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男人一知半解的女人,最后做了男人的妻子;
对男人什么都了解的女人,最后便成了……
114.人要爱,诚如蜜蜂要飞、蛇要爬、鱼要游
蜜蜂就要飞,蛇就要爬,鱼就要游,而人就要爱。因此,如果一个人不去爱他人,对他人待之以恶,则他的行为就像鸟在水里游、鱼在空中飞一样不可思议。如果你明白,生活中最重要的事——就是爱,那么当你遇到一个人的时候,你想的就不会是这个人可能对我有什么好处,而是你怎样才能给这个人以好处。只有这样,比起你只关心自己的时候来说,你将会在所有方面获得更大的成就。每个人都尽可能地为自己争取利益,而世上最大的利益就是置身于爱,并与所有人相处和谐。当你感到你只爱一部分人,而其他人并不可爱时,怎样才能获得这种利益呢?人学习最为复杂的技术,学习读书、写字、各种科学、手艺。人一旦像学习科学和手艺那样勤奋地学习爱,他很快就会轻易地学会爱所有的人,包括他所厌恶的人。如果我们爱那些我们所喜欢的人、那些赞扬我们的人、那些带给我们好处的人,那么我们这样去爱只是为了自己,为了获得更多的好处。而真正的爱是这样的:当我们去爱他人的时候不是为自己,不是为自己求得好处。我们爱他人,不是因为那些人对我们友好而有益处,而是因为我们在每一个人身上都认出了那存在于我们之中的同一的灵魂。
115.爱就是那所有人都互相感受的东西
人们问一个中国哲人:什么是德?他说:就是爱人。一个盲眼的、又聋又哑的女孩,她学会了触摸着读书和写字,当女教师对她解释什么是爱时,她说道:是的,我明白——这就是那所有人都互相感受的东西。一个印度哲人说:“就像母亲疼爱自己的独子、照料他、保护他、教育他一样,你们每一个人,都要在自己身上种植、培养和爱护那世上最宝贵的东西:对他人和对一切有生命者的爱。”所有信仰者是这样教导的:婆罗门教,佛教,犹太教,中国的宗教,基督教,穆罕默德的宗教。因此,世界上最为必要的东西——就是学会爱。中国有哲人孔子、老子,还有一个不太出名的哲人墨翟。墨翟教导人们说,应当启发人们的,不是对强力、对财富、对权势和对蛮勇的敬重,而是对爱的遵奉。他说:人们受到的教育是,他们最可宝贵的是财富、荣耀,他们关心的只是怎样尽可能多地去获得荣耀和财富,但应当教育人们的是,要让他们把爱视为最高尚的东西,要在生活中提醒自己是否习惯于爱他人,要让他们把全部的精力都用于学会爱。人们没有听从墨翟。孔子的学生孟子与墨翟发生争论,他说,不能只以爱为生。中国人听从了孟子。五百年之后,基督把墨翟的学说同样教导给人们,但他的教导比墨翟更有益、有力而简明。但是,如今尽管没有人来反驳爱的学说,基督的学生们却一直去执行他的教导。不过这个时代就要到来了——它正在走近,人们将义无反顾地去执行这个教导,因为这个教导已植入所有人的心中,不完成这教导使人们感受到越来越大的痛苦。
116.不做“大男人”
人们已习惯于这样想:做饭,洗衣服,看孩子,——都是女人的事,男人做这些事是可耻的。然而恰恰相反,男人应该感到羞耻的是:悠闲自在,为一些琐事消磨时光,甚至当劳累的、往往也是衰弱的、带着身孕的女人在费力地做饭、洗衣服、照看孩子的时候,他们却无所事事。
117.一夫一妻
如果饮食的目的是为了身体的营养,那么一个人一下子吃下两份食物,也许他会获得很大的满足,但却达不到营养的目的,因为两份食物是胃难以消化的。如果婚姻的目的是为家庭,那么一个人试图得到更多的妻子或丈夫,这也许会使他得到许多满足,但却无论如何不会带来婚姻主要的快乐的婚姻的证明——家庭。达到目的的好的营养方式,是不去过量吃下他的胃难以消化的食物。同样如此,达到目的的好的婚姻,就是丈夫不多娶妻,而妻子不多招婿,以不超出合理地抚养孩子的需要。而这种需要就是,一个丈夫只有一个妻子,一个妻子只有一个丈夫。
