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是一个原来生活在亚洲北部大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他们居无定所,不事农耕,常年在马背上生活。自370年起,匈奴人以旋风般的速度入侵欧洲,并在其后的70余年间对欧洲各国造成了严重威胁。
4世纪中叶,匈奴人在伏尔加河外出现并开始西侵。他们首先征服了伏尔加河和顿河之间的阿兰人,然后大举向东哥特人领地进攻。东哥特人落花流水般向西逃窜,为了获得新的生存空间,他们又沿途打击西哥特人部落。很快,在逃避匈奴人的路线上,汪达尔人、法兰克人、勃艮第人、盎格鲁—撒克逊人都像滚动的雪球一般被驱动起来,由此拉开了欧洲民族大迁徙的序幕。匈奴人到来之前,东哥特人从未和骑兵交过战。而匈奴人似乎个个是天生的骑兵,他们酷爱骑马打仗。匈奴人以骑兵为主力,他们的骑战具有高度的机动灵活性,经常像旋风般杀来,转眼又席卷而去。凡是被他们的铁蹄践踏过的地方,必定留下一片废墟,大量人口被杀,财物被劫夺一空。
在匈奴人攻击下,东欧、中欧各民族蜂拥逃向西方。西哥特人进入罗马帝国境内的色雷斯一带避难,其人数之多超过罗马帝国的想象,也使罗马人对此失去了控制。这不但造成很多不安定因素,而且也为后来罗马帝国的灭亡埋下了祸根。
匈奴人侵入欧洲之后,在中欧地区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匈奴帝国。匈奴王鲁奥死后,其侄子阿提拉于445年害死兄长布莱达,成为匈奴帝国的独裁君主。阿提拉为人凶狠、狡猾、野心勃勃而又顽强善战,欧洲人称他为“上帝的鞭子”。他掌权之后全力侵掠邻近国家,开创了匈奴帝国军事上的全盛时代。
在占领了多瑙河流域、击溃了东罗马主力军并洗劫巴尔干半岛之后,451年初,匈奴大军渡过莱茵河,长驱直入罗马帝国腹地。在这紧急关头,罗马大将艾提乌斯与西哥特国王狄奥多里克一世达成合兵抗击匈奴的协议。罗马和西哥特联军与匈奴大军在沙隆平原相遇,此处是南下高卢纵深地区的一个缺口,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阿提拉很有心计,想借助平原的有利地势,诱使艾提乌斯与他决战,以便充分发挥骑兵的速度与冲击力,把艾提乌斯及其联军一举歼灭在此处。然后趁势挥军南下,攻克罗马城。阿提拉把部队分为左、中、右三部分,采用中间突破的战术,亲自率领匈奴骑兵主力居中路,左、右两路则由匈奴军及其附庸的混合部队构成。艾提乌斯先按兵不动,待他看出阿提拉的战术后,便把罗马步兵方阵置于中间,而将罗马骑兵与西哥特军分别部署在左右两翼,并相应的作了两翼进击的部署。大战开始后,双方首先用弓箭对射,然后进行短兵交接的搏斗。艾提乌斯将罗马步兵排成密集的方阵队形,步步为营,稳扎稳打,不轻易出击。阿提拉见战斗呈胶着状态,便令中路的匈奴骑兵全力冲阵。凭借骑兵快速进攻的优势,匈奴军在苦战中稍稍占了上风。罗马步兵的方阵十分被动,只能艰苦地招架。眼看阿提拉就要得手,在这关键时刻,指挥作战的西哥特王狄奥多里克正纵马驰驱,突然从自己人队伍中飞来一支标枪,正中他的要害。他翻身落马,不幸被乱军踩踏而死。他的战死激起了西哥特人的复仇怒火和决一死战的决心,西哥特军像杀红了眼一般拼命战斗,从右翼发动了猛烈的冲击。同时,左翼的罗马骑兵也趁势进攻。杀到傍晚时刻,匈奴人渐渐招架不住,罗马与西哥特联军反败为胜。阿提拉见情况不妙,便借着黑暗的掩蔽冲出重围,狼狈逃回用战车围住的营地。愤怒到极点的西哥特人穷追不舍,差点要了他的命。阿提拉当夜命手下的人收集了许多马鞍,燃起一堆篝火,准备一旦落入敌手,便跳入火堆中自尽,以免当阶下囚受凌辱。
根据历史记载,这次战役双方死伤人多高达16.5万人。沙隆之战是阿提拉这条战无不胜的“天鞭”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惨败。这次战争虽然失败,应该说匈奴的兵势仍很强劲。此后不久,阿提拉就举行了婚礼。但出人意料的是,他在新婚之夜竟突然死去。有一种说法认为他是被来自东罗马的新娘下毒害死的,但没有什么证据。那些埋葬他的遗体和财宝的人全都被匈奴人处死,以致后人至今不知其陵墓所在。阿提拉死后,匈奴帝国就随之而衰落了,从此再也没能形成对罗马的威胁。
后人公认,正是艾提乌斯在451年沙隆大战的胜利使西罗马帝国免于灭亡,否则历史将可能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