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2“酋长专制”理念的班级活动设计与组织班级活动的设计组织远不能止步于组织严密的“聚合体”阶段,而应走向“多元一体”的“共同体”。在社会学的角度看来,“共同体”要求成员以缴税的方式拿出一小部分利益交给管理者,形成社会契约以保证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在班级活动中,成员既有共同的目标,以及必须共同遵守的纪律和规则,又有相对自由的属于个体的发展空间,有利于个人积极性的发挥,有利于民主观念的养成,利益一致、分工明确、责权清晰。这种理念指导下的活动形式易于形成稳定和谐的群体秩序,有利于“共同体”成员利益目标的进一步实现。
以“共同体”为理念的班级活动具有几大特点:首先,它是尊重“差异”的共同体活动;其次,它是多元多层的共同体活动。成员间共享关爱活动、知识、伦理,而不仅仅是学习的对手、生活的伙伴。最后,又是与时俱进、不断充实完善的共同体活动。在这种活动中成长的学生,既有利于个性魅力的展示、人格品质的提升,又有利于合作精神的培养、集体意识的形成。
这种走向“共同体”的班级活动的设计组织,体现了“现代性的民主”理念。
班级活动的设计组织的两种理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主要表现在班级活动不同的发展阶段。班级活动的形成发展是个复杂的过程,把握和了解其规律和特点,对于促进班级建设和实现学生全面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一般说来,与两种理念相对应的班级活动的形成发展可分因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原始民主”理念——班级活动的初创阶段
新学年之初,为了共同的目标,数十个来自不同背景的学生集聚一堂,陌生的老师和同学、浓厚的好奇心、强烈的新鲜感使学生们对即将开始的新生活充满了无限的憧憬。这时,学生们怀揣着自己的想法坐在同一个班里,等待着集体生活的开始。这时,班主任的出现使松散的群体有了“头儿”,在自我介绍之后,她(他)开始履行职责、发号施令、组织班委、任命干部、分配布置学习工作,督促学生行动,这是班级活动的初始时期。学生开始由过去的生活方式向新的方式进行转变。有经验的班主任都在抓紧时间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了解、培养积极分子的同时,也在和大家一起学习学校的规章制度,指导学生开展各项活动,增进彼此的了解,提高班级的吸引力,为下一步的学习建设做好准备。在这个阶段,占主导地位的班级氛围是“原始民主”。
(二)“酋长专制”理念——班级活动的发展阶段
从班主任的“专治”(专门治理)到班委会的组织管理,是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家长制(班主任是‘家园’里天然的家长)”或“家族制(班主任及其‘亲信’组成的领导班子)”是这阶段的产物。
一般情况下,都是在开学数周后,同学之间逐渐熟悉,个性不断开始表露,各种能力随之展现。随着交往活动的深入开展,同学之间的友情开始形成,具有“领袖才能”的人开始脱颖而出,备受到大家瞩目,班级的骨干力量日趋明显,并成为中坚力量。在班主任的指导下,通过征求大家的意见将具有指挥才能、热心为集体服务的学生选入班委会,组成班集体的领导核心。班集体这个“舰队”开始起航了。此时的班级活动的设计组织,主要是为了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形成良好的班风,将班级的奋斗目标、行为规范内化为学生自愿自觉的行为动机。
(三)班级活动的高级阶段:“现代民主”理念
这个时期的班主任在设计与组织班级活动时,是逐步从直接指挥班级活动的状态中解脱出来的,主要是放手去发动群众,创建民主机制,鼓励学生们积极地关心班级,踊跃参加班级组织的各项活动,实行“执政”、“在野”“两班制”的施政和监督管理机制,通过“竞选”“上台”的班委会组织设计班级活动,使他们明白自己是民主选举胜出的代表,与全班同学一起修订班规、调整政策、维护集体的利益,尽自己最大的热情才干为同学们服务。此时,班主任的作用,也开始从台前转到幕后,从直接过渡到间接,最后,形成了民主的班级管理体制,真正实现了“管是为了不管”,“育是为了不育”的目的。
走向“共同体”的班级活动设计组织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民主意识的形成。要使班级成员明了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主,集体的事情要大家做主,民主的机制要从班级活动创立,民主的理念要落实在每个学生的身上;第二,共同体的价值导向。为共同体中的每一个成员设计个性发展的美好蓝图,在共同体目标的旗帜下,为成员预留最大的自由发展空间,使每个成员都能在共同体中看到自己的人生坐标,真正体验到自己的实际价值;第三,让每个同学在班级活动中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开拓自己视野和领域,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实现自己心中的梦想;第四,在充分酝酿和讨论的基础上,将班级共同体活动的目标、规范、价值标准,化为每个成员的行动指南,让他们在共同体期望的基础上,对自己提出自我教育的内容标准,自觉自愿地去严格执行到底;第五,创建班级的民主氛围,激发每个同学的上进动机,为大家提供展现自我的舞台,使他们的梦想有实现的可能。
