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正在计议,日值太监手捧公文又报进说:“启奏殿下,御史中丞裴冕呈上太子笺。”李辅国疾步上前接过上笺,双手呈交给李亨。李亨打开来看,无非是“将士皆关中人,日夜思归,所以崎岖从殿下远涉沙塞者,冀尺寸之功,若一朝离散,不可复集。愿殿下勉徇众心,为社稷计!”等语。李亨看后道:“也说的是!”这时,日值太监又将杜鸿渐上太子笺呈进,李亨展开来看,见上写道:“国家自安禄山构乱,圣驾播迁,殿下驾至灵武,天下中兴有望,将士得聚于斯。今渠魁未平,二京不收;陵寝待整,万姓靡依。夫事有先后,义有重轻,重者宜先,轻者宜后。天授朔方于殿下,不可不受;圣遗国柄于殿下,不得不遵;涂炭黎元,翘望圣泽,不谓不顺。当今所务,莫大于此。安定反侧,宣畅郁堙,是皆宜先,不可后也。舍此,人心离散,难以聚合。事若逾此,殆乎危也。臣日夜忧心,望殿下顺天应人,亲践大位,中兴大业在此一举,恳请殿下以天下为重,臣等顿首泣血。”李亨览罢,正在惊异,李涵上太子笺也已呈进,其意同于裴、杜二人。张良娣见状,忙劝李亨说:“人心至此,已到不可拂之地步,殿下不可犹豫,千万不能冷了天下人之心。此也正是殿下不辞辛苦,远涉塞下的本意,更不可失此天赐良机。”李亨见众口一词,心中大喜,主意才定,于是下令:“命裴冕会同杜鸿渐等人,从速准备登基大典!”日值太监答声“遵命”,拜谢退出。李辅国、张良娣喜出望外,两人笑吟吟地忙向李亨称贺。
斗转星移,时光飞逝,转眼已是七月初十了。接到李亨的传令,裴冕、杜鸿渐急忙召集李涵等人商议。裴冕说:“殿下已准我等上太子笺之请,登基大典迫在眉睫,我等即为佐命大臣,敢不尽心竭力!”杜鸿渐接说道:“此事宜急不宜缓,缓则谨防他变。”其他人都表示赞同,杜鸿渐又说:“后天即是甲子日,甲子为十天干、十二地支之首,意谓新朝遵天命、顺地理、开兆机。下官以为登基大典就定在甲子日。”李涵首先赞成说:“古语说:‘不厚其栋,不能任意。’今当非常之时,我等理应顺时负重,不避急难。”杜鸿渐道:“裴大人既为御史中丞,回奏殿下及一应赞礼事宜大任理应由裴大人担当。魏(少游)大人善治宫室,宫中一应设施可由魏大人主办。崔(漪)大人和卢(简金)大人专事水陆运输和一应事物的供应。李(涵)大人可领兵二百,于城南筑天坛、城北筑地坛,以供太子登基时祭天地之用。下官负责调度兵马,维护朝内外秩序和地方治安。”大家一致赞同,裴冕说:“杜大人调度有方,我等即刻行动,下官这就进宫禀报太子。”
李亨听完裴冕的回复,高兴地说:“就照卿等所议而为。本王听说城东祈福寺中主持是一位得道高僧。本王明天一早先到祈福寺进香,卿等各自忙自己所主之事,只令广平王、建宁王领二百禁军一同前往即可。”裴冕忙施礼道:“遵命!”然后辞别回府。第二天早膳一过,广平王李俶率一百骑在前开路,建宁王李倓领一百骑殿后,中间是李亨、张良娣两骑马带着十名宫女、十名宫中太监,幡影幢幢,刀枪耀日,一齐出了灵武孕秀门而去。杜鸿渐早已率水军于下河东岸将船舰一字排开,将李亨及其随从渡过下河登岸,整队东行。上岸不远就到祈福寺。这寺是临河择高爽之地而建,山门高悬匾额,蓝地金字,簇然一新。寺中方丈慧缘和尚早年游历京师,在荐福寺师从无可大师。他入拜时,无可问:“汝何方人氏,今拜吾欲求何物?”慧缘答道:“弟子是朔方人,千里而来拜见大师,不求余物,唯求作佛。”无可道:“人人皆可为佛,‘诚明一致,即超凡成圣矣’,何必千里来求?”慧缘回答说:“‘诚明’二字说说容易,修来却难,法门广众,却不是人人可修得‘诚明’而成佛的。”无可要再说,适逢一行者走来说:“慧缘千里寻圣,今到本寺已是有缘,不如准他同门人终日供养,同求福田。现时弟子磨房正差一人,求方丈分他到磨房随从作务。”无可点头允准。
