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2902400000001

第1章 材料大世界(1)

材料与人类文明

简单回顾一下历史便可发现,正是在历史发展以及与此相联系的人类知识和经验增长的过程中,材料的使用才得以发展。我们可从中得知究竟是哪些或哪类材料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最能满足技术和经济的需要;同时还可看到材料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以及人类文明之间贯穿的一条辩证的线索。

在人类发展史的早期,直接获取的自然财富被用于满足最简单的需要。自然财富、原料、材料、产品阶段几乎是协调一致的。由于没有分工,并且只不过是满足自身的直接需要,所以精加工的劳动比重很小。随着分工程度的深化,人类对在自然界寻觅到的原始材料进行加工的兴趣提高了。此后,长期以来所形成的社会关系,不断提供新的途径来更多地生产消费品和改善居住条件。如果人类想要改善生活条件,那么无论在哪个社会阶段,都必须发展技术及与此相联系的材料使用为前提。人身体上的“工具”、“发动设备”和感官均有局限性。如果没有具备相应数量、质量、形式和布局的一定材料,没有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人类便会停留在原始阶段。

数百万年前,人类摆脱了动物界,开始有意识地使用石头。除了骨头之外,石头是人类最早使用的材料之一。起初这种材料造型粗糙,但后来经过加工,使人类得以掌握多倍于体力的力量,他们被迫发展那些在与环境斗争中取胜的能力。人类先是用石头和骨头制成简单、基本的工具来补充手掌、手指、指甲和牙齿的功能。这些工具是手握的。当他们获得了不仅使用原始石头,而且进行加工的能力后,几乎等于完成了一次革命。当人类约在50万年前使用火时,石料的价值就更大了。人类是由劳动创造的,劳动又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在已经发现的旧石器时代的人类遗址里,可以看到我们的祖先用石头打磨制成的石刀、石斧、刮削器等,这些就是人类早期曾经用过的工具。劳动工具的出现,也带来了社会物质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四、五十万年前北京猿人群居洞穴,狩猎为生,使用的工具主要源于石头和骨头,制作粗糙,用途尚未分化。他们的生产力水平低下,生活维艰,甚至弱肉强食。考古学家还发现猿人有食人之风,也许猿人根本没有意识到这样做是否道德。至于打扮自己——美的概念,他们连想也不会想。

在18000年前山顶洞人的洞穴里,曾发现七件穿孔的石珠,五件穿孔的海蚶壳和一百多只穿孔的象牙。这说明了比较温饱的人类萌发了爱美之心。山顶洞人掌握了磨制和钻孔技术,能制造比较精致的石器和骨器,用骨针把兽皮缝制成衣服。

古生物学研究证明:在这个时期,除了能加工粗糙的石器外,还能制造工具。除了拳状锲之外,还有刮刀和刮板。骨头、象牙、石头和植物编织物被用来制造鱼叉、鱼钩和鱼网等。原始时代和史前时期用“划时代材料”来命名历史阶段,形象地说明了材料在人类历史上的重要性。

公元前15000到10000年之间,形成了早期的农业。此间产生的初期劳动生产力革命——农业革命的必然结果,是原始社会的解体。虽然材料仍局限在传统原料之内,但人的能力提高了。他们可以把材料加工得更加精细,而且富有艺术性。

约在公元前7000年,开始了最早的社会分工,形成了游牧部落和农耕。

同时,材料及其产品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如罐壶、纺织和编织产品。至此,人类活动的产物主要来自直接支出的劳动,即活劳动。直到劳动分工和出现专式的制作时,劳动过程的组成部分才被加以区别。这就是劳动力、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这个时期(其演变过程长达数千年)可看作是材料诞生的时期,劳动是慢慢地被物化了。

六千多年前的西安半坡遗址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文物和史料。出土的汲水用尖底陶罐、鱼纹彩陶盆、口沿有几十种符号的陶钵都十分精美。半坡人普遍使用磨制的石铲、石刀等石器。他们还把骨、角制成针、锥、鱼钩、鱼叉和弓箭。岩石、兽骨和陶土成为他们熟悉的材料。

石器的使用历史最为漫长,达二、三百万年之久。后来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我们的祖先在不断改进石器和寻找石料的劳动中,发现了天然铜块(自然铜),把它加热锻打,加工成各种器物,铜首次被有意识地用来作为材料。

后来又发现把锡矿石加到铜里一起熔炼,制成的物品更加坚韧耐磨,这就是青铜。一般来说,原始的农业、手工业和文字是青铜时代的特征。

公元前5500到4000年之间,随着灌溉技术的出现以及顺乎自然而形成的手工业,人类进入其生存的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早期东方人在河谷地区居住,使农业和手工业分开。这是第二次大的社会分工,它使劳动生产率急剧增长,从而使少数人能够占有剩余产品和行使他们的权力。可以想像,一个古代狩猎者为保障其生存基础,需要有20平方公里的猎区;而以农田为生存基础的耕农,则可在相同的面积上养活9000人。显然,这个时期的初期已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而后来的自然手工业和灌溉技术更使其大大向前迈进,彩陶是这个时期引人注目的改进。考古人员除发现了简单的用品外,还发现大量的容器,尤其是有相当艺术价值的绘画的容器。金属铜比石头具有更广泛的用途,这使它更广泛被采用,而石头作为材料已退居第二位。更主要的发展成果是青铜,铜具有这种形式后,才大大优于石器。起初,人们只是无意识地在铜内加入其他金属,如铅、锌、银和锡而得到合金。但不久便认识到,这些真铜和假铜具有比纯铜更好的性质,而用6%~20%的锌制成铜合金的效果最佳。

