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随着国内民族矛盾的激化和国际形势的变化,大大削弱的联邦安全机构在打击恐怖主义和民族分裂主义的行动中显得越来越力不从心。在苏联时期战无不胜的“阿尔法”部队在历次反恐行动中遭受重大伤亡,凸显出联邦安全部门的虚弱。普京上台后,许多原克格勃人员被重新提拔重用,让他们找回了自信。他们“团结起来,全力支持普京”,在俄罗斯政坛形成了新的政治势力。因此,媒体造出了一个新词,称他们为“席勒维基”。俄罗斯的精英研究专家奥尔加·克雷施塔诺夫斯卡娅有一本着作——《普京手下的干部》,专写那些重新获得权力的“席勒维基”。
在叶利钦时期,左右俄罗斯政坛的是“家族”——以叶利钦为名义领袖的政治经济集团。其成员是高级政府官员和寡头,核心是大寡头别列佐夫斯基。
在其巅峰时期,“家族”势力足以左右俄罗斯政府,可以随意撤换总理,推行任何一项他们所想要的政策。普京上台后,马上就向家族势力发起进攻。首先拿别列佐夫斯基开刀,逼其流亡英国;2003年“尤科斯事件”后,总统办公厅主任沃洛申辞职;2004年2月,普京解除卡西亚诺夫总理职务。“家庭”势力最终退出了俄罗斯政权核心。“席勒维基”正是普京清除家族势力所依靠的中坚力量。
“席勒维基”集团中,现在地位最高的成员是副总理兼国防部长谢尔盖·伊万诺夫、联邦安全局局长巴特鲁舍夫、总统办公厅副主任伊戈尔·谢钦和总统助理维克托·伊万诺夫,在地方上,则有驻联邦区全权代表、地方行政长官、地区执法部门的首脑等,从而从上到下构成了一个广泛的权力网。不过,与叶利钦时期的寡头相比,“席勒维基”要低调得多。克雷施塔诺夫斯卡娅认为,“席勒维基”的影响力不仅在于其数量,更在于其精神。席勒维基“成员性质单一,非常团结……他们自认为代表着国家利益,对普京高度忠诚,很少有人贪污”。从清除“家族”势力到整治寡头,“席勒维基”都是普京决策的忠实执行者。随着“家族”势力在俄罗斯政治中影响力的削弱,“席勒维基”填补了权力真空。
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普京的班子和政府最高层中拥有特工和军队背景的“席勒维基”比例已经高达60%,而1988年戈尔巴乔夫时代这一比例仅4.8%。俄罗斯政坛精英中有25%是原克格勃人员。在普京第一任期中,联邦安全委员会中多数成员是前克格勃官员;7个驻联邦区总统全权代表中,4个有克格勃和军方背景,而代表机构中有70%的职员是“席勒维基”;政府部长有4个“席勒维基”。至少有35%的政府副部长属于“席勒维基”,其中大部分是前克格勃。他们在任政府官员的同时,还保留了现役军官的身份,也就是说,他们还保留了军官的工资和待遇,在工作上既要对自己的部长负责,又要听命于联邦安全委员会。而副部长中军人比例最高的是经济发展与贸易部、科技部、工业技术部、通讯部、出版部和司法部。例如俄罗斯司法部与经济发展和贸易部,分别被安插进了三四名“席勒维基”。2000多个最具影响力的政府部门和工商业机构被控制在前特工们的手里。在地区层面上,几年前特工和军人出身还是进入政坛的障碍,随着普京上台,却又重新成为一种政治资本和时代风尚,地方官员中有特工或军队履历的人数增加了一倍多。
俄罗斯商界也有许多“席勒维基”,但这一趋势始自叶利钦时期,并非普京的偏好使然。他们控制着“俄罗斯国防装备出口公司”、“俄罗斯石油公司”、“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很多俄罗斯观察家认为,尤科斯事件就是“席勒维基”为夺取寡头财富而进行的斗争。还有俄罗斯十大银行之一的民族储蓄银行总裁、俄罗斯航空公司的大股东亚历山大·列别杰夫,圣彼得堡石油公司的老板,斯拉夫涅夫石油公司的老总,多家航空公司的总裁,圣彼得堡电话公司总裁和莫斯科中央水资源公司老总等也都是克格勃退休干部。
“席勒维基”集团的出现,既是普京清除“家族”势力、建立自己权力基础的需要,也有其深刻的社会政治背景。普京上台时,俄罗斯刚刚经历了10年的大动荡,经济衰退,政局不稳;地方分离主义盛行,致使政令不行;车臣危机尚未平息,国家面临分裂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要想维护国家统一和恢复社会稳定,普京必须拥有强大而高效的行政权力,尤其是内务部、联邦安全局、紧急情况事务部和国防部这些国家强力机器。另一方面,贫富的两极分化和官僚的贪污腐化使俄罗斯老百姓更希望高效和清廉的官员来维护社会稳定与公平,而“席勒维基”是唯一一块较少被腐化的集团,这也是得到俄罗斯百姓支持的原因。普京惩治寡头的行动虽然遭到“民主派”的反对,却受到老百姓的支持,就证明了这一点。