慧缘在磨房作工八个多月,他一边干活,一边刻苦完成当天的功课,法理大进。一天无可召集众门人说:“你等修行已久,各自回房,自取本性般若之智,每人作一偈语呈给老衲,老衲可根据你等觉悟程度分别处分。”门人遵师吩咐,回到房中纷纷议论说:“偈语可是人人作得的?我等法理若通,自不必为门人;法理不通,偈语必不称方丈之心,还不如不作。”只有大师兄和慧缘等少数人潜心去作。慧缘在大殿南廊下翻看《般若经》凝思静想,直到半夜三更,其他门人都已睡了,慧缘突然秉烛提笔写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不防,这时一个小沙弥半夜起来,往长明灯添油,看到了慧缘偈贴上的偈语,只念了一遍就记住了。第二天,他到处念,大师兄惠能听到后,问小沙弥:“此偈语是谁所作?”他回答说:“是慧缘师兄所作。”惠能听后大喜,因受此偈语启发,就也写道:“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他二人偈贴交上去后,无可大师召集众门人说:“惠能、慧缘偈语截然相反,惠能偈语更符合‘直指人心,顿悟成佛’的修炼宗旨,而慧缘却主张‘时时勤拂拭’的修炼方法,也属难能可贵。要知道世上‘尘埃’太多,不‘时时勤拂拭’,心怎能常如‘明镜’,永为‘长青的菩提树’呢?”说完他也口占一偈道:“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明镜本清净,不使染尘埃。”他把慧缘、惠能偈语的意思溶于一偈。自此他就十分看重慧缘,慧缘又跟他学习了三年佛法。
三年后,慧缘辞别无可,要回朔方。无可率众僧人把他送出山门,告诫说:“此一去,你要努力将法向北,弘化佛门,广结善缘。”慧缘拜领说:“弟子谨遵师训!”他回到朔方,就四处化缘,于天宝初年在灵武城东建起祈福寺,香火鼎盛,徒弟众多。
李亨等来到祈福寺,将人马留在山门外,慧缘率众弟子,双手合十,口念:“阿弥陀佛,善哉!善哉!”一路迎了出来。李亨和张良娣被迎进雄宝大殿,在五佛金身前各进香三炷。礼拜完毕,慧缘又把二人让进方丈室。他二人举目四望,见室内只有桌椅、茶具,再无余物,却也显得朴素大方。慧缘让李亨、张良娣上坐,自己却在下首坐陪。小沙弥献上清茶来,李亨只觉清香扑鼻,便端起茶来呷了一口,开言说道:“本王一心向善,愿修法身,大师将何以教我?”慧缘单掌念佛道:“殿下向善,意在治理天下,修身旨在修政。自古帝王修身重道不乏其人。其实重道不重道,不在乎一事、两事,而在乎是否真正重道;法能否奉行,全在人心决断。殿下身为太子,修行自与凡人不同。大凡普通士庶,身贱名微,德行不远及,他们的训教不出于自家门庭,其言行最多能在家人中施行。殿下以四海为家,万民为属,若说出一句嘉言,那么士庶都会得益而心悦诚服;如施行一项善政,则天下百姓安居,万姓和乐。刑政清明,百姓就不会无辜夭折;轻役减赋,则不会劳累万民。然后根据钟律的变化,适合时宜地安排人事。只有天下太平,才能称得起风调雨顺;只有知道百姓饥,才能采取相应对策,使他们不至挨饿;知道百姓寒,才能采取抚民政策,解决他们受冻的问题。只要这样,就是莫大之善,何在乎仅仅吃斋念佛,只修凡人的善行呢?以老衲之见,总理天下,善待百姓,就是广济众生,明达‘学究天人’之说了。”李亨微笑说:“听大师之言,不正是儒家‘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主张吗?”慧缘又说:“其实,佛学自传入我中土至今,已同道、儒两家学说相融合,实是同源不同流的派别,其根本所在并无不同。”李亨听后大喜,说:“大师既有志于广大兴教化于普生,本王看祈福寺就叫‘兴唐寺’吧!”慧缘一听,立即起身稽首称谢并请求道:“老衲恳请殿下为本寺赐名。”说着,就命门人捧上笔墨纸来,在桌案上铺设好。李亨也欣然命笔,捋袖亲题“兴唐寺”三个大字,留下千金香火费,告别慧缘回灵武而去。
