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婴儿需要爱抚和刺激
婴儿除了身体正常发育的需要外,还需要爱抚和刺激两种需要。这两种需要对其智力和情感上的发育是极为重要的。
(1)需要爱抚。所有的儿童都需要与父母或看护人建立亲密、互爱的关系。从出生后的最初几天,婴儿就能够表示爱和接受爱,并和所爱的人建立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及希望获得爱的感情对儿童内心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它是儿童建立安全感、信任感以及今后适应其他人和社会的基础。
从父母平时的语言和行动中儿童获得了安全感,了解到人类应建立什么样的关系,并形成是非观念。家庭成员的发怒、暴力对儿童内心世界的发展是有害的。
婴儿出生后的早期与周围人建立的各种联系,将有助于儿童成年后人际关系的确立。
(2)需要刺激。像身体的教育一样,儿童智力也需要帮助促进发育。对智力发育最重要的三种“食粮”是语言、玩耍和爱抚。从出生后的头几个月开始,父母就需要不断跟孩子说话、拥抱,向他微笑,倾听他的声音,并鼓励他通过声音和动作作出反应。所有的孩子都需要与他人互相联系、互相影响,需要人们的触摸、笑声和微笑,需要与其他人相互交流。儿童得不到关心就不会高兴。一个不受人关心的孩子会失去对生活的兴趣,他的食欲常常比较差,在智力和身体上都可能发育不正常。
儿童需要玩耍,当孩子成长时,需要自由地探索和玩耍。玩耍并不是无意义的,它是孩子成长中一个重要的部分,玩耍有助于儿童智力、体力的发展。
15.幼儿期孩子的生理特点
幼儿期,亦称“学前期”,指3岁至6、7岁儿童的发展时期。
孩子一出生就已经具有了人体的基本结构和生理功能了,但无论身体方面还是生理方面,都有许多与成人不同之处。儿童身体的特点,可概括为两点:脏腑娇嫩,生长发育迅速。
幼儿骨骼骨质柔软,弹性大,虽不易骨折,但容易变形。必须从小重视幼儿姿势的正确,坐的姿势、立的姿势都要注意端正。不要让幼儿睡沙发床,因为幼儿长期睡在凹陷的软床上,容易引起脊柱变形。
幼儿的乳牙正处在生长和换牙时期,牙齿质软而脆,钙化程度较低,易于破坏,所以幼儿不要吃过热或过冷的食物,睡觉前不吃甜食,要养成饭后漱口、睡前刷牙等良好卫生习惯。
幼儿大肌肉比小肌肉发育得快,幼儿爱活动,又常常不知疲劳。因此硬性禁止幼儿活动是不容易的。
幼儿五六岁时,小肌肉开始发育,可让幼儿做些写字、绘画、编织等活动,但易疲倦。幼儿手指肌、腕肌发育差,拿笔拿筷子手部动作都不准确,对这些部位的动作不可要求过高,但又要促进肌肉得到锻炼,运动时应注意动静交替,防止幼儿做一种动作时间过长。
幼儿的心脏相对比成人小,心肌纤维细弱,心壁薄,收缩力差。幼儿正处在生长发育时期,需要氧气和营养物质多,只有通过加快收缩次数来满足需要。一般4岁幼儿心跳每分钟100次~105次,5岁幼儿每分钟90次~100次,6岁幼儿每分钟90次~95次。所以做家长的应适当引导幼儿进行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但又不能使幼儿做长时间的连续跳跃、跑步等剧烈的运动,以免心脏负担过重,影响心脏正常发育。
幼儿的呼吸系统同样正处在迅速发育的阶段,极易感染上呼吸道疾病。幼儿胸腔狭窄成筒状,肺的空气容量较小,因此呼吸能力较差。与此相反,幼儿对氧气的需要量又大,所以必须用增加呼吸次数来解决,幼儿呼吸次数一般是每分钟20次~30次。因此培养幼儿正确姿势,注意及时增减衣服,养成用鼻子呼吸的习惯、不用手指去挖鼻孔、不把东西放在鼻子里、有鼻涕时擦净等良好习惯是很必要的。
幼儿的胃容积较小,肠的消化能力差。幼儿饭食要细、软,不要过多吃油炸食物,不要吃带小刺的鱼。定时进餐,注意合理的营养,不挑食,不吃零食,吃饭时要细嚼慢咽,克服漫不经心的不良习惯。
