额较小,但积少成多就会是一个大数目。因此,工薪阶层应在每月初制定出这个月的支出计划,标出必要的支出费用,控制好机动支出费用,并将计划外的余款存入银行。这样做不仅可以对自己的财务有较为清楚的了解,还可以观察出自己某一方面的开销是否过大了。如果某方面开支过大,就要考虑如何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将这些减少的开支积少成多,同样是一笔不小的财富。此外,最好将家里的资产(存款、国债、股票等有价证券)及负债(如购房贷款、欠父母、朋友的款)做成一张财产明细表,做到心中有数。
理财小贴士:什么是情商呢?
从心理学上讲,情商包括五大内容:一是认识自身的情绪,因为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成为自己生活的主宰;二是妥善管理自己的情绪,即能调控自己;三是自我激励,走出生命中的低潮;四是认知他人的情绪,这是与他人正常交往、顺利沟通的基础;五是人际关系的管理,即领导和管理能力。简单来说,情商无非是反映一个人三大能力的高低,即内外感知能力、自我调控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如果普通工薪阶层能拥有这三大能力,对其理财将有很大的帮助。
理财应懂得审时度势
有句话说得好,“钱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居家过日子,吃穿住行都要与钱挂钩。有人说,要懂得花钱才能赚钱。可是,过日子讲究的是细水长流,谁也不愿意需要花钱的时候口袋里没钱。可以说,“省钱”是一种务实的理财观念,更是一门不可或缺的学问和艺术。
当然,省钱并不等于吝啬,我们提倡你在生活中注重节俭,但并不是叫你处处吝啬。像有的人平时穿着打扮都十分讲究,消费时出手阔绰给人以非常富有豪爽大方的感觉,但是真的叫他们作一份产业,进行一项投资时,他们却拿不出钱来;而还有的人平时吃穿住行都非常朴素,甚至给人小气寒碜的感觉,但是当他们遇到可以投资的项目时候,他们会毫不犹豫拿出数目可观的资金来。由此可见,钱要省在该省的地方,省钱也要审时度势。
所谓审时,是指在消费的时候要看准时机主动出击。如时髦华丽的大衣在冬天是贵了点,可到了夏天的时候,其价格自然要“跳水”,如果能选择淡季购物必要会实惠多多;在各种节日期间,经销商抓住部分消费者要在节日给自己的朋友送礼物这一心理,各种物价一般都会上涨,倒不是说涨了50、100元会给消费者造成多大影响,关键是钱花的不值,如果你赶在节前买,或者晚几天再买,都不会白花冤枉钱;另外,审时理财还得在“早”字上下功夫。现在很多商场为了促销,到了节假日都会抛出“大礼包”,如“当日前10名抢购者半价优惠”之类的方式,遇到这种情况不妨早起去排队试试运气,毕竟“时间就是金钱”。
所谓度势,是指要把握局势“对症下药”,也可以认为是“货比三家”。被称为美国“最节约家庭”的伊科诺米季斯一家将“穷追不舍买便宜货”视为家庭购物的前提。这个收入平平的七口之家每次到超市购物,都会在购物架前仔细地来回逡巡,寻找要购买物品的最便宜价格,直到找到了最低价才会买东西。即使在不购物的时候,他们也会像炒股者关注股票一样,随时留心各种物品价格的涨落。在夫妻俩的影响下,五个年龄从10岁到21岁的孩子也学会了节约,经常陪着父母耐心搜索最低价格。当然,伊科诺米季斯一家“穷追不舍买便宜货”的方式并不是一味的追求价格低,而不在乎品质。同样的东西在不同商场的价格参差不齐,理性的价格对比是我们做出购买决断的有力依据。
当你学会审时度势地去消费,你会省下很多不必要的消费。
理财小贴士:审时消费不要因小失大
有些银行会在特定节日做活动,例如在指定时间消费可得到双倍或多倍银行卡积分。年轻的持卡一族们可以利用这个时机购买一些大件物品,以获得积分。但是一定要避免一些不理智消费,比如为了攒积分买些没有用的东西。要清醒地认识到,积分只是使用信用卡的一个附带优惠,不能被它牵着鼻子走,否则将会因小失大、得不偿失。
知晓理财中的马太效应
如果一个所谓的不改变理财观念、思路的话,继续按照自己的那一套保守理财的话,那还是会应验《马太福音》中的那句经典之言:让贫者越贫,富者越富吧!
