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炳(1510年—1560年),字文明,浙江平湖人。嘉靖八年(1530)武状元,嘉靖王朝第一条好汉,官至锦衣卫都督,是明朝唯一一个获三公三孤荣誉的人(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三孤:少师、少傅、少保。这些职务为皇帝的辅佐官,职位崇高,无定员,无专责,实为虚衔)。
陆炳“暴死”时年仅50岁,第二年严嵩倒台,陆炳被打成“严党”,抄家,子孙夺官。万历年间平反,子孙荫官。
陆炳一生愚忠,认人不认理,谁敢反对嘉靖皇帝,他就杀谁。是嘉靖皇帝的母亲蒋氏从家乡安陆府带来的那班孩子的头。陆炳一生不弄权,却朝中人人怕他(陆炳武功好,性格鲁莽,颇有上打昏君,下打奸臣的英雄气概)。他官职不高,仅居锦衣卫都督(按后人的话说,国家安全部部长),却权势能与严嵩平分秋色,系嘉靖王朝中后期第三号人号。
陆炳是令徐阶之辈做噩梦的人。陆炳虽被打入“严党”,但由徐阶之辈操控的《明史》仍给了他高度评价:
《明史》:炳任豪恶吏为爪牙,悉知民间铢两奸。富人有小过辄收捕,没其家。积赀数百万,营别宅十余所,庄园遍四方,势倾天下。时严嵩父子尽揽六曹事,炳无所不关说。文武大吏争走其门,岁入不赀,结权要,周旋善类,亦无所吝。帝数起大狱,炳多所保全,折节士大夫,未尝构陷一人,以故朝士多称之者。
这段记载,前半部分不过是在揭露官场的丑恶嘴脸,古今中外高官者,皆莫能免。后面“结权要,周旋善类,亦无所吝。帝数起大狱,炳多所保全,折节士大夫,未尝构陷一人,以故朝士多称之者”,意思是陆炳从经济上接济那些受冤枉、或家庭有困难的人,出手很大方。嘉靖皇帝几次兴大狱,株连很多人,相当一部分人都被陆炳保全了下来。他对待有学士的人,不惜放下自己的架子,主动去结交他们。为官几十年,没有陷害过一个人。所以,朝廷内外,没有不称赞他的。
这里举一例,说明陆炳的为人:
嘉靖皇帝一生好道,却十分忌讳别人用这件事情在背后议论他。一些用心歹毒的人便充分利用这一点,在相互攻击的时候诬陷对方。嘉靖二十九年(1550)春,一个检举奏折就把嘉靖皇帝险些气得背过气去。
事情是这样的,原户部主事王联因杀人罪下狱,他在狱中通过父亲王良,上了个检举奏折,检举原河南巡抚胡缵宗曾作诗讽刺嘉靖皇帝。其诗如下:闻道銮舆晓渡河,岳云缥缈照晴珂。千官玉帛嵩呼近,万国车书禹贡多。锁钥北门留管乐,南极扈羲和。穆王八骏空飞电,湘竹英皇泪不磨。
这首诗作于嘉靖十八年春,当时胡缵宗是河南巡抚右副都御史,嘉靖皇帝扶母亲灵柩南归承天府,经过河南时胡缵宗写的迎驾诗。这首诗字里行间都充满了颂圣的意味,王联凭什么说是一首讽刺嘉靖皇帝的诗呢?这是因为第七句“穆王八骏空飞电”中有“穆王八骏”四字的缘故。
穆王是指周穆王,八骏是稀世的八匹千里马。传说周穆王的坐车是由八匹千里马拉的。驾驶穆王坐车的人叫造父。造父的师傅名叫泰豆。造父开始跟着泰豆学驾车的时候,行礼很谦恭。泰豆三年没有教造父任何东西,而造父在礼节上对泰豆更加恭敬小心。于是泰豆跟造父说:古诗有言,擅长制造良弓的人,必须先做簸箕;擅长冶炼的人,必须先做皮革处理。你要真正学到驾车技术,就必须先注意观看我快走的姿势。快走的姿势象我一样了,然后才可以掌握住八根缰绳,驾御好八匹马的马车。造父唯唯诺诺,答道一切照办。后来就学会了驾驶八匹马的马车。
王联检举说,胡缵宗表面上是用“穆王八骏”来形容皇威,实际上是暗中讽刺嘉靖皇帝跟邵元节修道,就像造父跟泰豆学驾马车一样,卑躬屈膝,恬不知耻。并将此诗在朋友中广为传看,极力诋毁嘉靖皇帝。
胡缵宗(1480-1560年),字世甫,原字孝思,号可泉,别号鸟鼠山人,秦安县兴国镇人,正德三年(1508)进士。嘉靖十八年(1549)十二月在河南巡抚任上因官衙失火烧毁了符敕而被免职。嘉靖皇帝收到王联的检举奏折,越看越气,盛怒之下就派人连夜赶到胡缵宗的家乡,将他捉拿到京。胡缵宗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事,捉拿他的钦差也只字不吐。直到他在金銮殿上看了嘉靖皇帝扔下来的王联的检举书时,他才大声叫起屈来:“皇上,王联是在血口喷人啦!这明明是一首颂圣诗,是王联想诋毁皇上,拨弄是非。”
嘉靖皇帝对好道一事十分敏感,大臣们对此事的抵触情绪他也十分清楚。他钻进了死胡同,要想再走出来可就没有那么容易。他质问胡缵宗:“朕问你,穆王八骏是什么意思?”
