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8月15日,国民党台湾“行政院”院长孙科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10周年纪念大会上,曾饱含深情、感慨万分地讲到一件令他刻骨铭心的往事。他讲道:
“抗战初期,在我们孤立无援、极其困难的时候,为了坚持抗战,为了打通‘西北国际援华大通道’,西北人民和军队,流血流汗,付出了巨大牺牲,许多人还长眠在了雪山和荒原上——迄今,我们仍然深切地怀念着他们。
“这条国际援华大通道的打通,显示了我们民族不可战胜的力量。苏联驻华大使鲁尕涅茨·阿列尔斯基不止一次地告诉我,西北大通道的开通显示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能力,有如此坚毅、勤奋、敬业和善于创造的人民,何愁抗战不能胜利?何愁不能战胜任何入侵的敌人!在这样伟大的民族面前,任何强大凶悍的敌人,都只能陷入到失败的泥潭里,遭受到灭顶之灾!”
孙科的这番讲话,自然事出有因。
1939年12月上旬,在“西北国际援华大通道”开通之后,为了表达对苏联政府援华抗日的谢意,也为了表示对西北人民修通这条通道的慰问和关心,在重庆的******委托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孙科,以“秘密访苏”的方式,邀请苏联驻华大使鲁尕涅茨·阿列尔斯基夫妇,共同沿着“西北国际大通道”进入苏联国境,顺路考察这条通道。
鲁尕涅茨·阿列尔斯基在对这条通道全程的考察中,在那黄沙漫漫的大漠上,在那风吹草低的荒原中,在那鹰隼难飞的山谷间,在那风雪弥漫的高原上,在那简陋但温暖的接待站,每到一处,他都停下车来,望着那延绵千里艰险的道路,他惊叹不已唏嘘不已:“中国人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能从这‘死亡之地’中开凿出这么一条路来,真是太伟大、太伟大了!难怪整个世界上,只有中国才有‘坎儿井’,只有中国才有万里长城!”
就是这一路的观感,让鲁尕涅茨·阿列尔斯基体验到了中国人的坚韧、中国人的勤奋、中国人的团结、中国人的强大。他回到了莫斯科,在向斯大林汇报工作时,作出这样的结论:“无可置疑,没有任何强大的敌人能够打败中国人,也没有任何强大的敌人能够叫中国人投降!”
是的,就在陆地的通道在如火如荼修建之时,西北各族人民同时还承担起了伊犁、乌苏、奇台、迪化、塔城、哈密等航空站(机场)新建和扩建任务。按照当时中苏双方的协议,以伊犁、迪化、哈密的航空站为重点,由苏方技术人员根据飞机的性能和要求提供建设方案,新疆地方政府组织施工;乌苏、奇台、塔城等航空站则依据前面3个航空站建设的蓝本进行,由中方全权负责。
白天有日光,夜晚有火把。
在那些火烧眉毛的日子里,西北人民已经没有了白天和夜晚的概念,没有了庄稼和牛羊的牵挂,也没有了焦渴和疲惫的感觉,惟一只有一个字:干!
一声号令,千军万马在修建陆地通道的同时,还有一部分人聚集在了相对平坦的荒原上,开始了航空站的修建——说起来又是让人撞破脑袋也不敢相信的是:伊犁、迪化、哈密3个航空站分别于当年9月5日左右开工,但在当月28日前,几个航空站就全部完工投入使用!