在《圣经》的《新约·马太福音》看到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国王准备去远行,临行前交给三个仆人各一锭银子,并让他们在自己远行期间各利用这一锭银子去赚钱。过了一段时间,国王回来了,他把三个仆人召集到一起,发现第一个仆人已经赚了十锭银子,第二个仆人赚了五锭银子,只有第三个仆人因为怕亏本什么也不没做,手里还是当初国王给他的那一锭银子。
国王决定按照每个人赚钱的多少进行奖励,他奖励了第一个仆人十座城池,奖励了第二个仆人五座城池,第三个仆人认为国王会奖给他一座城池,可国王不但没有奖励他,反而下令将他的一锭银子没收后奖赏给了第一个仆人。国王降旨说:“少的就让他更少,多的就让他更多”。这个理论后来被经济学家运用,命名为“马太效应”。
如果你仔细留意一下,发现在我们自己的家庭理财中也存在“马太效应”。
小王和小刘这对好朋友大学毕业后一起进到了一家电脑公司做程序员,两人都是本科学历,薪酬相同,但两个人在理财的观念上却完全不一样。小王的理财观念比较开放、灵活,前几年股市红火,他利用懂电脑的优势,购买了股票分析软件,没事的时候就研究研究,并把平时省吃俭用积攒的3万元钱全部投入了股市。一年多下来,他的股票市值就升到了6万元。后来,他见股指涨幅太大,各种技术数据也显示风险的降临,便果断平仓。这时,单位附近正好开发了一条商业街,由于当时股市红火,所以购房者寥寥无几,最后房产商不得不将现房降价销售,小王便用这6万元买了一套沿街商业房。三年时间下来,他的沿街房已经升值到了25万多元。后来,他见当地房产价格已经见顶,立即将房产出手,把25万多元全部买了某开放式基金,也就是过了一年多点又获得了20%的盈利,25万元成了30万元。前段时间他买了一套带阁楼的房子和一辆捷达轿车,并娶了单位里最漂亮的女孩,小日子过得那叫一个红火。
而小刘在理财上则有些太过于稳重,也就是说有点太过于保守,刚参加工作那两年他的积蓄和小王不相上下。但为了安全稳妥,他一直把钱存入银行,满足于每年获得的利息。可他没有考虑货币的贬值因素,如果按银行定期1年期储蓄的年利率2.25%计算的话,扣除20%利息税,实际存款利率只有1.8%,如果以年均CPI(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指数)为4%计算,1年期存款的实际利率为1.8%—4%=—2.2%,也就是说小刘的积蓄在不断“负增长”。所以直到现在,小刘在公司里仍然属于“穷人”,至于什么买车买房,他连想都不敢想。
通过小刘的理财观念和经历,我们看到负利率是多么可怕啊,它就如同国王一样,它让不善理财的人不得不咽下通胀带来的苦果,辛辛奋斗积攒的钱财不增值反倒贬值了。而善于理财的人,则能享受到让人羡慕的理财果实,从而使自己的钱财可以实现快速增值。这就是理财观念不同产生的不同结果。
理财小贴士:降息预期下如何应对利率下行
在存款时,不要只看利息变化时银行挂出来的那个数字,那个只是名义利率,而真实的利率要与通货膨胀挂钩。比如,对比2008年9月份4.6%的CPI数据,当时的银行利率为最高的4.14%,但扣除通胀后实际利率就只有—0.46%。对银行储蓄较为偏好的人,在当前的降息预期下可存部分定期来对抗利率下行风险,因为定期利率是按照存入当天利率计算,在存期内并不会受利率调整的影响。此外为了保值增值而又尽量保证低风险,还可以考虑买国债、等一些收益相对稳定可靠的债券型理财品。当前,应该调整好心态,不要再有太高的收益预期,现在能有4%以上的年收益已属不错。在当前环境下最好以稳为主,能保本就是赚了。
穷则思变的理财哲学
通常来说,富人和穷人在理财观念和理财哲学上有很大的不同:富人都非常热爱金钱,穷人认为金钱是万恶之源;富人认为个人素质和潜能决定赚钱的多少,穷人认为运气和机会是决定能否赚钱的根源;富人认为成功取决于心态,穷人往往不相信“美梦能够成真”……当然,产生这些差异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穷人和富人在理财的基础上有很大的差距。钱少是穷人的软肋,拿这根软肋去和市场上的强敌硬碰,显然是不明智的。因此,穷人要想成功理财,就要懂得穷则思变。
将生活费用变成第一资本
小王和小张都比较穷,需要每月领取100元生活补贴。小王用这100元买了50双拖鞋,拿到地摊上每双卖3元,一共得到了150元;而小张将这100元钱全部用来买大米和油盐。同样是100元,小王的100元通过经营增值了,成为资本;而小张的100元在价值上没有任何改变,只不过是一笔生活费用。
渴望是人生最大的动力,只有当你对财富充满渴望,并且能够在投资的过程中获得乐趣,才有可能将你的生活费用变成“第一资本”,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资本意识与经营资本的经验与技巧,取得最后的成功。穷人的可悲之处就在于他对生活没有渴望,很难把钱由生活费用变成资本,更别提以此累积经营资本的经验与技巧了。所以,贫穷者就只能一直穷下去。
