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之八九,争论的结果会使双方比以前更相信自己是绝对正确的,你赢不了争论。要是输了,当然你就输了;如果你赢了,还是输了。
屠格涅夫和列夫·托尔斯泰都是俄国的大文豪,虽然屠格涅夫比列夫·托尔斯泰大十岁,但是屠格涅夫非常欣赏他的才华。尽管两人的脾气都很火爆,但他们还是成了很好的朋友。
一天,托尔斯泰受到屠格涅夫的邀请去他的庄园做客,给他看了自己刚刚脱稿的作品《父与子》,托尔斯泰坐在沙发上,读着读着就睡着了,当他睁开眼睛时,发现屠格涅夫背过身子走开了。显然,这件事让屠格涅夫非常不快,他觉得托尔斯泰对他的态度太轻慢了。
第二天,他们到诗人费特家做客。屠格涅夫谈到自己女儿的教育问题,并且不住地夸奖他的英国女家庭教师,因为女家庭教师要求屠格涅夫的女儿拿出一定数目的款项去从事慈善事业,要求屠格涅夫的女儿为贫苦农民缝补破旧衣服。
托尔斯泰听到这里忍不住问屠格涅夫:“您认为这是件好事吗?”屠格涅夫给予了肯定的回答,托尔斯泰却不以为然,他说:“这是膝盖上放着臭气熏人、肮脏褴褛的衣服,而本人却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姑娘在演出矫情做作的滑稽戏。”
屠格涅夫原本就对昨天托尔斯泰的看稿态度有所不满,现在听了这更是气不打一处来。便对着托尔斯泰咆哮起来:“这么说,是我把女儿教坏了?”
托尔斯泰也不示弱,于是两人针锋相对陷入无理的争辩。因为这件事,他们之间爆发了一场可怕的口角,这一冲突险些导致两个作家之间的决斗。
此后,两位作家之间的关系几乎中断了17年。
1878年,托尔斯泰经历了长久的内疚之后,想主动伸出和解的双手。他写信给屠格涅夫:“我回忆我同您的关系,我又惊又喜。我觉得,我对您没有任何敌意。感谢上帝!但愿您也是如此。我知道您是善良的,请您完全、彻底地原谅我在您面前的一切过错……”
屠格涅夫立刻写了回信:“收到您的信件,我万分高兴和感动。我非常愿意恢复我们过去的友谊,并紧紧地握住您伸出的手。倘若说这种情绪过去有,那么它老早老早就消失了——只剩下了对您的回忆。”
这一年,在托尔斯泰盛情邀请下,60岁的屠格涅夫到波良纳庄园做客。等待屠格涅夫的时候,一家人都很激动。托尔斯泰把同旧友的和解称为“精神上的诞生”。
两年后,屠格涅夫又到庄园做客,托尔斯泰请客人郊游,两人还带着枪去打鸟。“砰砰”几枪,托尔斯泰打下了两只山鹬,屠格涅夫没有得手,一个劲儿地羡慕主人的运气。
夜幕悄悄降临,终于有一只山鹬向他飞来,枪响了。
“打死了吗?”主人站在原地喊道。
“‘啪’一声掉下去了,您快让狗去捡。”屠格涅夫回答。
托尔斯泰让孩子们牵着狗跑过去,却一无所获。
“说不定只受了伤。”托尔斯泰奇怪地说,“狗找不到是不可能的。”
“不对,我看得清清楚楚,啪一声掉下去,不是受伤,是一下子死了。”他坚持着说。
“但是为什么狗找不到它呢?不可能的。”
“我没有撒谎,它是‘啪’一声掉下去了。”屠格涅夫没法解释,只有再三重复原先的话。
虽然没有争吵,但鸟儿失踪给两人留下不快之感,仿佛他们之中有一个是说了错话。
这回由于大家都不愿意重复过去不愉快的经历,便把这个争议搁下了。尽是在愉快的消遣中打发时间。
晚上,托尔斯泰悄悄吩咐儿子,第二天早点起来,去仔细找一找。
事情终于清楚了:山鹬被打了下来,正好卡在白杨树梢的枝桠上。
当孩子们郑重其事地把猎物带回家时,简直成了一件大事。两位老朋友的高兴劲更是无法形容,因为这次的枝节分歧没有产生裂痕,互谅互让使双方产生更深厚的友谊。
生活中许多不愉快事情的发生,都起因于无谓的争辩。人与人之间,总是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差异和分歧。关键是如何处理这些差异,不让分歧伤到彼此的感情。
美国钢铁大王卡耐基认为,十之八九,争论的结果会使双方比以前更相信自己是绝对正确的,你赢不了争论。要是输了,当然你就输了;如果你赢了,还是输了。为什么?如果你的胜利,使对方的论点被攻击得千疮百孔,证明他一无是处,那又怎么样?你会觉得洋洋自得。但他呢?你使他自惭。你伤了他的自尊,他会怨恨你的胜利。而且——“一个人即使口服,但心里并不服。”
谈话的时候,当一个人的意见被对方证明错误的时候,就会感到不安,甚至觉得自己的人格也受到了侮辱。因此,他即使意识到自己是错误的,还是要坚持自己才是绝对正确的。这样就会出现两个相异的观点都同时存在,而且都觉得是正确的情况,于是争论不可避免。一旦再遇到异议,就会让彼此针锋相对,互相指责对方,大动肝火甚至是拳脚相向。
争论之后,等彼此都清醒过来的时候,芥蒂已经产生。无论是对的一方,还是错的一方,都不会觉得好过,都会为自己的言行感到懊悔。恰如上面故事中的托尔斯泰和屠格涅夫的第一次争辩,不但没有结果,还让两人中断彼此之间的联系达17年之久。在这17年当中,二人均是在内疚中度过的。
因此,在产生分歧的时候,如果有一方让步的话,争辩就很可能不会产生,但通常,我们总是在与自己相悖的观点中,很少能去让步。
本杰明·富兰克林说:“如果你老是争辩、反驳,也许偶尔能获胜;但那是空洞的胜利,因为你永远得不到对方的好感。”争论不仅会损害自己的身体和精神,还会导致人际上的隔阂和疏远。这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都是非常有害的。
一个明智的人,会非常注意去倾听。遇到自己不赞同的地方,他会平静而客观地去说明理由。若自己的理由不对,他也甘心认错,而不感到可耻。争论的目的无非就是为了找到正确的答案,还不如采取更加温和的方法,殊途同归。
如果你是对的,就要试着温和地、技巧地让对方同意你;如果你错了,就要迅速而热诚地承认。这要比为自己争辩有效和有趣得多。
——[美]卡耐基
如果你老是争辩、反驳,也许偶尔能获胜;但那是空洞的胜利,因为你永远得不到对方的好感。
——[美]本杰明·富兰克林
讲话气势汹汹,未必就是言之有理。
——[伊朗]萨迪
说话周到比雄辩好,措辞适当比恭维好。
——[英]培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