这简直是魔术、是神话、是奇迹!就连苏方在现场指导施工的技术人员,也不敢相信眼前的事实。但他们望着平整的跑道和草坪,却不得不伸出拇指来。
在如此短的时间里,仅在新疆就完成了6个航空站新建和扩建;在甘肃也完成了3个航空站扩建任务——要完成如此大的工程量,难道是“天山之神”助威不成?这样的速度,恐怕在世界航空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但西北人民以坚韧不拔的精神,硬是将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变成了现实,创造了航空史上的一个奇迹。
“早穿皮袄午穿纱,怀抱火炉吃西瓜。”这是对哈密地区最形象的写照。哈密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天山山脉自东向西400公里横亘其中,形成山南山北迥然不同的两大自然环境区:山北巴里坤、伊吾草原广阔,夏季日照时长,冬季冰优雪丰;山南哈密盆地干燥少雨,昼夜温差大。
当时,仅在哈密一地,就有5000多人参加机场的修建。军人、民工、老人、孩子,各色人等穿着各色服装,昼夜奔忙在机场上。白天,这里人声鼎沸;夜晚,这里灯火通明,整个机场上的施工从来没有一刻停顿。施工没有大型机械,平整夯实机场只能靠巨大的石碾碾压,几百人白天冒着酷暑,夜里顶着严寒,他们扛着绳子,喊着号子,拉着近10吨的石碾子在荒原上来回碾压泥土。施工最紧张阶段,大家每天只能吃一两顿饭;实在太疲劳了,有的人吃饭时,端着饭碗就睡着了;因为过度劳累和烈日暴晒,工地上不断有人晕倒或休克;晕倒或休克的人中,由于缺医少药,有的再也没能醒过来。
在哈密,按照与苏联的协议,在开始飞机场建设的同时,飞机组装工厂、武器修理工厂,也在这里由苏联技术人员指导下开始建设。1万余人参加了这些工程的施工。整个哈密地区,除了实在走不动的老人和孩子,几乎全都投入到了这3项工程建设之中。
在《危难中的中国》这部纪录片中有这样一段解说词,深刻地描述了当时的情景:
数以万计的中国农民和牧民,从8岁到80岁,包括妇女和孩子,起早贪黑,用最原始的工具劳作。他们烧掉了正待收割的庄稼,从河床里挑拣出石块,从两英里外用扁担挑回来;数千名妇女和孩子拿着小锤将石块砸碎,铺成跑道的地基;粘合剂由泥和水的混合物来充当,而男人们光着屁股用双脚充当泥浆搅拌机;然后是更多的石块、更多的泥浆……最后,上百人排成整齐的队伍,用数条绳索拖着5000多公斤重的大石碾子,一步、一步将跑道压平。
你正在见证一个奇迹。在不到1个月的时间里,这些人修建了一系列机场,可供大型轰炸机起降。他们在从前种庄稼和放牧的地方,凭借他们的双手,修建了这些机场,然后让飞机从这些机场上起降后去消灭日本人……
与公路建设、航空站建设同时,开工建设的还有近20个接待站。这种接待站,类似于驿站或兵站性质,专为空中和陆地来往的人员提供食宿和后勤保障。有航空站的地方,称为“航空接待站”;没有航空站的地方,称为“汽车接待站”。这些接待站,每个大概能容纳200人左右。接待站虽然简陋,但在白天焦渴难耐,夜晚寒风凛冽的戈壁滩上,自然被旅途劳顿的人们视为心目中的绿洲。由于接待站服务周到,很受往来的飞行、汽车驾驶人员的欢迎。
中方打通“西北国际援华大通道”的消息传到莫斯科,引起苏联高层极大的震动:中国人哪来那么多的人力和物力,哪来那么大的干劲和热情,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竟然就打通了这条延绵几千公里的大通道!
“实在了不起的中国人!”当驻华大使鲁尕涅茨阿列尔斯基到达莫斯科,向斯大林汇报他在回国途中经过“西北援华国际大通道”的情景后,斯大林听后也十分感慨,他简洁地做出这样的评价。
于是,随着“大通道”的开通,从1937年10月上旬起,每天都有几百辆卡车,以及延绵数公里、甚至数十公里的骆驼队从苏联阿拉木图古城出发,沿着伊犁——乌苏——迪化——哈密——兰州这条通道,进入中国内地,让源源不断的飞机、武器装备,以及军事物资投入到抗战前线。
但,由阿拉木图经兰州到汉口的空中航线,还是一条未开通的处女航线,由于这条航线航程遥远,地形险恶,气候无常,途中要飞越高险的六盘山山脉等——鉴于此,中国境内的这座“空中桥梁”的开通工作,也进入了决战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