最初几年是最大困难
凡事起步的时候都是最难的,贫穷者要变成富人,最大的困难也是最初几年。对于白手起家的人来说,如果第一个百万花费了10年时间,那么第二个百万只需5年,再将百万变成千万乃至亿,也许只需要3年就足够了。
这一观点告诉我们,当你拥有了丰富的经验以及足够的启动资金,财富就会像已经跑起来的汽车,你只需轻轻踩住油门,车就会前进如飞。最初的几年也许是最困难的时候,但是只要能坚持下来,财富的积累会变得越来越容易。
心存梦想很重要
人,无论贫穷与富,都是有美好愿望的。正是由于这种美好的愿望,在民间产生了许多穷人美梦成真的经典故事,像放牛的董永遇见了美丽的七仙女,打鱼的老头捡到了一颗夜明珠。虽然这些发财的故事都带有一种神话色彩,但是,只要你心存梦想,美梦成真绝不只是过把嘴瘾或耳瘾的事,你同样有机会成为董永或是夜明珠的拥有者。
有位伟人曾经说过,一个人价值的大小,不是看他向社会索取多少,而是看他为社会贡献了多少。当今社会是一个“多劳多得”的社会,“多劳”并不是让你累死,而是在你能力范围之内生产出更多的价值。只要你自己心存梦想,在你能力允许的范围之内,劳动的能力越强,创造出的价值越大,就越可能获得更高的收入。
大脑是贫穷者最大的财富
很多穷人总将富人的成功归结于智力等自身的因素,认为那些成功人士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他们比常人更聪明。其实不然,人与人在智力和体力上的差异并没有现象中的那么大。一件事这个人能做,另外的人也能做,只是由于在一些细节上下的功夫的大小,而影响了事情的效果。
比如说,你第一次去办营业执照,就和办证的人吵得不可开交,可以肯定你办的那个小店永远只能是个小店,做大很难。又或者一个恃才傲物的职员得不到老板的赏识,他只是简单地把原因归结为不会溜须拍马,那就太片面了。老板固然不喜欢不尊重自己的人,但更重要的是他能看出你的价值和造化。持以上这种心态做事,别说投资,就连日常理财也很难做好。
投资尽管不是赌博,但同样有很大的风险。贫穷者是个弱势群体,从来没把握过局势,钱一旦投出去就由不得自己支配,更不要说能确保将来的收益大于现在的投入。很多时候贫穷者投资缺的不仅仅是钱,更是财商的动机、思想的智慧、以及行动的勇气。
对于贫穷者来说,手里仅有的一点点存款属于投资的软肋,身强力壮只算得上附加条件,只有大脑才是他们最宝贵的资源。有句话说得好,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在现在这个高速发展的年代,思想不仅是宝贵的精神财富,还可以是物质化的有形财富。一个好的思想可能催生一个产业,也可能让一种经营活动产生前所未有的变化。
不要用运气为贫穷开脱
相信有关资本的故事每个人都听过不少。美国老太太买了一百股可口可乐,放了几十年,成了千万富翁;中国老太太买了一百股深发展原始股,十年后也成了超级富婆。
我们不可否认的是,这两个平凡老太太的投资都是成功的,但是相信不少人很难臣服于这样的成功,认为她们的成功不过是运气好。你要有这种想法就大错特错了。贫穷者会把很多事情都归咎于运气,在他们看来,运气是最好的借口,可以为自己的贫穷开脱。其实,在当今这个商品经济时代,不劳而获的事情是不可能的。一个人要想获得社会的回报,首先需要他为社会生产做出贡献。人人都会有运气,关键看你如何把握。
教育是最大投资
如果问你二十一世纪什么最贵?相信你会脱口而出——“人才”。那么,什么样的算是人才呢?现在的教育制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标尺,那就是学历。曾经有调查显示,21世纪初我国高学历(本科及以上)者人均年收入超过11万,小学文化程度者只有3708元,二者相差近30多倍。虽说不能武断地说,高学历是检验人才的唯一标准,但是,你必须得承认,高学历是获取高薪的敲门砖。
学历要多高才算得上是高学历呢?十几年前,只要能上大学就很了不起了,但是现在,本科学历是最基本要求,即便是硕士学历也会让用人单位挑肥拣瘦,就业压力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严峻的。因此,要想改变命运,就要活到老学到老,把教育作为最大的投资。
早些年有关部门曾经做过这样一项调查,按2003年教育支出水平计算,平均每个家庭一年需要为孩子支出教育经费6727元,这笔开支占普通家庭总收入的27.4%。按各学级的费用计算下去,把一个孩子培养到大学毕业共需花费18万元,这还不包括孩子在家的一切生活费用。对于一般的工薪阶层而言,18万元不是个小数目,要想解决这项经费,唯一的办法就是省吃俭用,学会理财。
把知本变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