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笔书写书体主要有楷书、行书、草书、隶书和魏碑,其中楷书、行书和草书是钢笔书法运用较多的几种字体。下面我们来分别介绍这五种字体。
一、楷书
宋《宣和书谱》:“汉初有王次仲者,始以隶字作楷书。”它认为楷书是由古隶演变而来的。据传:“孔子墓上,子贡植的一株楷树,枝干挺直而不屈曲。”楷书本笔画简爽,必须如楷树之枝干也。
东晋以后,南北分裂,书法分成南北两派。北派书体,带着汉隶的遗型,笔法古拙劲正,而风格质朴方严,长于榜书,这就是所说的魏碑。南派书法,多疏放妍妙,长于尺牍。南北朝,因为地域差别,个人习性、书风迥然不同。北书刚强,南书蕴藉,各臻其妙,不分上下,而包世臣与康有为,却极力推崇两朝书,尤重北魏碑体。康有为更是力举十美,来强调魏碑的优点。
古人学写书法有这么一种说法:“学书须先楷法,作字必先大字。大字以颜为法,中楷以欧为法,中楷既熟,然后敛为小楷,以钟王为法。”人们根据多年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初学写字,没必要先学大楷,中楷就行了。
小楷,就是楷书中的小字,创始于三国魏时的钟繇,他所书楷书的笔意,是从汉代隶书中脱离出来的,笔势恍如飞鸿戏海,生动之极。就是字形有点宽和扁,横画偏长而直画偏短,还存在着隶书的形状,但是已有了楷书的写法,所以称他为楷书的祖师并不为过。到了东晋王羲之时,他小楷书法更加以悉心钻研,使之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境界,也奠定了历史上小楷书法优美的欣赏标准。
其实,写小字和写大字是很不相同的,原则上大致是:写大字要做到紧密无间,而写小字必定要使其宽绰有余。也就是说:写大字要能做到精密到像小字;而写小字要能做到局促似大字,故古人所说的“作大字要如小字,而作小字要如大字”。又苏东坡论书有“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有余”的精语。以上这些话怎么讲呢?因为我们通常在写大字时,以为地方宽阔,可以任意挥洒,结果字体变成了松散空阔。写小字其实正好相反,因为空间太小,怕写不下就难免要尽力局缩,往往局缩过当,反而变成蜷促。这都是自然的心理现象,极易触犯的毛病。所以苏公“大小难能”这句话,正是针对这种神情而说的,更是经验之谈。
写小字与写大字的重心与笔画的配合,没有什么差异。但对于运笔,则稍有不同。小字运笔要圆润、娟秀、挺拔、整齐;大字要雄壮、厚重。大字下笔时用逆锋(藏锋),收笔时用回锋;小字下笔时则不必用逆锋,宜用尖锋,收笔时宜用顿笔或提笔。譬如写一横,起笔处或尖而收笔处则圆;写一竖,起笔或略顿,收笔则尖;撇笔则起笔或肥而收笔瘦:捺笔则起笔或瘦而收笔肥,同时也要向左向右略作弧形,笔画生动而有情致;点欲尖而圆,挑欲尖而锐,弯欲内方而外圆,钩半曲半直。运笔灵活多变,不可限定。特别是完整的一篇字,写得笔笔不同,但又协调和统一,一行行字写出来,错落有致,却又都在一条线上,自然贯串,神采飞扬。
小楷为古代读书人必需学习好的,以前在科举应试时,阅卷的考官大半是先看字,然后再看其文章。字如果写不好,文章再好也会受影响。朝考状元、翰林,尤注重书法。是故凡状元、翰林的小字,都是精妙的。一般读书,也都善写小字。如今钢笔盛行,用毛笔写小字的人不多,但用钢笔临写小楷字帖有事半功倍的明显进效,因此想写好钢笔字,不妨找本好的小楷字帖,加工练习。一定能打下坚实基础,裨益终身,受用不尽。
二、行书
行书是一种什么书体?行书就是在正规书法基础上的草写或简化,是介于正规写法与草写之间的一种最通用的书体。一般认为行书始于汉末,盛于东晋,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流动,字体整饬,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书写流动,草法多于楷法的称“行草”。行书比楷书便于书写,比草书容易辨识,应用极为广泛。
从书法史上看,行书在晋朝就已逐渐脱离正楷,成为广泛的手写实用书体,而且至今仍有广泛的用途。唐孙过庭在《书谱》中说:“趋变适时,行书为要。”意即行书较切合实际应用。既比楷书简便易写,又比草书好认,便于通行。行书介于楷草之间,伸缩性大,变化多,可借助于楷草笔势来运用笔法,发挥艺术效果,以草书笔法的放纵冲破楷书的谨严,二者有机地结合,形成富有生机的新体。行书兼备各体之长,是它优胜于其他书体的地方。
行书因笔势贯通,笔画增加的钩挑、点画之间牵连着的游丝是草书的笔法,而是楷书的笔法又增加了行书的凝重,对于大多数人来讲,学好行书是很有必要的。
现代人书写钢笔字时,一般都用行体,便于书写,又容易识别。
三、草书
草书包括章草、今草和狂草三种,三者都有其影响和各自的流派。
初期的草书,章草是由隶书演化而来,名为“章草”。当时是用来书写章奏或章程的,比隶书简捷的书体。章草改变了横平竖直、笔笔间断的隶书写法,成为圆转牵连,粗细交替,形态检束的字体。字右仍有波磔,这是它保留隶意,不同于今草的特征。
