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法
组合年、月、日等计时单位计算较长时间段的系统。初以昼夜变化计日,季节变化计年,基本特征为物候历。逐步过渡到以天象变化作计时单位的天文历法,即以地球自转周期计日,月相变化周期计月,太阳两次达到同一分、至点的周期计年。实际上日、月、年三个时间单位不能公约,而历法要求这三个时间单位都为整数,因而历法就成为解决这一矛盾的方法,尽可能使历日、历月、历年的平均长度与实际日、月、年长度一致。按这一原则采用不同的组合方式就得到各种各样不同的历法,所以历法就是解决历日、月、年平均长度接近自然日、月、年同期长度的方法。历法最基本的分类是太阴历、太阳历和阴阳历。
阳历
又称太阳历,平均历年长度接近季节变化周期回归年长的一种历法,能反映季节变化,有利于安排农时。中国古代二十四节气就是一种阳历,现行公历(也叫格里历)也是阳历,由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1582年命人修订而成,它平年365天,每4年加一个366天的闰年,世纪年能被400除尽的才算闰年,于是400年里去掉了3个闰年,平均历年长365.2425日,与回归年365.2422日相差甚微。1、3、5、7、8、10、12月为大月31天,2月平年28天、闰年29天,其余月份为小月30天,通用于当今世界。
阴历
又称太阴历,平均历月长度接近朔望月长,每年12个月的历法。一般来说大月30天,小月29天,平均29.5天的历月接近29.5306天的朔望周期,为解决其间差数的积累会使历与月不一致的矛盾,也要加闰。历年长354天左右。
阴阳历
平均历年长接近回归年,平均历月长接近朔望月,调和阳历与阴历的一种历法,既照顾到农时节令,又能参照月相计时的历法。中国通用的“夏历”或称“农历”,老百姓俗称“阳历”的就是这种阴阳历,它虽用阴历计月,却不是阴历,因为它的年长使用的是阴历计年的方法。调合的具体手段叫置闰,就是在适当时候加一闰月。以农历为例,大月30日,小月29日,平均12个月,有354或355天,与回归年平均约差11天21小时。闰年13个月,有384天或385天,用每3年一闰,5年再闰,19年7闰的方法使平均历年接近回归年。月与月相一致,年则用24节气循环构成回归年。
大明历
中国南北朝时祖冲之创制的一部历法。创制于刘宋大明六年(462年),受守旧派阻挠未颁用,直到梁天监九年(510年)才颁行。它是中国历法上第一部引入岁差的历法,此外还有许多创造,如历法数据精确,有实测基础,一回归年规定为365.2428日,是12世纪以来中国历法中与近代测值最接近的回归年数值。使用新闰周,391年144闰。定岁差45年11月差1°。定近点月长为27.21223日,与近代测值27.21222日十分接近等。
授时历
中国元初由郭守敬、王恂、许衡等人共同编制的一部历法,至元十八年(1281年)颁用。元世祖忽必烈决定并支持制定一部新的历法,在“历之本在于实测”的指导思想下,研制了许多新仪器,进行了大规模实测,创立了新的数学计算公式,并吸收前人成功的经验和精确的数据,使授时历达到很高的水平。考虑到明代大统历实际是沿用授时历,则它是中国历史上行用最久的一部历法,使用了360多年。授时历以365.2425日为一回归年,29.530593日为一朔望月。授时历有很好的实测基础,所定数据全据实测,历史上曾受到朝鲜、日本等国注意并曾东传。
二十四节气
中国古代对一年所分的时间段。有两种划分法:将一年日数等分成24段,每段谓之一节气;将黄道等分24段,太阳每经过一段的时间谓之一节气,各气的时间不等长,因为太阳在黄道上不是均匀运动。24气又分成12中气、12节气:从冬至起太阳黄经每增加30°,就是一个中气;从小寒起太阳黄经每增加30°就是一个节气。从中气雨水开始为正月,每过一个中气依次得到二月、三月……月名与中气联系着。没有中气的月份只能使用上个月的月名,是为闰月。二十四节气中二分、二至的概念产生得最早,可追溯到5000年前。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二十四节气是天文历法服务于农业生产的杰出创造。
天干地支
以60为周期的序数,是中国古代用来纪日、纪年、纪数等的方法。它以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己、午、未、申、酉、戌、亥顺序相配组成。从甲子、乙丑……直到癸亥。干支在中国的历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如纪日的纪时就是将一日均分为12个时段,分别以十二地支表示,子时为现在的23点至1点,丑时为1点至3点等。在我国农村现在依然有用天干地支纪年的习惯。
光年
指光在真空中一年时间走的距离,是天文学中常用的距离单位。真空中的光速为299,796公里/秒。1光年等于94,605亿公里。离太阳最近的恒星是半人马座比邻星,与太阳的距离约为4光年。人类观测到的宇宙深度已达到150亿光年。
年
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运动为基础确定的时间单位。其分为回归年和恒星年。太阳在天球上连续两次通过春分点所需要的时间间隔定为一年的长度称为一回归年。每年的长度取365平太阳日,依据太阳在天球上连续两次通过某颗恒星所用的时间所确定的恒星年长度为365.256平太阳日。
月
以月球绕地球公转运动为基础的时间单位。根据起点不同,有各种各样的月。朔望月是月相变化的周期,是根据月球相对于太阳的位置来确定的,长度为29.53059平太阳日。分点月(又称为回归月)是月球黄经连续两次等于春分点黄经所需要的时间,长度为27.32158平太阳日。恒星月是月球在天球上连续两次通过某一恒星所需要的时间,长度为27.32166平太阳日。这是月球绕地球的平均公转周期。公历中每一个历年(365或366平太阳日)分成十二个月,按照习惯,月的长度有28、29、30和31平太阳日四种。
日
是时间的基本单位,分为恒星日、真太阳日、平太阳日。恒星日是某地子午面两次通过同一恒星的时间间隔。真太阳日是以太阳为参照点,即子午面两次经过太阳的时间间隔。由于地球公转的不均匀性,造成一年中真太阳日长短的不同,取一年中真太阳日长的平均值就是平太阳日。一年中包含366.2422个恒星日,包含365.2422个平太阳日。我们通常所指的日是平太阳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