2004年上任的总理弗拉德科夫曾任联邦税务警察局长,以公正廉洁着称,是一个铁腕人物;而且,由于他从1972年学校毕业到被派往印度使馆工作之间的履历有一年是空白,媒体猜测这可能说明他也曾接受过克格勃秘密培训。2002年,在俄罗斯犯罪最为猖獗的斯摩棱斯克州,前“克格勃”少将维克托·马斯洛夫正是以其打击犯罪、维持稳定的形象吸引选民而当选州长,尽管事实上并不一定如此。此外,克格勃人员的主观因素也很重要,他们的优势在于以下几方面:(1)素质高。克格勃人员通常都经过严格的选拔和培训,并且由于有驻外经验,对国外的情况比较了解,能够胜任全球化时代的行政和经济管理工作,是不可多得的精英人才。在普京之前,苏联时期就已经有一位克格勃出身的总书记安德罗波夫,两位俄罗斯联邦总理——普里马科夫和斯捷帕申也是前克格勃官员。(2)有整治寡头和反腐败的动力。俄罗斯的改革使克格勃人员也曾经成为“受害者”,对于靠非法行为暴富的寡头和贪污腐化发财的官员,他们也同普通老百姓一样抱有“阶级仇恨”。但“席勒维基”内部也并非没有分歧,安全局、军方和内务部之间就长期存在矛盾,但是在强化国家权力以及把自己视为国家权力的合法守护人方面,他们是一致的。
如今,“席勒维基”已经拥有庞大的关系网,正在成为一个新的既得利益团体。普京也注意到了席勒维基的权势,并已采取了平衡措施,“圣彼得堡帮”
就是其中之一。尽管“圣彼得堡帮”中许多人都是克格勃出身,但仍有许多不是“席勒维基”。他们是普京的同乡、校友、政府同事或经济界朋友,他们同“席勒维基”一样忠于普京。
俄罗斯流传着一个政治笑话:在莫斯科一辆拥挤不堪的公共汽车上,一名男子不小心踩了旁边乘客的脚。足足过了几分钟之后,被踩的那名乘客才斗胆问踩他脚的男子:“对不起,请问您是从圣彼得堡来的吗?”该男子回答道:“不是。”被踩乘客接着问:“那么请问您是不是克格勃?”该男子回答道:
“现在也不是了。”刚才还小心翼翼的被踩乘客立刻翻脸道:“那么回去洗洗你的脏脚吧,白痴!”虽是笑话,却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即当今的俄罗斯政坛,的确是“圣彼得堡帮”和前克格勃人员为主的“席勒维基”势力正盛的时代。俄罗斯媒体戏称,普京喜欢从圣彼得堡市三座大楼里挑选自己的幕僚:一是在列宁格勒大学法律系大楼学习过的人;二是在列宁格勒市国家安全委员会大楼共过事的人;三是在斯莫尔尼宫(圣彼得堡市政府所在地)打过交道的人。
三、两个集团的竞争
“圣彼得堡帮”与“席勒维基”并非是截然不同的两个集团,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交叉的。因为普京本人是在克格勃的列宁格勒分部任职,所以他的“席勒维基”也大多数来自列宁格勒。但两个集团又确实存在着竞争关系,更确切地说,是圣彼得堡的自由派与圣彼得堡的“席勒维基”的竞争。前者以副总理梅德维杰夫为首,后者以总统办公厅副主任谢钦为首。两个集团在克里姆林宫、政府、议会和实业界都有广泛的关系网。相对于“席勒维基”
而言,自由派集团要松散得多。两个集团在政治信念上没有根本差异,都相信加强国家作用的必要性,二者的竞争只在于权力和经济利益的分配,因此这是两个利益集团而非政治团体。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兼并“俄罗斯石油公司”的事件,由于这两个国家控股的公司分别由梅德维杰夫和谢钦掌握,这桩国有资产重组的项目就变成了两人乃至两个集团的斗争。可以预见,在普京接班人问题上,这两个集团很可能会进行激烈的斗争。尽管普京表示不会在近期指定接班人,但毫无疑问他确实在考察自己周围的人。2008年到来之际,他很可能会明确地支持其中的某位。但也有另一个可能,就是为了对付共同的对手,包括左右翼政治派别,他们可能就权力的划分达成妥协。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要想大权独揽,就不要把任何人提拔得太高。如果不得不提拔,就同时提拔几个人,使他们相互牵制。”这两个集团分庭抗礼,也许正是普京所希望的。但俄罗斯选民似乎对普京的这两股支持力量都不十分有好感。2005年10月,着名的社会舆论分析机构“列瓦达中心”
做了一次关于2008年总统大选的调查,只有12%的人赞同由普京选定的接班人当总统,34%的人希望能不受普京影响地选出新总统,还有44%的人希望普京继续当总统。这对普京来说又是一个好消息。尽管他在2008年不能连任,但仍然可能以某种方式继续保持其权力,如做政权党“统一俄罗斯”的领袖,或做议会总统制下的政府总理。2008年还可能选出一个“短命”总统,只当一任,甚至可能由于健康等原因在任期内就辞职,普京在不违反宪法的情况下,再次登上总统宝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