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帝国指的是公元前30年至公元476年的罗马奴隶制君主专制国家,因其幅员辽阔而被称为“世界帝国”。在它统治的500余年里,帝国统治者不断开拓疆土。在极盛时期,帝国的版图包括今天的意大利、英国、法国、葡萄牙、西班牙、瑞士、奥地利、希腊、前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土耳其、叙利亚、伊拉克、埃及、利比亚和突尼斯等地,地中海只不过是罗马帝国的一个内湖。
古代罗马城建立在意大利半岛中部的台伯河流域,它是在“七丘之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前1世纪,罗马共和国发生危机,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日益激烈,代表贵族奴隶主利益的共和政体,已不适应罗马帝国奴隶主阶级统治的需要,因此共和制逐渐向帝制转化。在这个过程中,许多政治野心家发动了长期的争权夺利的内战。公元前60年,恺撒与庞培、克拉苏结成“前三头同盟”。后来,恺撒战胜其他对手,被元老院授予“国父”称号,并被宣布为终身独裁官、终身保民官以及为期10年的执政官,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军事独裁者。元老院权力日渐削减,共和国名存实亡。公元前44年,恺撒在元老院被政敌刺死。恺撒被刺后,继之而起的是安东尼、雷必达和屋大维的三人同盟,史称“后三头同盟”。三人不断明争暗斗。公元前30年,屋大维获得最后胜利,成为罗马的军事独裁者。屋大维在国家制度上保留着共和的外衣,没有恢复公开的军事独裁制度。公元前27年,他称自己为“第一公民”,意即元首,史称他建立的政治制度为“元首制”。元老院尊他为“奥古斯都”,意为神圣、庄严、伟大。在元首制下,元老院实际上受元首控制,屋大维本人是元首、统帅、终身执政官、首席元老、大祭司长,控制了军事、司法、行政、宗教等大权,实际上是皇帝。因此,屋大维创立的元首制实际上是披着共和外衣的君主制。屋大维建立元首政治,标志着罗马帝国的开始。
罗马帝国历史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罗马帝国前期、3世纪危机时期、罗马帝国后期。
罗马帝国前期,由于内战停止,社会安定,税收增加,而隶农制的盛行使生产关系得到局部改造,罗马的经济繁荣起来,这是罗马历史上的“黄金时代”,被称为“罗马和平”时期。在这一时期,农业生产工具和技术有明显的进步,出现了带轮的犁和割谷机;工业上开始使用水磨;矿山中开始使用人工排水机械;玻璃制造业得到推广;出现了丝织业,生产半丝半麻织品;商业比较活跃,出现了银钱兑换商;对外贸易的发达,主要有三条通道:第一条是从意大利经海路到达亚历山大港,再从陆路经红海东岸到达也门,最终利用季候风到达印度。商人从东方将香料、宝石、纺织品运到罗马,将罗马的铜、锡、葡萄酒、玻璃制品运往东方。第二条是向北到达波罗的海、北海沿岸。罗马进口琥珀、毛皮、奴隶,出口金属器皿等。第三条是通过“丝绸之路”与中国进行贸易往来。中国的丝绸成为罗马上层社会喜爱的奢侈品。此时帝国疆界东起幼发拉底河,西至西班牙、不列颠,南达北非,北至多瑙河、莱茵河。
3世纪危机时期,帝国危机充分暴露,主要表现在:经济方面,农业与手工业衰落,商业和城市经济萧条;政治方面,统治阶级之间内讧严重,人民不断发动起义,外族开始入侵。罗马帝国后期,帝国逐渐走向灭亡。此时罗马帝国由元首制转为君主制,即以公开的君主制代替元首制。戴克里先和君士坦丁统治时期,皇帝权力加强,两人都进行过挽救奴隶制危机的改革,但奴隶制危机日益加深,起义遍及全国,沉重打击了帝国的统治。395年,皇帝狄奥多西死后,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西罗马帝国以罗马为首都,东罗马帝国以拜占廷为首都。公元4世纪以后,日耳曼人大举进攻罗马,国内奴隶起义浪潮更加高涨。410年,日耳曼的西哥特人进入意大利,围攻罗马城。城内起义奴隶打开城门,西哥特人攻入罗马城,掠夺而去。随后日耳曼人在罗马境内建立许多王国。476年,罗马雇佣兵领袖日耳曼人奥多亚克废黜罗马最后一个皇帝罗慕洛,西罗马帝国灭亡。它标志着西欧奴隶社会历史的结束,从此西欧进入封建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