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走马灯的起源,在英国曾有一种说法,说它是在1836年由迈克尔·拉法第发明的。其实,约翰·巴特早在1634年著的《自然和艺术的奥秘》一书中,即对中国的走马灯作过描述,比拉法第早约200年呢!
走马灯究竟始于何时?众说纷纭。科学史研究者大都依据文学家范成大(1126年—1193年)的诗文记载,认为南宋时才有走马灯。
范成大的诗集中有一首记叙苏州正月十五上元节灯会的诗,名《上元纪吴中节物俳体诗》。诗中描绘了千姿百态的灯,诸如飘升于天空的孔明灯,在地上滚动的大滚灯,以及“转影骑纵横”的走马灯等。当时似尚无“走马灯”之名,诗人自注称为“马骑灯”。
“马骑灯”是中国文献中有关此事的最早记载。诗人所记为淳熙十一年之事,即公元1184年。依此计,走马灯已有800多岁了。
这一定论是有确切根据的,似乎是无可争辩的。然而,中国科学史家的这一定论,却被一位波斯的诗人推翻了。
欧玛尔·哈亚姆(1040—1123年)写下了一首哲理诗,认为人生在世,如同走马灯,你上场来他下场。这首诗于1857年为英人爱德华·费茨吉拉德译成了英文,从而名扬世界。
“走马灯”一词,若依波斯文直译,应为“畅想之灯”,或“转动之灯”。然而,波斯学者也断然认为,这词所指即中国的走马灯。穆罕默德·玛赫迪·福拉德万德博士在《论哈亚姆》一书中指出:“这种灯,在哈亚姆之前,系由中国传入。”
他在书中还依中国的发音写出了拼音,依中文写出了“走马灯”几个字,以示确凿无疑。
走马灯不自南宋始,早在北宋时已经出现,而且已外传波斯。
走马灯有两大特点,一是利用热气流作动力;二是以涡轮装置带动灯上的画面转动。若依此两点追本溯源,它在北宋出现之前,已经历了至少有1300多年的发展史。
《西京杂记》载:“高祖(刘邦)初入咸阳宫,周行府库,金玉珍宝,不可称言。尤异者,有青玉五枝灯,高七尺五寸,作蟠螭,以口衔灯,灯燃鳞甲皆动,焕炳若列星而盈室焉。”
螭为无角的龙。据此记载,秦宫中的蟠螭灯已经是利用燃灯的热气以之掀动龙身上鳞甲的一种灯具。其时代为公元前206年。
淮南子《万毕术》记载,西汉时已有类似热气球原理的试验,后人制成孔明灯。考古已发现,东汉时,类似走马灯叶轮(俗称伞)的装置已经发现,纸风车已成为儿童玩具。
《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唐玄宗举行宴会,灯具其多,故名“临光宴”。其灯具有“黄龙吐水”、“白鹭转花”。这后者,不就是走马灯的前身“转鹭灯”吗!前已述及,波斯文中的走马灯,直译不就是“转动的灯”吗?
陶谷《清异录》记载,懿宗咸通十一年(870年)为了给爱女同昌公主祈求冥福,曾将一台“仙音烛”赐给长安的安国寺。何谓“仙音烛”?即能够奏出动听音乐的灯烛。“其状如高层露台,杂宝为之,花鸟皆玲珑。台上安烛,既点燃,则玲珑者皆动,丁当清妙。烛尽绝响,莫测其理。”
《清异录》所记,虽多新奇之事,但属纪实,是可信的。
因此可以说,早在唐代,中国早已具有比之走马灯更为高妙的制灯技艺了。走马灯,倒是因其制作简易,方得以普及开来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