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米莉·狄金森(1830—1886),美国最富传奇性,也是最孤独、自闭的伟大女诗人,生前写过1700多首短诗,却不为人知,死后名声大噪。
她出生于马萨诸塞州的阿莫斯特,几乎一生都生活在出生地。曾有七年时间就读于神学院。在不到30岁的时候,她就开始退出社会活动,直到完全闭门写诗,筑造自己幽秘深邃的精神洞穴。她的诗风独特,以文字细腻、观察敏锐、意象突出著称,主题多半涉及自然、死亡和永生。
恋爱的失败,再加上过分羞涩的性格,导致了狄金森的自闭,这种奇特的生命体验在她那里就化做了一首首奇异的诗,这些诗成为美国文学中的瑰宝。
(1)
19世纪中期的美国,有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分别过着隐居的生活,即使他们有缘相见,也不见得能步入婚姻。一个是闭锁在家里的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一个是远离人际躲进瓦尔登湖的
亨利·梭罗。可能还有很多人过着隐居的生活,但他们一生默默无闻,唯独这两个人名扬天下,因为他们记录下了对于隐居生活的种种感悟,所以虽然他们远离人群,却让更多的人接近了他们。
他们隐居的同时又独身,这更激起了人们无限的想象力。两个人中,艾米莉·狄金森的独身私生活是被误读演绎得最多的一个。
在普通人那里,独身往往不是主动的,他们一直在寻找,同时他们的朋友家人也都付出努力,创造各种机会,但最终不能如愿。总之,就像有首歌唱的那样:孤单的人那么多,快乐的没有几个。
而对于艺术家来说,独身更多的是出于主动,他们有太强的独立意识,与人同居或结婚对他们来说可能意味着这种自由的丧失。这样,他们的独身行为在众人眼中可能会被误解,人们把他们放在另类一族,对其性格、心理作出各种各样的猜测,甚至连某些学者也不能免俗。
艾米莉·狄金森作为艺术家、诗人被人们议论私生活,还是在她死后。生前,她的这种独身怪癖仅仅锻炼了左邻右舍们的脑筋和智力,而真正的事实恐怕他们做梦也没有想到,他们眼中那个古怪、偏执的老姑娘竟然会名扬天下。
(2)
艾米莉·狄金森在1886年与世长辞。当她深锁在闺房盒子里的大量诗篇公诸于世时,人们震惊了,竞相传阅。75年之后,她在1867年到1868年所写的日记公布于众,她生命中一段鲜为人知的时光得以重现。这个日记的发现可以说是一个里程碑,虽然这些日记被藏了许久,但人们依然可以从中感受到艾米莉伤痛的独白。
这些日记从发现到公布也有一段传奇经历。
玛莎·狄金森·比安琪是狄金森的侄女,也是家族最后的幸存者。她继承了这栋房子,并在1915年将它卖给当地的教区牧师。接下来这一年,这栋房子被重新装修。在拆掉斑驳的墙壁时,其中的一位工人发现了一本皮面的书。显然它是被藏在墙壁里或是塞在缝隙间的,在这个时候狄金森已经是家喻户晓的名字了。而这位工人不但是个爱诗的人,还是她的崇拜者之一。他打开这本书时发现,原来这是狄金森的日记,他后来告诉自己的孙子,当时他感到一阵“狂乱的颤抖”,因为这个发现是如此令人震惊。他将这本书藏在他的午餐盒里,并在工作结束后把它带回家。在他仔细阅读每一页之后,他告诉自己,他应该将这本日记送交给能够将之公诸于世的人。但他念了又念,越来越被诗人的魔咒所吸引,竟然开始想象自己是她的密友。于是他说服自已,无需将这本日记送交出去。最后,在良心受谴责的问题完全克服之后,他将这本书藏在卧房的一个橡木箱子里。接下来的64年之间,他常取出阅读,直到他完全将日记内容熟记为止,甚至连他的家人都不知道这本书的存在。
1980年,他以89岁的高龄逝世,在此之前他将这个收藏告诉了他的孙子,同时也坦承自己阅读的快感总是掺杂了无休止的罪恶,他要求孙子想办法弥补自己的过失。然而,这位孙子也继承了爷爷对诗的热情,他的良心也很容易麻木不仁。所以他一方面计划将这本日记永远占为己有,另一方面也思忖该如何处置它。又过了几年,这本书辗转到一个编辑手中,才得以公诸于众。
正如许多人所预期的,这本日记触及到了艾米莉·狄金森许多的诗与信所提及的主题,包括神与人的关系,信仰的真相,日常生活中死亡与受难的阴影,爱在她生命中的角色,特别是诗的力量如何在她身上呈现,以致让她牺牲一切只为追求诗。她终身未婚的缘由,也可从日记中窥见蛛丝马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