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心你的“马蹄钉”
正所谓小洞不补,大洞吃苦。每次一点点地变化,每次一点点地放大,最终会酿成一场大的灾难。那是1485年,一位国王要面临一场重要的战争,这场战争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在战斗开始之前,国王让马夫去备好自己最喜爱的战马。马夫立即找到铁匠,吩咐他快点给马掌蹄。铁匠钉了三个掌后,在钉第四个掌时发现还差一颗钉子,马掌理所当然钉得不牢固。马夫将这个情况报告给了国王,眼看战斗即将开始,国王也没有太在意。战场上,国王骑着马领着他的士兵冲锋陷阵,左突右奔,英勇杀敌。突然,一只马蹄铁脱落了,战马仰身跌翻在地。国王也被重重地摔在地上,没等他再次抓住缰绳,惊恐的战马就跳起来逃走了。见国王倒下了,士兵们纷纷逃命,军队瞬间土崩瓦解。敌军俘虏了国王。国王在被俘的那一刻痛苦地喊道:“钉,马蹄钉,我的国家就倾覆在这颗马蹄钉上。”
这位国王是真的,他就是英国国王理查三世。这场战役也是真的,就是波斯沃斯战役,在这场战役中理查三世败给了里奇蒙德伯爵所带领的军队,失掉了整个英国。直到现在当地还流传着这样一首童谣:失了一颗铁钉,丢了一只马蹄铁;丢了一只马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损了一位国王;损了一位国王,输了一场战争;输了一场战争,亡了一个帝国。
2002年5月,一批名牌大学的应届毕业生到国家某部实习参观,面对部里给他们倒水的秘书,10个同学中有9个表情木然,一句普通的客气话都没有。惟独一位同学与他们截然不同,他不仅面带微笑,还轻声说:“谢谢,大热天,让您辛苦了。”
实习结束了,等到部长来给他们送行并亲自赠送纪念手册时,这9个同学还是坐在那里一动不动,用一只手接过部长双手递过来的手册,弄得部长很尴尬,当部长快要没有耐心的时候,又是那位同学礼貌地站起来,身体微倾,双手接过手册,并恭敬地说了一声:“谢谢您!”将近毕业时,那位同学接到了部长的邀请函,连他自己都觉得突然,因为他的学习成绩在他们10人中并不突出。我们总认为,失败都有重大的原因。其实,一些小小的疏忽、小小的缺点有时也会酿成惨痛的教训。但我们却习惯于从大处找原因,即使隐隐约约意识到失败只是因为一个“马蹄钉”时,我们也不敢确信,不乐意承认,我们不甘心:怎么会是因为一颗“钉子”呢?是啊,“马蹄钉”太小了,所以我们常常忽视它。正因为我们忽视了它,所以我们大多数失败常常就是因为少了一颗“马蹄钉”。一个帝国的灭亡,居然是因为能征善战的国王的战马的一只马蹄铁上少了一颗小小的铁钉。正所谓小洞不补,大洞吃苦。每次一点点地变化,每次一点点地放大,最终会酿成一场大的灾难。
玉不琢,不成器
只有经过挫折与失败的洗礼,才能去掉那些掩盖我们优秀本质的东西;只有去掉愚昧、懒惰、自卑、幻想,真我的风采,才能得以展现。
曾读过这样一则故事:一位雕塑家成功地完成了一件作品。当别人向他祝贺,并问何以完成如此优秀的作品时,他却说,作品本来就在那里,只不过是去掉了多余的东西而已。
玉不琢,不成器。
其实,器就在玉石之中,只不过是被一些多余的东西包裹和掩盖着。只有琢去边角,磨尽粗糙,光洁完美的玉器,才得以显现出来。然而我在想,在雕琢过程中,在斧凿打击下,那玉石如果因为不能承受而破碎的话,会怎样呢?恐怕只能被淘汰了。所以对玉石而言,能否获得最终的完美,能否实现真正的价值,还要看它有无足够的硬度和韧性。
