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遂身退,天之道。“遂”成功的意思。意思是说人成功以后,应及时退身,以求自保。这在中国历史上尤其重要,因机制问题,中国原来的朝代更替是一种必然趋势,每更替一次,就会出现一大批功臣,这些功臣打天下可以,坐天下则不成,“可以马上得天下,不可以马上治天下”。有的功高盖主,皇帝唯一的办法就是把那些不知进退的家伙杀掉。在现代,因个人的知识更新是以算术级数来提高,即一个变两个,两个变三个等;而社会技术的进步是以几何级数来发展,即一个变两个,两个变四个,四个变十六个等。一般情况下,每个人都很难跟上时代的发展,在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后,能及时退身是符合天理人情的,但大部分人为名利所束缚,结果是功成而身败。像明朝的刘伯温那么聪明也难逃被毒死的下场。作为企业主,在自己成功后,再干多少年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怎么建立一套机制,让企业在你干不动时,它能自我运转。因为一个人,不管能力多强,只要他不断地听到错误信息,而他又无法获取正确信息时,他肯定会做出错误判断,做出错误决策。人年龄大了后,是很难获得正确信息的。有一首诗说得好:“百尺竿头望九州,前人田土后人收。后人收得休欢喜,更有收人在后头。”
同类推荐
南怀瑾选集:第十二卷(典藏版)
《南怀瑾选集》典藏版第十二卷:1.《南怀瑾讲演录》一书,汇集了南怀瑾先生2004年以来在上海、海南等地所作的五次演讲。其内容既涵盖了对文明走向和文化教育的深刻体察,也对当下新兴媒体与传统文化的结合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2.《南怀瑾与彼得·圣吉》美国管理学大师彼得·圣吉先生,1947年出生于芝加哥,现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资深讲师,长期致力于有关学习与变革的研究。2003年至2006年间,彼得·圣吉及其团队曾四次拜访南怀瑾先生,共同探讨参禅修持、生命认知等人生问题。一问一答间尽显东西两位智者通融的人生态度,也显示出在全球化背景下东西文化融合的必然趋势。3.《答问青壮年参禅者》一书是南怀瑾先生于2005年专门针对青年出家僧众有关研习佛法的讲演。其内容包括佛教在中国的传播、研习和体悟佛法的正确途径、佛法实证的精髓等多方面内容。4.《人生的起点和终站》一书是南先生于2006年回答其学友胡松年先生关于生死问题的记录。全书超越了宗教思想的限制,以更为广泛的生命变化历程,结合最新现代生命科学研究的相关成果,使读者了解了如何建立正确的生死观。老子心解
老子的《道德经》是一部流传已久的经典,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不乏一些思想高超的圣贤对它加以批注,但是印度哲学家奥修所讲的有其独到的见解,他的讲法是原创的,不论你对道德经是否曾经研究过,奥修所讲的必定是极具参考价值的。西方政治哲学史(第三卷)(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政治哲学史)
《西方政治哲学史(第三卷)》集结了国内政治哲学界的顶尖学者,摆脱传统的意识形态束缚,克服哲学史教材化的通病,用大论文的方式深入剖析以赛亚·伯林、列奥·施特劳斯、卡尔·施米特、约翰·罗尔斯、尤尔根·哈贝马斯等20世纪著名政治哲学家或者思想流派的观念,在精神源头和哲学根基处重新审视和考察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的内在逻辑和动机资源,辨析西方现代性的动力与不足、优势及缺憾。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