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字的第一个源头是甘肃秦安县大地湾遗址出土的距今7350至7800年前的彩绘符号。它们后来发展成西安半坡、临潼姜寨、乐都柳湾、清江吴城、宜昌杨家湾等地出土的大批刻画符号。尽管许多学者不承认它们的文字性质,说成是“随意刻画的记事符号”或“八卦数符”,但不少彝族学者反复指出它们与现有古彝文有直接的渊源关系,许多刻画符号均能用古彝文释读。
中国文字的第二个源头是山东省泰安县大汶口遗址地出土的距今5500至6300年前的彩绘与刻画的象形符号。它们虽比大地湾刻画符号晚了约2000年左右,但从字形结构来看,已具有偏旁部首之类组合形式,而在使用方法、使用场合、刻画部位、刻画对象等方面,表明它们也是一种记录丧葬祭祀巫术法器咒语的成熟文字,只是以象形为特征而已。它们之前似乎还有一个漫长的创造阶段,估计也需2000年以上时间才能完成。因此,它们的萌芽可能在距今8000年前左右。
这种以象形为特征的音节文字,后来可能随原始居民的迁徙,一部分去美洲演变成玛雅象形文字,一部分溯长江而上入四川演变成巴蜀图符。而留在大汶口地区的原始居民可能融合到中原地区,其文字被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的先民所吸收,演变成后来的殷墟汉甲骨文,时间应在距今7500年前左右。
因为贾湖遗址出土的距今7500至8500年前的三块刻符龟甲和一件有契刻符号的柄形饰,上面的“曰”和“目”二字,和殷墟汉甲骨文完全一样。
贾湖遗址的龟甲刻符不仅开启了中国文字史上的龟灵崇拜卜甲刻辞之先河,而且也是汉甲骨文之原胚。它简化了大汶口遗址刻画象形文字,采用了大地湾遗址刻画文字草线刻画书写方法,又保留了象形基本形式,并吸收了大地湾遗址刻画文字的表音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