幼儿的肾脏发育特别快,幼儿膀胱较小,位置较高,收缩功能较差,排尿调解功能不够完善,小便较频。幼儿尿道较短,特别是女孩子,因此要养成及时排尿的习惯。有时幼儿兴奋时间长了,要提醒幼儿上厕所,以免因贪玩不及时排尿而导致疾病。
幼儿期是神经系统生长发育较快的时期,孩子出生时,大脑在结构上已接近成人水平,到8岁时,孩子大脑皮层的发育已基本接近成人。幼儿高级神经活动的特点是兴奋强于抑制,所以容易激动,也容易疲劳,显示出好动不好静,注意力容易转移。随着年龄的增长兴奋与抑制的过程日趋平衡,神经系统的形成也加快了。但是,父母不应过分过久地要求幼儿抑制自己的行动。如幼儿正大哭时,父母强迫他立即“憋住”,这对儿童没什么好处。又如,不必要求幼儿长时间坐着不动,也不应让幼儿过早地干很细致的工作。幼儿期必须保证充足的营养和足够的有规律的睡眠时间及适量的体育活动。
16.幼儿期孩子的心理特点
从心理上说,幼儿的感知、注意、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过程带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认识带有很大的肤浅性、表面性;幼儿的心理活动和行动具有明显的无意性,活动、行为一般很难持久,容易被外来的新异刺激或自身的情绪所干扰;幼儿期是个性开始形成的时期,各种个性的结构成分,特别是自我意识和性格、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已初步发展起来。幼儿不是成人的缩影,也有别于其他年龄段的孩子。幼儿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在:
(1)幼儿是好动的。3岁以上的幼儿,一般动作都已协调,爬上爬下,跑来跑去,东摸西碰,敲左击右,放下锅又拿起盆,只要睁开眼睛就不知疲倦地手脚不停地“忙”。
幼儿是好奇的。听见外面锣鼓声响了,他总想跑出去看看;看见停在路旁的汽车,他总想去摸摸。如,一个5岁的孩子,天天把菜园里的红萝卜拔起来,想看看它是怎样生长的;一个6岁的孩子把一只钟拆得七零八落,是要看看这只钟为什么会动、会响。幼儿不但有这样的动作,也会发出种种问句,表现出一种好奇。若幼儿不好奇,不与事物接触,那他就不能了解事物的性质和状况。
(2)幼儿好模仿。家中人的言行举止他要模仿,动物的啼叫、动作他要模仿。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母三迁”的道理也就在此。
(3)幼儿好成功。幼儿固然喜欢玩耍,但更喜欢玩耍的有成就。我们常见幼儿玩沙子,造一个碉堡,挖一个陷阱,造好挖完了,又推倒,埋上重来,乐此不疲。仔细观察,造好一个是成功,推倒重来是又一次成功。幼儿一有成功,就很高兴,就有自信心;成功越多,自信心也就越大;自信心越大,事情就越容易成功。
(4)幼儿好表扬。孩子自幼喜欢“听好话”,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这种喜欢受到称赞的心理更浓重。一个幼儿第一次在幼儿园学画画,不知所措。老师走近他,只见他在纸上轻轻地点了两下。老师说:“你画了喂鸟的小米粒吗?啊,真好!”并给挂了起来。第二天,他在纸上勇敢地画了两条线,老师问是什么,回答是面条。老师高兴地说:“你能画面条了,真不错!”又将他的画挂起来。从此这孩子爱上了画画。
(5)幼儿好合群。凡人都喜欢群居,孩子更是如此。很小的孩子就喜欢与同伴一起玩耍,到了四五岁就更爱合群了,假如此时没有同伴玩,他一定会觉得孤苦不堪。有时候他会同想象中的玩伴一同游戏,一同起居,一同饮食。但想象的玩伴毕竟是想象,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孩子的孤独。所以,再好的玩具也比不上伙伴。
17.良好生活卫生习惯的培养
