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鼓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石刻,比享有盛誉的秦始皇泰山刻石还要早几百年。
石鼓是唐代在陕西一带出土的,刻石所用字体是秦统一文字以前的“籀文”,即人们通常所说的“大篆”,刻有记述当时君王游猎情况的四言诗十首。石鼓文系我国现存最早的刻石文字,字体工整凝重,宏阔遒劲,为历代书法家和金石家所推崇。
对石鼓最先发生兴趣的,是著名文学家韩愈。韩愈曾听朋友谈及发现石鼓一事,便记挂在心。在他任国子博士时,遂力陈国子祭酒郑余庆,建议朝廷用骆驼将石鼓运到长安,放在太学,供诸生瞻仰。谁知郑余庆任祭酒仅三个月就被调离,搬运一事便束之高阁了。为此,韩愈很不高兴。直到元和九年(814年),郑余庆改任凤翔,才把久弃荒野的石鼓移至凤翔孔庙。这下,韩愈可高兴了,他兴致勃勃,挥毫写下了洋洋洒洒的《石鼓歌》,抒发他对石鼓文字的赞美。
五代时,战乱纷起,石鼓竟全部散失。到了宋初,司马池在凤翔找到九个石鼓,皇祐四年(1052年)向传师找回了遗失多年的另一个石鼓,凑足十个之数。遗憾的是,这面石鼓已被凿成臼形,成了舂米的器物,文字损失甚多。宋大观二年(1108年),宋徽宗赵佶将石鼓运到汴京(开封)国学,令人以黄金填充其字,以示贵重。靖康年间,金兵进犯中原,攻陷汴京,石鼓才运到了燕京(北京),挖去所嵌黄金后,放置在大兴府学(北京府学胡同内)。到了元代,几经曲折之后,石鼓正式放在了大都(北京)孔庙大成门内。1933年后,为避战乱石鼓曾运抵南京,埋藏在地下保存下来,直到解放后,石鼓才被珍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石鼓,由于年代久远,风雨剥蚀,又屡经迁徙,上面镌刻的文字已残缺湮灭,多数已模糊不清了。
北宋欧阳修在记述石鼓文字时说:“其文可见者四百六十五字,磨灭不可识者过半。”可见当时文字剥蚀已十分严重。到了元代初年,石鼓文字尚有386字,而到乾隆时,便仅存280个字了。乾隆见石鼓年久漫泐(lé),就令人为立重栏,保存起来,并组织人用原文集成十诗,复刻十鼓,并写《石鼓文序》,记此盛事。现存北京孔庙大成门内的石鼓,便是乾隆时的仿制品,它比原物要精美得多了。
从唐代发现石鼓起,对石鼓制成的年代便争执不休,众说纷纭。韩愈和乾隆都定为周宣王时,此说影响较广,但有人却认为是周文王或周成王时。郭沫若在《〈石鼓文研究〉重印弁言》中说:“石鼓的制作年代,据我的考证,是在秦襄王八年,周平王元年,即公元前770年。”
无论诸家说法歧异如何,有一点则是确切无疑的,那就是,石鼓是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的现存最古刻石,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的实物见证,是当之无愧的国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