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别列佐夫斯基的政治生涯并没有就此结束。被炒不到半年时间,1998达沃斯经济论坛:达沃斯经济论坛(WorldEconomicForum-WEF)是一个非官方的国际组织,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其前身是1971年由现任论坛土席、日内瓦商学院教授克劳斯·施瓦布创建的“欧洲管理论坛”。1987年,“欧洲管理论坛”更名为“世界经济论坛”。论坛的年会每年1月底至2月初在瑞士的达沃斯召开,故也称“达沃斯论坛”。论坛的参与者主要是各国的高层政治和经济界领导人、企业首脑以及着名专家,宗旨是探讨世界经济领域存在的问题并促进国际经济台作和交流。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论坛所探讨的议题突破了纯经济领域,许多双边和地区性问题也成为论坛探讨的主要内容。达沃斯论坛已被认为是“非官方的国际经济最高级会谈”。中国自1979年开始参加世界经济论坛年会。自1981年以来,论坛每年在中国举办“中国企业高峰会”。2006年6月13日,世界经济论坛在北京成立了其在亚洲的首个代表处。论坛创始人兼执行主席克劳斯·施瓦布称,北京代表处将被打造成论坛新创设的全球成长型公司网络的世界总部。
“稿费丑闻”:丘拜斯等5名推行私有化的官员合着了一本《俄罗斯私有化史》,索取稿费45万美元,每人9万美元。该书共9个印张,每行字价值72美元,比诺贝尔奖金还高。出版者之所以肯付出如此高昂的稿酬,背后隐藏着一笔国有企业股份拍卖的交易。俄罗斯国有电信公司、诺利里斯克镍业公司拍卖部分股份时,奥涅科西姆银行参加竞买,而该银行总裁波塔宁与丘拜斯关系密切,便以出书和高稿酬为代价,赢得上述两公司的股份拍卖。这一丑闻一经披露,全国哗然。
俄罗斯总理普里马科夫在俄罗斯国家杜马1999年2月5日四读通过1999年度联邦财政预算的会议上年4月他又重新出山,被叶利钦任命为独联体国家执行秘书处主席,享有外交豁免权。
据称,1998年,两位总理——切尔诺梅尔金和基里延科——先后下台,别列佐夫斯基都使了绊。1998年秋,俄罗斯《绝密-解密》
周报上曾刊出一幅政治漫画:叶利钦总统面镜而立,可镜子里映出的却是戴着皇冠的别列佐夫斯基。此画简洁辛辣地描绘出别列佐夫斯基的政治势力。
1998年8月,俄罗斯爆发了金融危机,普里马科夫临危受命出任政府总理。为消除寡头集团的政治影响,首先就拿别列佐夫斯基“开刀”——调查别氏集团的“阿托尔”公司、“西伯利亚石油”公司和“俄罗斯航空”公司的往来“业务”,迫使叶利钦于1999年3月罢免了别氏的独联体国家执行秘书处主席的职务。别列佐夫斯基再次祭出媒体法宝,尖锐批评普里马科夫政府的各项政策,特别是利用国际金融组织拖延贷款一事来指责其施政无方,还炒作叶利钦对普里马科夫“名高盖主”的不满。后来普里马科夫的下台,不能说与此无关。别列佐夫斯基丢掉官职后对政治的热情依然不减,仍活跃于政坛。1999年底,他当选杜马议员。别列佐夫斯基同美国亿万富翁、“金融大鳄”乔治·索罗斯交谈时坦言,保障别氏金融工业集团利益的最好方法就是要积极参与政府决策。
事实上,别列佐夫斯基也是普京的“功臣”。2000年总统大选期间,别列佐夫斯基用媒体为普京助选。他原以为普京也会像叶利钦一样心存感激,与他保持特殊关系。没想到普京上任后却要与寡头们划清界限。于是,别氏开始猛烈抨击普京在联邦体制、车臣等问题上的政策。普京上任后,实行了一系列建立垂直权力体系、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别列佐夫斯基就以杜马议员的身份在《生意人报》上发表致普京的公开信,对上述举措提出质疑。不久后,他放弃议员资格,建立“文明党”,吸收地方行政长官、企业家等“所有在叶利钦时代感到自由的人们”。2000年初,俄罗斯司法机关开始清查别列佐夫斯基在暴富过程中的违法行为,指控他参与了一系列欺诈案。伏尔加汽车制造厂被指控1996年私下生产和销售了没有入账的28万辆汽车,有逃税行为,别列佐夫斯基的“罗卡”分公司也因此被调查;而别列佐夫斯基控股的俄罗斯航空公司被指控洗钱,通过瑞士的两家公司(两家公司都为别列佐夫斯基所有),从俄罗斯转移出7亿多美元的资金。与此同时,俄罗斯政府还迫使别列佐夫斯基出售其拥有的公共电视台49%的股份,控制了这家电视台。为躲避牢狱之灾,别列佐夫斯基逃亡英国,并因涉嫌诈骗和洗钱等经济犯罪被国际通缉。2002年1月,别列佐夫斯基控制的TV-6电视台也被关闭。他声称,正是由于批评过普京,俄罗斯政府才向他施加压力,迫使他卖掉了公共电视台、TV-6和西伯利亚石油公司中的大部分股份。
