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保险精英
意外并不是不可以谈论,如果能制造出危机感也不失为一个妙计。
通常我们卖意外险的思维都是正向的,也就是尽可能地为客户制造一种安全感萦绕的氛围,很少有推销员敢反其道而行,制造让客户紧张的危机感。特别是我们约见的客户更多的还是第一次见面的陌生人,如果一开口便谈论“意外”这个听起来不怎么吉利的话题,即使客户不担心,我们都担心会不会太沉重?会不会因此吓跑客户?其实不然,看看下面这两位推销员是怎么做的,你就明白了。
现场直击
推销员杨炎出差,在候机室和旁边的张先生攀谈起来。
杨炎:“您经常出差吗?”
张先生:“是的,我经常需要去全国各地跑业务。”
杨炎:“那也不错,您一看就是见多识广的人,那么,您有没有遇到过什么危险?”
张先生愣住了,忍不住说:“你怎么张嘴就说这些不详的事情啊。”
杨炎:“因为我知道像您这样的商人其实最关心的并不是钱,而是健康,那才是革命的本钱,所以我觉得其实有时未雨绸缪还是很有必要的。说实话,我有一位亲属也是做生意的,就是因为常年在外面跑,所以比普通人更容易出意外,我开始劝他购买意外险,但他不听,后来不幸车祸,住院费只能自己掏了。”
张先生一听立刻紧张起来,并开始向杨炎询问购买意外险的途径。
看来,“意外”这个话题并不是不可以提及,而是如何才能自然而然地呈现给客户,并让对方由衷地产生危机感,从而作出改变的行动。
王亮是杨炎的同事,有一次杨炎提起成功利用制造危机感卖出保单的事,让王亮也从中学到不少,于是王亮在卖意外险时也用起了这一招。
王亮:“我想您的确需要购买一份意外险,否则,您万一哪天遇害都没钱找凶手去呀!”
客户一听,气急败坏地说:“你怎么说话呢,是诅咒我吗?”
王亮还理直气壮地说:“没有呀,我说的是事实!”
客户认为王亮存心想诅咒自己,气愤地掉头离去。
显然王亮是没有学到制造危机感的精髓,把危机感制造过了头,对客户说了过重的话,结果反而气跑了客户,得不偿失。
方法践行
可见,制造危机感也是一门学问,如果制造不当或不合理,不但不能成功签单,还有丢失客户的风险。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制造危机感要适度,别真吓跑了客户。
如果推销员运用方法得当,适度地制造危机感不但不会吓跑客户,反而会营造出让客户紧张的氛围,这样客户在刺激下更容易作出购买的决定。但值得注意的是,“意外”本是一个忌讳的话题,所以它的作用只是作为开门见山的引入,而不宜过多使用,否则就很有可能真的吓跑了来之不易的客户。如果一味地围绕着“意外”打转,始终不切入主题,最终也只会拖垮客户的耐心和信心。所以,推销员要分清楚,制造危机感是为了起到启发客户的作用,而不是用来吓唬客户甚至威胁客户的。
借用批评制造危机感。
这里所谓的“批评”并不是让你真的去指着客户的鼻子大骂:“你怎么一点都不懂得对自己的安全负责?”、“你连这点钱都不舍得花,还想要什么保障呢?”。这样过火的批评不但不能引起客户的自我反思,反而会引发对方的极度反感。所以,批评只是用来制造危机感的一个机会、一种手段,批评要有事实根据,并要在掌握一定火候的前提下进行,让客户心服口服地承认,的确自己不懂得对意外的防范,是自己的疏忽。总之,批评既不能过轻,也不能过重,如果让人难以接受或惭愧到羞红了脸,那结果也只能是适得其反了。
身份要合适,表达要个性,让客户一下子就接受你。
我们在为客户制造危机感的时候,应该注意自己此时的身份,最好是充当一名善意的提醒和监督人员,启发客户反思自己的态度和行为,引导其公正客观地看待购买意外险这个事情。事实上,由于很多人对于意外的防范意识不足,总是在意外发生时才恍然大悟,却为时已晚,这一点应该成为我们说服客户的重要理论依据。另外,制造危机感时的表达方式是很有讲究的,建议大家可采取“极端”的表达方式,或冷静或热情,让对方在感受到你的诚意的同时,乐意接受你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