有几种关于章草名称来源的说法,第一种是相传章草是汉元帝时的黄门令史游所创,流传至今的有他的《急就章》(书奏的折子等),后人因取其“章”字叫“章草”。另外还有一种说法是,后汉章帝喜欢杜度的草书,叫他上奏本章时写成草书,所以叫“章草”。
许慎的《说文序》中有“汉兴有草书”的解释。卫恒的《四体书势》也说:“汉兴有草书,不知作者姓氏。”上述从不同角度说明了章草与隶书的关系及创造的年代。
“章草”名称的来源,也可以认为是后来有了“今草”,为区别而把前一种形式的“特殊”草书叫“章草”。这好像古人把楷书称作“今隶”,把秦、汉之际的隶书叫“古隶”;有了李斯的小篆,就把籀文叫做“大篆”一样,因此,“章草”名从《急就章》引出,这也可以说是一种合理的解释。
一种书体,一定要经过自然的因革损益,这是在字体发展中必然出现的现象。它在民间中流传、完善,最后把它固定下来。所以从某一个角度说,它不可能是某一个人所创,至多是某人经过一番有系统地整理而已,只能叫作某人“集大成”。
章草的运用是解散隶体,使它趋于简便,至于用笔还是因袭了隶书的某些笔法。特别是“捺”画的末尾,非常明显。但是其他笔画基本是后来行书的雏形,不少字已有萦带(连丝)的笔画,开创了草书的连绵笔势,同时也为隶书向楷书过渡创造了条件,起到了桥梁与媒介的作用。
后汉张芝的章草最为有名,今草也是从他开始演变的。因为他的书技熟练,所以书写得很快。张怀瓘《书断》说:“章草之书,字字区别,张芝变为今草,加其流速。拔芽连茹,上下牵连,成借上字字终,而为下字之始……”阐明了今草和章草的区别与关系。
章草中隶书的笔法,如横依然上挑,左右波(撇)磔(捺)分明,而圆笔和一些萦带,是隶书所无而今草常有的。即“气有方圆,法兼使转”的运气法。总之,写章草,横竖要古朴如隶,笔画萦带处则旋转如今草。这是章草最基本的笔法。《续书谱》上说:“大凡草书,光取法张芝、皇象、索靖等,章草则解体平正,下笔有源。”指出写时要笔势平正,不要像今草从偏斜取势,在飞动中求平衡,笔法中有隶书渊源,内涵朴厚意境。
今草的来源相传是汉朝的张芝从章草加以变化而成的,当时的书法家对张芝非常推崇,称他为“草圣”。
前人因今草是由章草演变而来,章草是今草之“源”,所以主张学习今草,必须先从学章草入手,先学草法,掌握其中规律。现在看来学草书并不是非要学章草,才能掌握草书的规律。明朝人韩道亨编写《草诀百韵歌》就提供了方便。他把主要的部首、用法及部首间的区别,用五字一句的顺口溜编写出来,非常明确地说明了草字结体和行笔中的某些规律,并且还有正楷作对照,便于记忆,如讲“氵”和“讠”,这两个部首的区别时用“有点方为水,空挑即是言”。再如说字的结构特点,用“羞”举例则是“羞见羊踏田”,即是由上边的“羊”和下边的“田”组成羞字,此帖虽不能包罗万象,但引人入门是完全可以的。
今草,从汉朝到唐朝,都说其源出自张芝,但是又因风格差异而各有特点和派系。
在唐朝中期出现了狂草,狂草是在今草的基础上,更加潦草和奔放,甚至很颠狂。书法史上曾用“张颠怀狂”来比喻张旭和怀素。
草书写钢笔字一般用于签名的较多。但也有一些草书爱好者用钢笔练字。
四、隶书
用钢笔写隶书也是很漂亮的,从秦经西汉到三国,隶书一直被人们普遍使用,直到楷书创造成熟和通行以前。它的形体却在不断的变化和美化。西汉的隶书一直延续了秦代的遗风,到东汉末期时,就趋于工整细巧。结体平扁,笔画里边出现了波磔,形成了汉隶的基本形态。晋唐以后一直到近代楷体的盛行,隶书一直能广泛流传,就是因为两汉的隶书结构用笔富于变化,风格多样,艺术性强的缘故,它始终能得到了人们的喜爱。
在汉代书法艺术史上,汉隶是具有一定的成就的,结构和运笔各尽其妙,变化无穷,字体的肥瘦大小。汉隶在书法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上承了篆书的规则,下启了楷书的风范。汉代留下了很多的石刻,是我国书法艺术的宝贵遗产。当中国书法发展到隶书时,书法已进入了革新的阶段。小篆和定型的隶书相比较,字形由狭长变为扁方,笔画由匀称的弧笔变为粗细结合、笔姿险峻的直笔,曲折处由联绵圆转变为笔笔分断的方角,字的象形意味大多被隐没了。隶书的形成,给以后的草、楷、行书奠定了基础,给汉字的简化和书法的发展开辟了宽广的道路。
喜爱隶书的朋友们,可以先用钢笔练好隶书,再用毛笔练,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魏碑
南北朝时期石刻书法统称为魏碑书体。南北朝时期是一个特殊的时期,它在中国历史上分裂最久,同时也是混乱最长的时代。虽然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但书法艺术却依然得到了很大发展。南朝因为承袭晋制而不允许立碑,所以碑少。北朝却没有这一禁制,所以碑刻非常多。正所谓千门万户蔚为大观。正是如此,南北朝书法应首推北朝,而在北朝的书法当中又以北魏成就最高。由于碑刻、墓志是北魏的主流,所以统称这个时期的书体为“北碑”或“魏碑”。
魏碑由于处在由隶书向楷书发展的不成熟阶段,所以起到上承汉隶遗韵、下启唐楷先河的作用,其笔回灵活潇洒,结构变化多姿,不但有隶意,而且具有楷法。魏碑书体的重要特征就是它所表现的雄奇质朴的书风,是一种无意识的产物,是一种崇尚天趣,贵在自然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