用八匹千里马拉着豪华的马车,想当然有趾高气扬的成份存在。胡缵宗用在这首诗中,其本意也是为了形容皇家的威仪,有拍马屁的意思。他说:“穆王八骏,引申为皇上伟大,永镇四海。”
嘉靖皇帝一拍龙案,怒发冲冠:“胡缵宗,狗贼!你以为天下就你聪明,再也没人知道穆王八骏的意思了吗?朕问你,朕当时扶榇南归,痛不欲生。素衣缟服,轻车简食。何来穆王八骏?你公然诬蔑朕,居心何在?”
胡缵宗听了,汗流浃背。嘉靖皇帝是个孝子,当时扶榇南归,确实是素衣缟服,轻车简食。上下都沉浸在一片悲痛的气氛中,根本没有“穆王八骏”那种趾高气扬的气势。自己本来是为了颂圣,谁知拍马屁拍到了马蹄上,自己的苦心又能到哪里去说呀!
王联为什么要上这样一个莫名其妙的奏折呢?原来,王联的心理有些不健康。十几岁的时候,他就和父亲王良的小妾鬼混,被王良捉奸在床。王联当场出丑,受到了王良的鞭挞,竟然恼羞成怒,反过来将王良暴打了一顿。王良不胜其忿,将其告官,王联被下狱论死。王联就要被处死了,王良又后悔不迭。毕竟王联是自己的儿子,他不对,自己的小妾更不对,何况自己就这么一个儿子呢!于是,王良又百般求官,撤回了自己的诉状,将王联放了出来。
后来,王联进士及第,授官河南阳武知县。嘉靖十八年,嘉靖皇帝扶榇南归,中途会在阳武停歇。时任河南巡抚右副都御史的胡缵宗,在例行检查的过程中,发现王联玩忽职守,对安全保卫、生活接待等方面的准备严重不足。须知一点不慎大家都会掉脑袋呀!所以,胡缵宗从重责罚了王联,并当众鞭挞了他。为此,王联一直怀恨在心,总想找机会报复胡缵宗。
王联脾气暴躁,心理不太健康,经常莫名其妙地打骂下人。几个月前,他又无缘无故地侮辱了一个老家人。老家人忍不住回了一句嘴,他就将老家人殴打致死了。杀人者偿命,毋庸置疑,王联又被下狱论死。
杀人的事情,除了皇帝能够赦免他,谁也救不了他。怎样才能求得嘉靖皇帝赦免自己呢?王联挖空心思,在反复揣摩了嘉靖皇帝固执的个性和忌讳后,终于在胡缵宗的这首迎驾诗中找出了破绽。他想,只要自己一口咬定,胡缵宗必死无疑。自己检举有功,说不定嘉靖皇帝一高兴,不但会赦免自己的死罪,还会给自己升官晋爵呢!就算不能免死,拉上一个冤家垫背也不错。就这样,他上了那道秦折。
这件事越闹越大,先是凡是看过这首诗,又没检举的都得死,后来发展到谁敢为这些看过诗的人说情,谁就得死。后来,在陆炳和严嵩的周旋下,所有的人包括胡缵宗,皆无罪释放,罪魁祸首王联,罪加一等,处以极刑。
陆炳之勇,无人能敌。
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十月夷匪头子俺答,率十万夷匪突然兵临城下,向大明王朝讨要“封贡”,若不然,他们就血洗京城,杀个鸡犬不留。大同总兵仇鸾,勇冠三军,几年前就是他痛击夷匪,打得夷匪狼狈而逃的。此时他率军赶到京城,被嘉靖皇帝任命为三军统帅,节制诸军。没想到夷匪早有准备,不知从哪里找了个叫哈舟儿的匪将,几个回合,杀得仇鸾大败亏输,明军死伤惨重。当时,恰有三千武举在京城候考(名将戚继光也在其中,但没见他有什么本领),朝廷便把他们组成一支特殊的敢死队,出城迎战,结果被夷匪杀得十去六七,二三逃散,仅有一成败回城里,一时全城军民人心惶惶,京城危在旦夕。
这种时候,陆炳向嘉靖皇帝请战。他只身出城,生擒了哈舟儿,又返身冲入夷阵,连斩了十几员夷将,迫使夷匪撤围,向朝廷求和。
陆炳是沙僧的原型。
《西游记》:(沙僧)告道:“菩萨,恕我之罪,待我诉告。我不是妖邪,我是灵霄殿下侍銮舆的卷帘大将。只因在蟋桃会上,失手打碎了玻璃盏,玉帝把我打了八百,贬下界来,变得这般模样。
影射对比:
陆炳祖籍浙江平湖,沙僧的出身地就是流沙河(湖-河)。陆炳官职锦衣卫都督,嘉靖皇帝的卫士长。沙僧的来路就是玉帝灵霄殿下侍銮驾的卷帘大将(皇帝-玉帝,金銮殿-灵霄殿,卫士长-卷帘大将)。陆炳是将门之子,沙僧的兵器就是降魔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