一种行为只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多次重复,就会成为一种习以为常的行为习惯。好的习惯如此,坏的习惯也是如此。
(1)个人与公共卫生习惯。生活卫生习惯直接影响幼儿的身体健康,许多疾病由不爱清洁、不讲卫生而引起,如角膜炎、肠胃炎、肝炎等。培养幼儿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公共卫生习惯是让孩子从小讲文明,保持自己及他人健康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更是社会文明及环境卫生教育的重要方面。个人卫生习惯包括如下内容:
洗手、洗脸的习惯。每天起床后和睡觉前都应要求幼儿洗手洗脸。洗手和脸最好用流动的水,一般先用肥皂把手洗干净,手心、手背、手指之间都要洗到,再将毛巾摊开接水洗脸,先洗眼部,然后洗脸颊、颈部,最后洗嘴和鼻子。幼儿洗脸毛巾和脸盆应专用,不能和大人混用。要防止和纠正幼儿不爱洗手的坏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从室外回家第一件事也应是洗手。
洗头、洗澡、洗脚及洗屁股的习惯。幼儿的皮肤细嫩,汗腺和排泄机能较强,头部头发多更容易积灰和其他脏东西。家长应该每周让幼儿洗头、洗澡一次,并更换衣服。夏天要适当增加洗头、洗澡及更换衣服的次数。天冷要注意水温,预防感冒。无论是洗头还是洗澡,都要避免皂沫和水浸入孩子的眼睛和耳朵。此外,幼儿每天临睡前都要养成洗脚、洗屁股的好习惯。家长要训练幼儿学会自己洗脚,到了6岁,可以让幼儿自己洗屁股,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刷牙、漱口的习惯。刷牙、漱口是为了口腔清洁,保护牙齿。幼儿乳牙很容易生龋齿,口腔不清洁是产生虫牙的重要原因。饭后,尤其是在吃了糖果糕点后要漱口,将滞存在牙缝、牙面窝沟等处的食物碎屑和部分牙垢消除。
幼儿用的牙刷宜软,家长对刷牙方法要作指导,上牙从上往下刷,下牙从下往上刷,咀嚼面前后刷,刷前牙里面时,牙刷竖立向外竖着刷,上下前后,里外都要刷。这样才能清除菌斑,预防虫齿和牙周疾病。现在幼儿早晨刷牙比较普遍,但对晚上睡前刷牙都不大重视,家长应督促孩子养成早晚刷牙的好习惯。
剪指甲的习惯。据统计,人体表面所带寄生虫卵的病菌有80%集中在未洗净的手指甲和脚趾缝里,特别是手指甲缝里。因此,勤剪指甲是保持手脚干净的一项卫生措施,要养成幼儿勤剪手指甲、脚趾甲的习惯。有的家长自己喜欢留长指甲,也给孩子留指甲,尤其是小女孩,还要涂上指甲油,以为这样好看,其实很不卫生,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不利。所以每周应给孩子剪一次手指甲,两周剪一次脚趾甲。但注意不要剪得太短,要剪得圆滑无角。另外,还要求幼儿鼻涕流出会用手帕擦去,不躺坐在地上,不随意脱鞋袜在地上行走,保持衣服的清洁整齐等。
幼儿的公共卫生习惯主要是让幼儿做到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果皮纸屑,不随地大小便等。带孩子外出时吃完食品后,要教育孩子将食品的包装纸扔进果皮箱里,如孩子忘了可以在每次外出前提出要求。在公共场所(如电影院、公共汽车上等),孩子也应养成不爬不踩座椅的习惯,以免影响他人就座。
(2)饮食习惯。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是促进幼儿生长发育、健康成长的重要方面。良好的饮食习惯包括愉快地进餐,正确使用餐具,吃饭定时定量细嚼慢咽,不挑食,不偏食,不暴饮暴食,不边吃边玩,不吃零食等。饭前半小时,要停止一切激烈活动,在两餐之间要养成喝水的习惯,保证每天有一定的饮水量。
