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三日阴。
天空中虽然乌云密布,看似很凉爽的天气反而让人们更加烦闷、焦躁,更加的不安。
城市中忙碌的人们并没有感觉到任何的异常,平时沉重的生活压力早已让他们失去知觉。
远在银河系外,突然多出一颗很不起眼的小行星,看似漫无目的在宇宙中漂浮着。若此时有天文学家,观察这颗行星就会惊讶发现,这颗行星尽然毫无征兆的消失了。
帝笔,18岁,高三应届毕业生。
长的说不上多帅,但是给人很干净的感觉,很清秀。有着高高的鼻梁。
他是一个孤儿。18年前的晚上他被抛弃在一个马路边,后来被好心人送到了当地孤儿院,因为当时随行的婴儿篮有着他生辰还有姓名,就有了这么个名字。
当然这个霸气的名字从小到大也给他带来不少的困扰,或许是生活伙食的原因,他很瘦弱。但有着一米八的大个,所以看上去更加的弱不禁风,与他在一起的玩伴总是经常嘲笑他,并以此为乐。他也是没有朋友的一类人。
就这样伴随着嘲笑声,他度过了18年。
在这18年中,他也经常怀疑这个姓氏是否存在,毕竟从未听过有人姓帝,估计也就这里仅此一家。
而改姓的想法也不是没有过,但是改姓本就是一件大逆不道的事情,从任何方面想自己的良心都是过不去的,也就放弃了。
而在帝笔后脖子那有个长约10厘米毛笔一样的胎记,可能名字中的“笔”就是由这而来。
这18年中他也是经常有尝试想找到自己的父母,但从未有任何消息。
高三毕业了,靠着自己的成绩,帝笔勉强考了个二本线,自己比不上别人家的孩子,生活费方面还是必须要自己解决。所以这个暑假他必须要打暑假工,来维持自己的生活。
好在,院长给他介绍了一份还不错的工作,去嵩山名景那边附近当一个餐馆的服务员,月薪不是很高,不过好在包吃住。而且景色也不错。
嵩山拥有着悠久而浑厚的历史早在远古时期便有记载,是五岳之一的中岳。
古时,嵩山名为“外方”,远古时称“崇高”。《国语·周语》称禹之父鲧为“祟伯鲧“,“崇高”之名缘结于此。据东汉班固《白虎通》曰:“中央之岳,加嵩高宗者何?中岳居四方之中而高,故曰嵩高也。”西周时称“岳山”,周平王迁都洛阳后,定嵩山为“中岳”,五代以后称“中岳嵩山”。从黄帝到大禹都生活在嵩山一带,他们常游于嵩山之巅。
早在汉宣帝神爵元年,便颁布诏书,正式确定嵩山为中岳,要求历代祭祀。又据《史记·孝武本纪》称:“今上封禅,其后十二岁而还,遍于五岳、四渎矣。”据古书《竹书纪年》和《世本》记载舜十五年命禹主祭嵩山。早在古代嵩山便成为祭祀之地。
嵩山属伏牛山系,史书对伏羲和黄帝在伏牛山作为活动的中心,有许多记载。《黄帝内传》云:“王母会帝于嵩山,饮帝以护神养气,金液流光之酒,又有延洪寿光之酒。黄帝所常游,与神会,迹是。”《孟子》中说:“禹避舜之子于阳城”;“益避禹之子于箕山之阴。”箕阴即阳城,在嵩山南麓。
“嵩山天下奥”。嵩山正是历代帝王将相封禅祭祀之地。
帝笔是第一次来到嵩山,便被眼前的壮阔所深深的震撼了,正如《诗经》中有“嵩高惟岳,峻极于天”。忍不住感叹自然的巧夺天工。
嵩山有着众多的名胜,在嵩山可以领略中华八千年历史进程。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三皇五帝、夏都阳城在这里都有着相应的遗址。更能突出嵩山历史的悠久。
走到山顶之时也已经是傍晚,夕阳西下,由于天气和时间的双重原因,此时嵩山也是没有多少人了,而帝笔此时可以独享这份美丽与平静。
就在此时一颗巨大的陨石破天而来,破开了眼前美丽的晚霞,打破了这片宁静。
直冲冲的砸向了嵩山之顶,而帝笔只能将眼睛睁得大大,静静的看着陨石的砸来。此时此刻一切的逃跑和反抗都是徒劳了,眼神中也流露出了对于这个世界默然,同时也包含着丝丝的不甘。
政府尽快的封锁了嵩山的周边,同时严禁任何人进入。各大媒体都在争相报道此次事件,有关部门表示好在没有太大的人员伤亡,但嵩山被毁,所造成的损失也是无法估量的。
天……
彻底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