甲子日(七月十二日)一大早,裴冕就进宫呈上衮冕,在寝宫外准备好玉辂,由宫女、太监侍候李亨和张良娣穿戴齐整。且看李亨这一身装扮:衮冕是黄金装饰,垂白玉珠十二旒,设以丝带编织而成的缨络,缨络的颜色和拴玉玺的绶带颜色相同,均为杏黄色。耳边设有杏黄色的棉绒球,冕前装饰以玉簪。衮服为黑色上衣,浅红色的下裙。上衣上绣有日、月、星三光及龙、山、华虫(即身披五彩的雉)、宗彝(虎、隹、长尾猿猴)共八种图案。下裙绣有藻(绿色水草)、粉米(白色米形绣文)、黼(半黑半白的花纹)、黻(黑白相间的花纹)四种图案。内穿白纱衬衣,腰束皮革宽腰带,衮服外围以大带。衣领上绣有黑白相间的花纹,袖口、大襟边及衮服的绲边或为青色,或黑白相间。佩剑带上饰有碧玉,剑柄上嵌着火红的宝珠。腰间悬挂着白玉双珮,肩上斜挂着一对各二丈四尺长,用黑、黄、红、白、青白、绿主五方五色的丝线编织的大绶带和一双长二尺一寸的拴玉玺的小绶带,且饰有象征天、地、人三才的三个玉环。脚穿朱红袜子和大红朝靴,朝靴背有黄金环扣。这一套衮冕本是贞观二十年,为唐太宗到灵武大会回纥、薛延陀诸部时所准备的朝服。但唐太宗又另制了翼善冠,身着平日上朝时所穿的紫袍和黄色裙裤,身束九环带,脚穿六合靴。这一套衮冕唐太宗当时并未穿用,灵武库吏就将它和为唐太宗制作的玉辂一齐收藏在大库内,无人敢动,这次正好为李亨登基大典所用。
按照唐制,太子内官可设良娣二人,为正三品;良媛六人,为正四品;承徽十人,为正五品;昭训十六人,为正七品;奉仪二十四人,为正九品。可李亨在宫中时,常常是险象环生,虽被立为太子,但不得势,也就无人关心他的冷暖。天宝九年夏的一天,唐玄宗信步进入太子宫,见宫中冷冷清清,心中颇为不忍,就从掌裁剪、缝纫、纺织的女史中挑选一人为太子宫中的良娣。由于李亨和太子妃韦氏已离婚,太子宫中实际只有张良娣一位女眷。张良娣既为正三品,自然有宝冠凤钗、大紫凤袍金带。李亨登基大典这天,张良娣就着太子宫三品冠服参加大典。臣工们就如众星捧月般,将李亨和张良娣引进大殿。裴冕宣布即位大典开始,众臣工山呼万岁。礼成,李亨搀着张良娣的手走下大殿,出殿登上玉辂,裴冕宣布:“起驾!”遂一起随唐肃宗向灵武城南楼而去。玉辂车驾是青色质地,车末用碧玉装,车身彩绘为左青龙、右白虎、金凤翅。车前悬挂钟磬的木柱上饰有鸟兽画图,黄绢张成的屋帷,左面设有野鸡尾做成的舞具。车厢前用作扶手的横木上饰一金凤头,车辕头的横木上悬挂着十二个金铃,车辕前端为龙头,并备有用以障蔽尘垢的鄣尘。车身上端张着青面黄里皆绣着龙凤呈祥图案的伞盖,伞柄上装有一面博山形铜镜,铜镜上插着孔雀羽。车轮全用红漆漆成,车辐上装饰有重重象牙。车厢左面插着十面有铃的旗帜,每面旗帜边缘上悬垂两旒,长达地面。旗帜都是红底黄边,上面皆绣有飞腾向上的青龙。旗头都是金龙头,每个龙头口中衔着结绶和悬挂小金铃的丝绳。车厢右面插着一面长戟图形的旗,长四尺、宽三尺,半黑半白。玉辂驾有六匹马,马身上披有马衣,马衣都制成苍龙形,马首饰物及车辕两旁防马之相突的马具都用黄金制成,每个马具上都插有五根野鸡的长尾毛。每马两条缰绳共十二条,都用五色彩线结成。此玉辂车驾也是当年太宗皇帝幸灵时所备,现经粉饰,由李亨和张良娣同乘。三百名仪仗军甲胄鲜明在前引导,最前面打着五色龙蟠旗,后面跟着文武官员及五百名禁卫军,在街道两旁百姓欢呼“万岁”声中由驭手驾着,一同出灵武弘化门(南门)而去。