进餐时应保持轻松愉快的气氛,激起孩子进餐的欲望,使孩子有旺盛的食欲,不要在孩子面前议论不喜欢吃什么,更不要以请求、逗引、许愿等方式来要求孩子吃饭。鼓励孩子学会吃各种食物,并让孩子懂得样样食物都爱吃的孩子身体才会健康的道理。
(3)遵守时间的习惯。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科学地安排作息时间,培养孩子从小有一个严格遵守时间的好习惯,从而逐渐地懂得珍惜时间。要求在规定时间里按时就餐、睡眠、休息、学习和进行游戏活动。随着电视和录像机的普及,幼儿看电视的时间增多了,尤其是一些幼儿晚上看得很晚,这不利于幼儿的成长,应予纠正。
在家中家长可帮助孩子制定一张早晚活动时间表,如几点起床,几点上幼儿园,几点睡觉,并坚持执行。久而久之,能使幼儿从小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增强独立生活能力,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
(4)生活自理的习惯。孩子的生活自理习惯,是指孩子依靠自己的努力去完成某些日常生活的能力,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
如何来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习惯呢?首先家长要放开手脚,克服“怕”字,不要剥夺孩子动手锻炼的机会。其次,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进行培养。3岁左右的孩子除会用小毛巾擦嘴擦脸,会自己吃饭外,要求学会穿鞋袜、系鞋带,学会穿脱衣服。培养孩子大小便时学会自己坐盆,男孩子学会站着小便。
培养孩子整理物品,养成物归原处的习惯,这也是自理习惯的内容之一。现在幼儿的玩具和物品越来越多,如果这些物品乱拿乱放,势必会使房间凌乱不堪,也使孩子养成散漫、拖沓的不良习惯。一定要坚持教育孩子物归原处。棋类玩完后要一枚枚整理摆放好,然后再放回原处。如小铃铛、手铃等成双的玩具一定要放在一起,不要东摆西放,以免散失。
(5)睡眠习惯。睡眠是消除疲劳的最好办法,也是人生所必需的。幼儿活动形式多样,体力消耗大,一般每天应有10小时以上的睡眠。3岁后,幼儿基本上都应该养成独自上床、起床、按时睡、按时醒、安静入睡的好习惯。家长要注意按时提醒幼儿早睡早起,不要养成随大人晚睡晚起的习惯,更不要在节假日带孩子外出而随便取消孩子的午睡。在幼儿睡眠习惯上,家长要特别注意做到:
睡前不做剧烈的活动,保持平静和愉快的情绪;
养成按时入睡和睡前入厕的习惯;
要有正确的睡眠姿势,一般以侧卧为宜,不俯睡,被子不蒙头,用鼻呼吸;
从小单独睡小床,不要由母亲搂着睡;
五六岁的幼儿要学会整理床铺、被褥,按顺序穿脱衣裤,并把衣裤放在规定的地方。
为帮助幼儿尽快入睡,适当注意室内通风,温度适宜,光线柔和,环境安静,幼儿能自己入睡的尽量不放催眠曲,幼儿入睡有困难的应创造条件播放催眠曲。
(6)定时大小便的习惯。大便的时间最好在早餐后进幼儿园之前,这样可使孩子整日里感觉舒适、愉快,尤其可减少孩子在幼儿园里大便的麻烦与困难。如果发现孩子在做一件事的中途有小便的现象(如吃饭时、看动画片时、画一张画时),家长就应在以后孩子每做这些事之前提醒孩子先去一次厕所,这样就不会有做事做到一半去小便的不良习惯。如果孩子有了这个坏习惯,就会给他以后的活动和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如幼儿园的教师让孩子们去上厕所,他没去,可过了一会儿,活动进行到中途,他突然要小便。如果他又是一个内向、胆小的孩子,就往往会尿在裤子里。这会影响到孩子在小伙伴心目中的形象,降低他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