我们每个人就如同那玉石一般,本身都是优秀的,都希望拥有一个完美、成功的人生。
“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也说“涂之人可以为禹”。然而为何有些人的人生会黯然无光,不成器呢?其实这正是因为我们本身还有着一些“多余粗糙的”东西。在《人性的弱点》一书中,列举的人类自身弱点、惰性竟多达近百种。正是这些东西掩盖了我们的优点,阻碍着我们发展。当人生遭遇打击、经历挫折、承受失败的时候,我们不妨把这看作是生活对自我的一种雕琢,是走向成功、获得完美的必由之路。“自古雄才多磨难”,“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我们不难看到这样的事实,那些踏平坎坷,战胜挫折的成功者,往往更加成熟,更加睿智,他们有着更加完美的魅力。只有经过挫折与失败的洗礼,才能去掉那些掩盖我们优秀本质的东西;只有去掉愚昧、懒惰、自卑、幻想,真我的风采,才能得以展现。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但是,这需要我们有足够的坚强。
从鸡到鹰的距离
消灭自己的惰性,抛弃对命运的顺从,多给自己施加一点压力,我们是完全可以笑对人生,走向人生的灿烂的。
有这样一个关于鹰的故事:一次美国某棒球冠军去郊外参观一个鸡圈,他发现鸡圈里混杂着一只鹰。棒球冠军非常奇怪,他问主人是怎么回事,主人告诉他:“这只鹰,我从野外把它捡回来时只是一个蛋,是放在鸡圈里孵化出来的,和鸡一起长大,生活习惯了,慢慢地就不会飞了。”棒球冠军跟庄主说:“我可以买下这只鹰吗?”庄主说:“你就拿去吧。”棒球冠军拿着鹰来到了一块草地上,把鹰放飞。一次,两次,三次,四次,鹰还是落了下来。棒球冠军开车把它带到了一个悬崖绝壁上,使劲把它一丢,那只鹰急速下坠,就在快要摔落在地时,那只鹰强迫自己张开翅膀飞了起来,那只鹰就这样回到了山林。
其实,芸芸众生之中人在很多时候就像是那只混杂在鸡圈中的鹰,我们不是不知道“鸡”活法的坏处,比如行动不自在、干不出像样的事业、长期被别人奴役,但是对挫折的屈服、贪图轻松的惯性、强烈的物欲,我们不自觉地放下原本渴望超越的冲动,一步步地滑向了平庸的泥沼。这个时候,我们是多么需要一双可以放飞自己梦想的手,这双“手”可以是别人的,但更多的时候必须自己去制造。说到这不禁想到了曾生活在我身边的两位战友。他们一个叫林,一个叫荣。林和荣一起去当兵,退伍后都回乡务农了,农村生活条件极其艰苦,四面环山,除了种植养殖就是外出打工。林不但白天辛勤劳作,晚上还坚持自学不断摸索种植养殖业,不惜代价敢于摸索。一次不行,两次不行,三次,四次,功夫不负有心人,林搞的种植养殖业终于获得了成功,产品知名度高,好多商人都慕名前去,如今,林的生意已越做越好。而荣呢,回乡后心灰意冷,白天劳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晚上不是打麻将便是东家走西家逛,闲度人生。
同是两位战友,却是不同的结局,一位风度翩翩,一位落魄不已,假如我们都肯像林那样消灭自己的惰性,抛弃对命运的顺从,多给自己施加一点压力,我们是完全可以笑对人生,走向人生的灿烂的。
掌声总会响起来
无论你穷困、劳苦、寂寞,都总会有人在为你鼓掌———哪怕你暂时还听不到这些悦耳的激动人心的掌声。
1977年,伦敦大戏院决定重演一部名叫《欲望号街车》的话剧。这部话剧是一位美国作家在30年前创作的。也就是说这部话剧和他的剧作家被冷落了30年。