(三)首富狱中当老师
2003年10月,俄罗斯首富、尤科斯石油公司总裁霍多尔科夫斯基,因涉嫌诈骗、逃税、转移资产、侵吞国家财产和卷入几起刑事案件等7项罪行被捕,在俄罗斯和世界上引起极大震动。
霍多尔科夫斯基曾任共青团莫斯科一个区的副书记。1987年,他下海经商,组建了“梅纳捷普”合作社。此人很有经商天赋,胆子又大。他最初做“倒爷”,倒卖过假“拿破仑”白兰地和在波兰灌装、假冒瑞士产的伏特加酒,假名牌牛仔裤和计算机等,还作过用石油换古巴红糖的易货贸易。1988年,霍多尔科夫斯基创办了一家商业银行,利用在官场中的关系,管理政府资金。
1991年5月,他将银行注册为“梅纳捷普国际银行联合体”,并率先上市。1995年,尤科斯石油公司公开拍卖,梅纳捷普银行以臭名昭着的“贷款换股权”
方式,用3.5亿美元的低价购买了尤科斯公司78%的股权。1996年4月,霍多尔科夫斯基辞掉梅纳捷普银行行长职务,担任尤科斯石油工业集团公司总裁。2003年10月,已经是俄罗斯第二大石油公司的尤科斯与第五大石油公司西伯利亚石油公司合并,总资产达到450亿美元,一跃成为可以与英国石油、埃克森美孚、皇家壳牌等老牌跨国石油企业分庭抗礼的公司。而霍多尔科夫斯基个人资产达80亿美元,在《福布斯》杂志全球富豪排名榜中名列第26位。巨大的财富点燃了他的政治野心。
2003年7月2日,警察逮捕了霍多尔科夫斯基的亲密助手、尤科斯公司主要股东之一的列别捷夫,指控他在1994年曾非法出售国营公司股票;同时,俄总检察院还指控尤科斯公司涉嫌偷漏税和转移资产,并传唤霍多尔科夫斯基进行调查。一周后,武装警察搜查了尤科斯公司。10月25日,联邦安全局“贷款换股权”:1995年,波塔宁向政府提出“以贷款换股权”,即将国有企业进行抵押-拍卖的现金私有化思想。所谓抵押-拍卖,是指政府通过国有资产委员会,将国有企业控股权进行拍卖;银行和金融公司以这些控股权为抵押,向政府提供贷款以弥补预算赤字,3年后国冢通过还贷可以收回股票,否则归买主所有。在低押-拍卖这一“俄罗斯私有化史上最重大的一次强权行动”中,金融寡头获得了俄罗斯最好的一批工业资产:1995年12月,别列佐夫斯基的“罗卡瓦斯”银行和斯摩棱斯基的“首都储蓄银行”收购了开采量在全俄居第六位、储备量居第八位的“西伯利亚石油”控股公司51%的控股权;波塔宁的“奥涅克辛姆银行”以1.7亿美元的价格(伦敦交易所对该公司资产估价为40亿美元),获得了俄罗斯最大的有色金属企业“诺里尔斯克镍业”38%的优惠股和51%的有表决权的股份,获得了储备量在全俄居第一、开采量居第四的“辛丹卡”石油控股公司51%的控股权(波塔宁本人、前国有资产委员会主席科赫、能源电力部部长科济列夫和波塔宁的其他一些朋友均进入公司董事会);霍多尔科夫斯基的“梅纳捷普”银行获得了开采量在全俄居第二的“尤卡斯”石油控股公司78%的控股权;古辛斯基的“桥银行”则以12亿美元的价格购买国家联合通讯体系“通讯投资-俄罗斯电视网”
25%的股份;斯摩棱斯基的“首都储蓄银行”以1300亿卢布获得了“国家农工银行”51%的股份等等。
1996年至今,这些金融寡头又以大大低于实际价值的价格控制了一个又一个的企业。正因为如此,俄罗斯的私有化被称为“官员的私有化”、“影子经济的私有化”和“国家对国家的私有化”。盖达尔在其《国家与变革》一书中提出,俄国的私有化实际上是“权力转变为资本”的进程。新时期的官僚权贵们不仅掌握了比过去更大的权力,同时也拥有了未曾有过的巨大财富。
特工在新西伯利亚机场逮捕了霍多尔科夫斯基。俄罗斯国内外舆论普遍认为,这一事件发生在议会选举之前,有着复杂的政治背景,霍多尔科夫斯基是栽在他的政治野心上。他与各种政治力量都建立关系,同时为俄罗斯左、中、右翼的多个党派提供经费支持,在各派中都培养了自己的代言人。2003年,他向俄罗斯共产党等左翼党派提供了数千万美元赞助,借此安插尤科斯公司人员以“俄共”候选人身份参加议员选举。他还推动“俄共”与“亚博卢”集团等在议会中对政府提出不信任案,甚至暗示将参加2008年的总统大选。尽管他也承诺向亲普京的“统一俄罗斯党”提供财力资助,但仍难免成为当局的眼中钉。此外,鉴于能源对于俄罗斯经济的极端重要性,俄政府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战略资源的控制,而霍氏的行为与国家的能源战略恰好背道而驰。2003年下半年,霍多尔科夫斯基一直在同美孚等跨国石油公司商谈出售尤科斯-西伯利亚石油公司40%的股权,以组建新的跨国石油公司。一定意义上,普京逮捕霍氏是为了阻止这一交易,防止国家的经济命脉落入西方之手。还有人说,霍氏在普京面前耍大牌,甚至到克里姆林宫时都不打领带,这就是压垮超级富豪的最后一粒沙子。