118.孩子是婚姻的圣洁证明
婚姻——这是男女两类人之间的一种允诺,互为对象以拥有孩子。两个人中那没有完成允诺的一方,就做下罪孽,他本人也因此而永远过着坏的日子。在那些富人们中间,孩子不是被看作享乐的障碍,就是被看成一个不幸的偶然事件,或者当所发生的孩子预先达到一定数目的时候,这就被视为家族的喜事,对这些孩子的教育不是为了让他们肩负起所面临的生活任务,而只是为了他们能带给父母以满足。这些父母教育孩子的大部分情形是这样:他们所关心的主要不是让孩子具备人所应有的活动能力,而是(父母出于对被称为医学的伪科学的信赖)尽可能地多让他们进食,增加他们的身高,让他们长得纯洁、白皙、肥胖、漂亮,因而也就娇嫩无比。恶习和疾病成为富贵阶层这些不幸的孩子成长的一般条件。
119.当你感觉不到对别人的爱时,就不要与他人交往
没有爱时只能跟东西打交道:没有爱可以伐树,烧砖,冶铁,但和人打交道不能没有爱,就像同蜜蜂打交道不能不小心一样。蜜蜂的本性是这样的,如果跟它们打交道不小心,就会伤害到它们,也会伤害你自己。与人交往也是如此。感觉不到对他人的爱,就心平气和地坐下来,自己做点想做的事,但只要不是有关他人的事。一旦你在没有爱的时候放任自己与人交往,那你就无暇顾及你是如何失去人性而变为兽的,你就会伤害他人;同时也折磨你自己。为了在与人交往时不会发生令你和别人痛苦的事,那么当你感觉不到对别人的爱时,就不要与他人交往。
120.关于恨
比起那些爱我们超过我们所需程度的人,我们更接近那些恨我们的人。
当我们的恨太活跃时,它就把我们降低到我们所恨的人之下。
121.隐瞒我们心中拥有的情感比假装我们没有的情感更为困难。
所有情感都有自己特定的声调、姿势和面孔,正是这种好或坏、愉快或不快的添加物使人们喜爱讨厌它们。在那虔诚和光荣的麒麟皮下,露出了人们煞费苦心想隐藏的****的马脚。
122.爱就像精灵
如果有一种不和我们其它激情相搀杂的纯粹的爱,那就是这种爱:它隐藏在心灵的深处,甚至我们自己也觉察不到它。确实,爱就像精灵的模样;满世界都在谈论,却没人见过一眼。当人们不再相爱时,几乎谁都会为他们曾有的那爱感到羞耻;当我们没有爱时去获得爱,比当我们有爱时想摆脱更为容易。当我们根椐爱的主要效果来判断爱时,它更像是恨而不是爱。
123.惩罚孩子的结果却让他认识到惩罚是有益而公正的
当小孩子跌倒在地板上时,他会去打那地板——这是完全不必要的,但是可以理解,正如可以理解一个人在碰疼了跳脚一样。同样可以理解的是,如果一个人挨了打,那么他第一个念头是怒目而向,或者去打那打他的人。但对他人作恶却是一种有过深思熟虑的行为,因为一个人在做恶之前,总要使自己相信,他这样做是应该的,就是说,他首先要放弃理性。人们不相信要以善报恶、而不是以恶报恶的必要性,其主要原因是,他们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如果不以恶还恶,他们整个的生活就会陷入混乱。只要我们不是从童年起就惯于认为,可以以恶还恶,可以用暴力强迫别人做我们想做的事,则我们就会对此感到莫名其妙:某些人好像故意要让人败坏似的,他们竟可以让人们惯于认为,惩罚和各种暴力都是有益的行为。我们惩罚孩子,为的是让他不敢再做坏事,但我们却用这惩罚本身教给了他,惩罚是有益而公正的。我们为了孩子的某些坏习气而惩罚他,而对他来说,在这些坏习气中,未必有哪一种比我们以惩罚本身教给他的这种坏习气更为有害。“我受了惩罚,惩罚一定是件好事。”——孩子会在心里这样说,而此后一遇到机会他就会如法炮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