公演的那天,有位又矮又胖的老头儿,手里攥着那部话剧的剧本,平静地坐在戏院内一个不起眼的角落。戏剧落幕。老头儿最后一个走出戏院。
他看见戏院门口的阶梯、走廊和人行道上密密麻麻站满了人。人们一齐鼓掌,向他———《欲望号街车》的作者致敬。
掌声经久不息。
63岁的美国老头田纳西·威廉士突然泪流满面。他举起手中那本已经发黄的老剧本,轻声对它说:“你瞧,有那么多的好人在为你鼓掌……”
是的,如果你仔细观察,生活中总有一些人在为你鼓掌。你刚刚学步时跌得鼻青脸肿,但你摇摇晃晃又站了起来,你的父母会为你鼓掌。你读小学时,在班会上很诚实地承认是你摔坏了别人的文具盒,老师和同学会为你鼓掌。你在与朋友久别重逢的聚会上,很勇敢地卡拉OK“献丑”一曲,朋友们会为你鼓掌。你和你爱恋的那个人在婚礼上互相亲吻,嘉宾会为你鼓掌。甚至你在街上行走,很凑巧地扶起一位跌倒的老人,陌生的路人也会停下匆匆的脚步,一齐来为你鼓掌……
你有没有想过,你生来就应该得到许多好人的鼓掌!无论你穷困、劳苦、寂寞,都总会有人在为你鼓掌———哪怕你暂时还听不到这些悦耳的激动人心的掌声。譬如司马迁,时隔千年后有个叫苏子美的在为他鼓掌;再如曹雪芹,也有个不怕砍头的金圣叹为他鼓掌。就算是寂寞得不能再寂寞的俞伯牙,在万籁俱寂的长江边,还有个叫钟子期的汉子在为他鼓掌。
你是好人,会情不自禁地为某些人或事来鼓掌———包括你自己。
寄存失败
对于寻常人生,我们寄存行包、寄存重物、寄存失败则更为可取。不是吗?
她曾经失败过,而且是惨败!当时,父亲没有过于严厉地横加指责,而是带着她去旅行散心。
每到一座城市,父亲都要让她留意都市火车站附近的行李寄存处。她满心不解。那有什么好看的?既不是景点,也非名胜!
的确,在都市的火车站附近,常有不少行李寄存处,方便旅客把笨重的包裹、行囊卸下。寄存行包之后,便可以轻轻松松地看风景或办自己想办的事情,这就是寄存的好处。所以,行李寄存处常常生意盈门、顾客不绝。父亲说,芸芸众生,寄存过“行包”的人自然不在少数。然而,我们可曾寄存过“失败”?其实还是一件特别沉重的行包。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样的失败者不曾寄存过失败!他们非但没有寄存,反而把失败的行包紧紧地负载在身上,不仅让失败重压自己。甚至于浑然不觉中让失败大面积,恒久地重压自己一生一世。
一败涂地、一蹶不振。———这样的失败者也不曾寄存过失败!他们被失败的行包瞬间彻底压垮,连站立的勇气都被压成碎片。一地残骸、一地伤悲,想再度崛起,已经气若游丝,失去了支撑的力量。
当然,手提重物、打捆绑沙袋,对于少林武僧练内功是不可或缺的。对于寻常人生,我们寄存行包、寄存重物、寄存失败则更为可取。不是吗?
倘若寄存失败,我们将轻松上路,一扫失利的阴霾,腾出被失败情绪占据、耗费的能量,把这些能量连同高远的心志尽情挥洒在通向胜利的金色跑道上,我们定能收获多多、幸福多多。是的,因为寄存失败,我们得以完成这样的能量转移,谛听成功的足音;因为寄存失败,我们能够进行这样的能量重置,预览胜利的未来。
倘若寄存失败,我们将解放肩胛和背脊,进而解放被重负压得变形、变色的心灵,让血脉畅通,气贯长虹。神清气爽之后,我们定会获得搏击的力量。那时,春天是我们的,雨露是我们的,智慧是我们的,风华是我们的,世界也是我们的!
斜阳中,父亲语重心长的话语萦绕在她的耳边、回响在天边的晚霞里———像寄存行包一样,让我们也学会寄存失败!