总之,班级共同体活动的设计组织,是班级活动发展的高级阶段,这个阶段的形成完善是在不断变化的。在这个阶段中,班主任的作用是逐渐由核心位置移到了边沿。班主任的存在,也由主宰主导地位,最后成为了班级共同体活动中的普通一员,成为名副其实的为同学们服务的。通过这种形式的班级活动,班级的民主制度得以创立和形成,学生成“人”的基础得以奠定,一个人人参与、人人实干、人人负责的良好班级就建成了。
什么是所谓的“共同体”的班级活动
“共同体”的班级活动,意味着“构筑有助于民主主义发展的实践的文化的共同体”,“在异质人们的共同体相互交流的空间里”寻求建设的基础。无论是从形式到内容、还是从理念到实践,这一共同体活动都跟前两个阶段截然不同。既有第一阶段中向学生的自然天性复归的一种趋势,又有对第二个阶段中所谓的集体优势的超越提升。
这一班级活动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大方面:
1.促进学生的道德判断发展
这一特点是共同体的班级活动的主要目标,主要是要求学校建立积极的道德环境,培养学生关于公正、集体、秩序等方面的观念。学校和班级的道德环境是道德教育的关键,共同体的班级活动,是向学生提供承担各种角色的机会,是激发学生对民主和集体的向往和理解的。
2.通过民主参与来培养学生的集体感
若想达到教育的目的,就必须提倡学生的积极民主的参与。民主参与是集体意识的主要表现,能给学生提供更多承担角色的机会,以及较高的道德判断水准,通过民主决定来公正地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学生的道德行为发展。
共同体的班级活动建立了一种民主参与制度,进而来解决班级的实际问题,要求同学之间彼此关心,具有集体责任感。这种活动,是有利于学生公民意识的发展的。“教育,不仅具有传播民主政治的功能,且具有创造民主政治的功能。”班级活动,既是民主的“实验田”,又是民主的“播种机”。民主参与是达到教育目的的最有效的一种手段,只有能够独立做出有实际意义的决定的学生,才能真正感觉到自己是学校的主人翁。
3.实现道德责任
共同体的班级活动,它对学生现实生活的行为要求更为严格,通过赋予学生一种集体的民主权利意识,进而加强他们的道德责任感,使他们力图达到行使权力、履行义务的统一。共同体的班级活动,努力创造条件来实现学生的道德责任。学生有责任维护自己达成的规则纪律,有责任从集体利益的角度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做出判断并躬行践履。实践证明,共同体的班级活动中的学生,大多愿意以“我们”的思维模式去考虑集体事务、及其规章制度,对班级、乃至学校的集体利益表现出更大的责任感。
公正团体法,它是美国道德教育家柯尔伯格于20世纪70年代在实验基础上提出来的,是一种班级活动设计、组织的形式。这个形式也是笔者所探究的共同体的班级活动的最好注脚。其内容是通过学生、老师的民主参与活动,进而创造的一种公正的集体氛围,以促进成员的个性发展。组织结构与任务见表1-3。
共同体的班级活动的人数一般在30~50人之间,再加上4~5名该班的任课教师(含班主任)。主要活动是每周一次的集体会议,时间约为两节课,内容主要包括制定有关的规则纪律,计划集体活动和政策,处理违纪事件。核心思想是民主参与、民主决策。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大家都对问题的表决投自己的那一票。对会议要涉及的问题,顾问小组也要先进行审议,杜绝权威、官僚主义的解决方式。一般情况下,纪律委员会是劝告引导违纪者今后要遵守纪律,在确认合适的情况下才能给予惩罚。如果,谁对惩罚有不服之处,可以向更高的集体会议申诉。基于“共享关爱、共享活动、共享知识、共享伦理的‘社会行为’(socialaction)的这种行为的沟通,正是催生‘共同体’、催生‘民主主义’的基础”。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公正团体的方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有所变动,但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民主参与意识、集体荣誉感。
共同体的班级活动的突出特征,是建立一种基于个体自由的民主制度。其不仅是教育公正的需要,而且是成员共同利益的诉求。
毋庸讳言,国内外学校共同体的班级活动的设计组织中,也的确出现过一些问题,最突出的莫过于“多数人的暴政”、“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真理无法实现”。目前,这些问题虽然能通过“纪检委”的作用和“轮流坐庄”的制度得以缓解弥补,但在学生身心发展和班级民主建设中,深层次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探讨研究,这正是班级活动设计组织形式向更高阶段发展的动力。如果民主真的不是最好的,但是民主会避免最坏的发生。
无论是学生身心发展之需,还是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乃至大到国家民主制度的创立,都是在呼唤共同体的班级活动的设计组织。以民主为核心价值的共同体的班级活动的设计组织需要达成一个共识,那就是:民主要从娃娃抓起,民主制度的建设任重而道远,真正的民主,恰恰是人的自由的保障、本质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