弘化门外,杜鸿渐已筑成了高三尺、直径为九尺的祭祀坛,上圆下方,寓意为天圆地方。本来,唐初是立春于南郊祭天,筑圆形祭天坛;冬至于北郊祭地,祭地坛为方形。到了唐玄宗开元年间(713年—741年),才将祭天祭地合祭,于南郊筑天圆地方合一的祭坛,李亨仍遵循此例。到了坛北,李亨下了玉辂,步上祭坛,在坛上供桌的香炉里燃三炷高香,然后向南跪拜,口中说道:“大唐皇帝亨昭告天地,朕闻圣人畏天命,帝者奉天时。知皇灵睠命,不敢违而去之;知历数所归,不获已而当之。在昔帝王,靡不由斯而有天下者也。乃者羯胡乱常,京阙失守,天未悔祸,群凶尚扇。圣皇久厌大位,思传眇身,军兴之初,已有成命,予恐不德,罔敢祗承。今群工卿士佥曰:‘孝莫大于继德,功莫盛于中兴。’朕所以治兵朔方,将殄寇逆,务以大者,本其孝乎。须安兆庶之心,敬顺群臣之请,乃以七月甲子,即皇帝位于灵武。敬崇徽号,上尊圣皇曰上皇天帝,所司择日昭告上帝。朕以薄德,谬当重位,既展承天之礼,宜覃率士之泽,可大赦天下,改元曰至德。内外文武官九品以上加两阶、赐两转,三品以上赐爵一级。”昭告毕,他又将告文形成制书,诏告天下。自此,李亨即帝位,是为唐肃宗。
接着,裴冕在一旁赞礼道:“黄河舆厚载,赤寰归德。含育九区,保安万国。诚敬无忌,禋祀有则。乐以迎神,其仪不忒。”本来,按旧制,郊祭中应用武舞的《凯安》曲,可此时长安乐府的乐工星隐云散,急切难以找到演奏《凯安》的乐工和舞者,裴冕就决定用武舞《破阵舞》代替。《破阵乐》(即《破阵舞》乐曲)又名《秦王破阵乐》,是唐太宗李世民为秦王征讨四方时,民间创作广为流传的一种歌谣,名为《秦王破阵乐》。等到秦王李世民即位为唐太宗后,就命乐师吕才把民间传唱的这首歌乐曲按音律修改、校正后,由时称“两脚书橱”的虞世南和名相魏徵等重新制词,成为宫中一大乐舞。舞时用一百二十名武士,披甲持戟,边舞边唱,高吭而有力。伴奏都用大鼓、金钹、锤磬等龟兹立部乐,声振天地。由于《秦王破阵乐》都用军士歌舞,禁军中仪仗军人人会舞、会唱,动作大都采用军中列阵、队列动作组成,六军中多有会者,所以裴冕以此武舞代替《凯安》舞曲。
《秦王破阵乐》歌舞完毕,裴冕又赞礼高声唱道:“神州阴祀,洪恩广济。草树霑和,飞沉沐惠。礼修鼎俎,奠歆瑶弊。送乐有章,灵轩其逝。”用以送神,然后扶唐肃宗李亨下了祭坛,上玉辂回城。因唐肃宗遵唐玄宗之制,于南郊天地合祭,也就不复再往北郊而去,因此北郊所筑祭地坛实是不曾用。当车驾进了弘化门后,李亨和张良娣又下了玉辂,双双沿马道登上城头南楼,在早已设好的座位上面南而坐,重新诏告天下:“自即日起,朕即皇帝位,改元天宝十五年为至德元载。普天之下,除反叛者本身外,一应罪愆均施大赦。时值国家艰难,一应仪式均须从简。”接着文武官佐于城下面北行三跪九叩之礼,高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之后是六军及参与百姓跪拜称颂,声震霄汉。吏民称贺完毕,唐肃宗命殿值官宣布诏命道:“以朔方度支副使、大理司直杜鸿渐为兵部郎中;以朔方节度判官崔漪为吏部郎中,并知中书舍人;以御史中丞裴冕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以河西兵马使周佖为河西节度使,以陇右兵马使彭元晖为陇右节度使,以前蒲州刺史吕崇贲为关内节度使兼顺化郡太守;以陈仓县令薛景仙为扶风太守,以陇右节度使郭英为天水郡太守。改灵武郡为大都督府,上县为望,中县为上。”
诏告完毕,唐肃宗和张良娣在文武和军民的欢呼声中下了城楼,登上玉辂回宫。四围城头旌旗猎猎,军士盔甲耀眼,持枪环列。管崇嗣骑着高头大马,带着二百名甲士巡行在大街小巷中,李俶、李倓重点护卫皇宫内外。百姓们载歌载舞,庆贺新朝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