蛹化蝶
经历了苦难,我们的灵魂就会穿上了一件美丽的衣裳。
记得小时候一个朋友给了我一个大大的野蚕茧,他说过几天将化出一只美丽的蝴蝶来。过了两天,果然茧的一头出现一个很小的洞口,一只蝴蝶的头在挣扎着往外挤。我看它挺为难,便拿出一把剪刀帮它剪了一个小口。谁知出来的蝴蝶身子臃肿,翅膀短小,一点儿也不美丽,也不能飞。我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后来我的朋友告诉我,我犯了一个错误,我不应该把茧子剪破。一只蝴蝶的美丽,是要经过破蛹破茧的痛苦才能换得。
这让我想到了人生。
人生其实也是一个破蛹化蝶的过程。苦难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太多的时候,我们抱怨生活中挫折、苦难太多,感叹自己的不幸福不快乐。其实,仔细想一想,回过头来看,那些经历过的痛苦和挫折,并没有将我们打倒,而且使我们更成熟更理智;使我们的人生更丰富更有意义。没有经历过苦难和挫折的人生,如一张白纸,没有色彩;如一块荒芜的土地,不长庄稼;如一片沙漠,没有风暴。
人生,是经历苦难,战胜苦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才能体会痛苦、悲伤、欢乐、幸福。没有经过失败的痛苦,就体会不到成功的喜悦;没有经过失恋的苦涩就品尝不到爱情的甜蜜。生活中,许多东西都是相辅相成的,没有此就没有彼。
因此,当我们面临挫折和苦难时,我们要学会坚强,当我们经历过后,我们的灵魂就会变得从容、高贵、睿智,经历了苦难,我们的灵魂就会穿上了一件美丽的衣裳。品味失败
“没有成功过和没有失败过,其实都是一样,并未能领会真实的人生。”那么,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去逃避和惧怕失败呢?
曾经不止一次地看过,在角逐激烈的人才招聘会上“柳暗花明”式的结局:招聘方以应聘者被淘汰出局来观测求职者面对失败时的反映,在这道特殊的面试考题前,常常会出现戏剧性的场面:那些率先得知已被录用的考生难抑狂喜的兴奋表情,片刻过后便无情地被尴尬和沮丧所替代;而坦然接受败局者则幸运地戴上了成功的花环。这也应验了那句耳熟能详的名言:“谁笑到最后才是胜利者。”然而,在我看来,个中带有极大的“作秀”成分。抛开一个人的学识、能力,品行和素质难以在简约的一问一答中精准地衡量出来,单是这种幸运降临的几率也实在是微乎其微。事实上,大多数人在这场残酷的人才竞争中,往往会吞下一枚苦涩的果子,品尝出失败的滋味。
失败过后,随之而来的是沮丧、消沉,甚至是委靡不振。对成功的渴望越迫切,这些衍生出的消极情绪也就越强烈。于是,一些人从此一蹶不振,日趋颓废下去;另一些人沉湎于无尽的烦恼和懊悔中;更有一些人,在暂时的沮丧之后,以更大的信心、勇气和力量,重整旗鼓,在人生的坎途上再次踏出坚实的足迹。
无论是茫茫人海中的小我,还是自我的生命历程,成功都如同是浩瀚天宇中的寥寥晨星。成功的瞬间辉煌,是由无数次失败孕育而成。人生本无所谓圆满,而是不断奋斗,不断感到茫然,不断收获,又不断感到失望与不满的过程。正因为如此,我们才会有欢乐、痛苦、愉悦、彷徨这些丰富的生命体验。台湾作家林清玄曾说过:“没有成功过和没有失败过,其实都是一样,并未能领会真实的人生。”那么,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去逃避和惧怕失败呢?我们不妨把成功看作无数个内含广博的生命片断,它自然包含着失败的因子,那么,我们何不也以一种潇洒、豁达的心境去品味这许许多多无比生动的生命细节呢?因为,我们在品味失败的同时,也在品味着成功。黑暗使眼睛更亮
我发现,有那么多身处无边黑暗中的人,却拥有一双超越常人的“眼睛”,那正是“黑暗”赋予他们的非常财富。
外婆居住的小镇上,多年前有个盲人开了间杂货店。那时我和两个表弟年少顽皮,喜欢恶作剧,偶尔会去捉弄盲人。“掌柜的,给我们来一盒闪光炮!”我喊道。其实,我们并非真心买他东西,而是打赌:请盲人取3次东西,如果每次都能一步到位,我就输了;如果有一次他拿错了,我便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