逮捕霍多尔科夫斯基在俄罗斯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工商界一些人士纷纷表示坚决反对,称如果国家想改变私有化结果,将会引发社会冲突,破坏国家稳定。反对党“俄共”、“亚博卢联盟”、“右翼力量联盟”等都认为此事有政治动机。右翼政党强烈批评普京食言而肥,违反了其上台时与资本家达成的协议,假借维护法制,打击参政的资本家。西方国家的态度不言自明,自然是批评俄罗斯违背法制,威胁霍氏被捕可能给俄罗斯投资环境带来消极影响。而“统一俄罗斯党”和极端民族主义政党——自由民主党则对当局的举措表示支持,普京的民众支持率更是达到70%以上。
2005年5月底,霍多尔科夫斯基被判处9年徒刑。6月26日,他在拘留所度过42岁生日。10月20日,在被捕两年之后,霍多尔科夫斯基开始在赤塔州克拉斯诺卡缅斯克市第一监狱服刑。由于他是在押囚犯中唯一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监狱决定让他在监狱职业技术学校里当数学教师。
四、2007-2008年:政治博弈将愈演愈烈
打击寡头与清除“家族”势力的行动同时进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尤其是霍多尔科夫斯基被捕收到了杀一儆百之功效,曾经呼风唤雨的俄罗斯金融寡头集团至少暂时从政坛上销声匿迹,不会对普京政权及其改革大业造成威胁。
普京打击寡头的行动之所以能取得速胜,除了普京本人的政治才能外,关键还是得到人民的支持。俄罗斯寡头是以犯罪方式暴富起来的,为了保护自己非法攫取的财富,最好办法就是最大限度地参政和干政,在政治上构筑安全网。寡头对俄罗斯经济的垄断严重地阻碍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延缓了俄罗斯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打破寡头垄断,俄罗斯的结构改革就不可能取得实质性的突破;不打破寡头垄断,政府就无法彻底摆脱资本对行政的压力乃至讹诈。因此,在打击寡头的问题上,政府与人民的利益是一致的。正所谓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尽管如此,寡头并没有被彻底消灭。他们有的藏匿于国外,有的在国内韬光养晦,以图东山再起。这些人仍然控制着庞大的经济体系,拥有同政府讨价还价的本钱。别列佐夫斯基和古辛斯基仍然在不断抨击普京,并且表示,要重建自己的“媒体帝国”。“家族”势力也不会甘心被“圣彼得堡帮”和“席勒维基”打败,还会积蓄力量,以待来日。在别列佐夫斯基已不能履行领袖职责的情况下,俄罗斯“私有化之父”、“统一电力公司”总裁丘拜斯将成为“家族”势力的代言人。丘拜斯曾与普京私交甚厚,普京能够进入克里姆林宫,在很大程度上是仰仗丘拜斯的提拔,但此后,两人志不同道不合,分道扬镳。目前,能代表“家族”和寡头势力跟普京硬碰硬的,就只有丘拜斯了。同时,国内代表大资本利益的一些右翼政治派别也在分化组合,积极筹备,希望在2007和2008年卷土重来。而普京也在运筹帷幄,包括进行人事的调整,力图在2008年之后保持其政策的连续性。随着议会和总统选举的临近,这场政治博弈势将愈演愈烈。
除此之外,尽管俄罗斯转型已经十几年,但在许多政府部门基本上沿用的还是苏联时期那种庞大而低效的官僚运作系统,产生寡头经济和腐败现象的温床依然存在。因此,老寡头还没有退出历史舞台,而新的巨头已经在崛起。实际上,除了官场上的“圣彼得堡帮”外,还有经济界的“圣彼得堡帮”,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由于圣彼得堡人在官场的得势,那里的工商业人士“朝中有人”,捞取经济利益自然也就方便了许多,在政界的影响也与日俱增。
在产生寡头的社会根源没有消除之前,寡头是不可能从国家政治生活中自动消失的。既打击、防范,同时又利用寡头,是不能毕其功于一役的,这是一场持久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