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事的人,在身处弱势时,能够为了将来的成功而忍受痛苦。他们屈辱时,只是为了等待更好的时机,在自己壮大后东山再起,更加充分地证明自己。
春秋时期,南方的吴越两国参与了争霸的行列。公元前496年,吴王派兵攻打越国,被越王勾践打得大败,吴王也受了重伤,临死前,嘱咐儿子夫差要替他报仇。夫差牢记父亲的话,日夜加紧练兵,准备攻打越国。
两年后,兵强马壮的夫差率兵把勾践打得大败,勾践被包围,无路可走,准备自杀。在谋臣文仲的劝说下,他忍痛献出了爱姬西施,并让文仲觐见吴王:“越王愿意投降,做您的臣下伺候您,请您能饶恕他。”伍子胥站出来大声反对道:“人常说‘治病要除根’,勾践深谋远虑,文仲、范蠡精明强干,这次放了他们,他们回去后就会想办法报仇的!”这时的夫差以为越国已经不足为患,又看上了西施的美色,就不听伍子胥的劝告,答应了越国的投降,把军队撤回了吴国。
吴国撤兵后,勾践带着妻子和大夫范蠡到吴国伺候吴王,放牛牧羊,忍受了很多难以想象的痛苦和侮辱。有一次,吴王还让勾践拿着兵器为他洗马,引起吴王和臣子的哄堂大笑。这样,勾践终于赢得了吴王的欢心和信任。三年后,他们被释放回国了。
回国后,勾践立志发愤图强,准备复仇。他怕自己贪图舒适的生活,消磨了报仇的志气,晚上就枕着兵器,睡在稻草堆上,他还在房子里挂上一只苦胆,每天早上起来后就尝尝苦胆,门外的士兵问他:“你忘了三年的耻辱了吗?”他派文仲管理国家政事,范蠡管理军事,他亲自到田里与农夫一起干活,妻子也纺线织布。勾践的这些举动感动了越国上下官民,经过“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训”,越国终于兵精粮足,转弱为强。
而吴王夫差自从战胜越国后,沉迷于西施的美色,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
公元前473年,勾践带兵攻打吴国,势如破竹,夫差的军队节节败退,最后求和不成拔剑自刎。越王一举吞灭了吴国,越发强大,最后终于奠定了春秋霸主的地位。
蒲松龄曾有一副著名的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训”,终于成就一代伟业的故事告诉我们:要成就大事,就必须要能伸能屈。
古人说:“君子能伸能屈。”伸是一种能力,屈是一种智慧。有能力,当然要去展现,但是我们不能一味地去伸,去奋斗拼搏,开拓进取。在某些形势不允许的情况下,我们还要学会屈。
孔子说:“尺蠖之屈,以求伸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屈不是退缩,而是为了更好的伸,更好的生存。
大丈夫要能伸能屈,需要伸的时候就伸,需要屈的时候就要屈。屈不是胆小怕事,不是没有能力的表现,而是为了保存和积蓄力量。所谓“好汉不吃眼前亏”,屈的目的为了保全实力,不因为眼前的吃亏而导致将来蒙受巨大的损失和灾难,甚至搭上身家性命。试想,要是韩信当时不屈,不受胯下之辱,很可能就被那几个流氓无赖给杀害。而韩信懂得能屈能伸的道理,最后终成一代名将,韩信不是当年的韩信,而无赖依旧是当年的无赖。
敢吃亏的人,有时候需要遭到巨大的人格和精神上的侮辱,需要遭受常人无法想象的磨难,这需要非常坚强的意志力和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所以,能伸能屈就是成大事者与平凡人的一个区别的重要素质之所在。
成大事的人,在身处弱势时,能够为了将来的成功而忍受痛苦。只是为了等待更好的时机,在自己壮大后东山再起,更加充分地证明自己。
因此,我们都应该懂得屈的艺术,学会忍耐,学会等待。陶渊明勇往直前,不为五斗米折腰,固然能保住他的清高之名,但是若能忍一时之气,继续当官,不仅可以找回颜面,还可以尽施才华,更好地造福于民。
能屈方能伸,在遇到困难和身处逆境的时候,切不可因一时之痛而图一时之快,因小失大。懂得了屈和伸的生存之道,必将会给你带来许多有益的收获,伴随你走向成功之路。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作也。
——[西汉]司马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