在青铜时代早期,就发明了金属浇铸这一重要工艺技术。它主要用于合金成分大于10%的合金,因为这时已经不能再用锤打的方式进行加工。青铜熔炼是个突破,此后便能生产成分不同的新材料,冶金迈入技术历史的前列。

随之而来的是金属分割、成型、焊接等不同的金属加工技术,同时,也使社会物质水平和人类文明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在五千多年前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了陶制纺轮和骨针,有的陶器上留有麻布纹的痕迹,说明人们已懂得纺织。在3500~3000年前的商代遗址中,出土了大量青铜器,包括青铜乐器铜铙。河南安阳出土的商代晚期大司母戊鼎重达875千克,以其精美壮丽闻名中外。商代的墓葬物中已经有镀锡的铜器和锡、铅、金器,商代的甲骨文字中,有不少“车”、“舟”、”帆”

字,反映出当时的交通已有相当高的水平。

我国的青铜冶炼始于夏代(公元前2140~公元前1711年)。进入奴隶社会以后,炼钢技术发展很快。所使用的劳动工具、武器、食具、货币、日用品和车马装饰,都是用青铜制造的,显示出我们祖先精湛的艺术才能。更主要的是青铜材料代表一种新的生产力登上了历史舞台,有力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铁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与陨铁的发现有关,但铁矿开采可能与铜矿开采有关。铁加工曾有两个技术中心,一个中心是西亚,另一个中心是中国。

这两个地方当时正向最早期的机械过渡(使用动物和水轮作动力的最老的机器),直到18、19世纪的工业革命才从数量和规模上超越了这个阶段。越来越多的手工业者能自力开采和加工金属。少数锻工场掌握了加工和制作最精良铜材的技术。淬火钢获得了声誉,古代称之为塞乐铁。为获得熔化金属矿石达到的温度,使用了木炭。但如果没有充分的氧气,木炭最高只能达到900℃,被熔碴污染的初级产品在炽热状态下加以锤打,使其净化,从而可得到可锻铁。根据考古挖掘和现有的文献来判断,铁在公元前12世纪最终占据了统治地位。

2700~2400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人民已经掌握了冶铁技术,比欧洲早1800年左右。那时是战国时代,铸铁的生产和应用显著扩大,已经使用铁模铸造农具,白口铁、展性铸铁、麻口铁等品种相继出现,进而由铸铁发展到炼钢,并且发展了三种不同的炼钢方法。

我国的传统冶炼和浇铸技术,包括精密浇铸技术延续发展了一千多年,直到六百多年前的明朝还在世界上处于遥遥领先地位,这也是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繁荣的基础,我国劳动人民对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公元一世纪来临时,技术发展达到了第一个高潮。罗马帝国的崩溃和此后许多世纪许多社会生活领域的停滞不前,禁锢了技术的进步。

工业革命与新兴材料

公元1000年以后,技术领域才开始了一个新时代。原料的开采和加工技术经历了重要的繁荣阶段,当时以水力为驱动能代替以往动物和人的力量。

利用水力驱动的鼓风机使冶炼达到的温度,可将铁化为液体,铁在炉火中被加工成可锻铁,从而发明了精炼法。此法直到18世纪末才被其他方法淘汰,直到这时才可以大量生产质量较高的铁。

同类推荐
  • 精彩绚丽的宇宙时空

    精彩绚丽的宇宙时空

    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科技的进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已日益成为人们的共识。但是,由于现代科学的分工越来越细,众多的学科令人目不暇接。对于处于学习阶段的广大青少年而言,难免有“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困扰。有鉴于此,我们组织了数十名在高等院校、教育科研机构的工作、有着丰富的青少年教育的专家学者,编选了这套《新编科技大博览》。
  • 太空探索前沿

    太空探索前沿

    天文学是观察和研究宇宙间天体的学科,它研究的是天体分布、运动、位置、状态、结构、组成、性质及起源和演化等,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天文学研究对象涉及宇宙空间的各种物体,大到月球、太阳、行星、恒星、银河系、河外星系以至整个宇宙,小到小行星、流星体以至分布在广袤宇宙空间中的各种尘埃等,因此充满了神秘的魅力,是我们未来科学发展的前沿,必将引导我们时代发展的潮流。
  • 破译奥秘大世界丛书:破译世界政坛悬案之谜

    破译奥秘大世界丛书:破译世界政坛悬案之谜

    《破译奥秘大世界丛书:破译世界政坛悬案之谜》讲述的是发生在美国政坛上的名人离奇死亡事件。
  • 探索未知-趣说化学元素

    探索未知-趣说化学元素

    探索未知,追求新知,创造未来。本丛书包括:奇特的地理现象、遗传简介、生活物理现象解读、奥妙无穷的海洋、认识微生物、数学经典题、垃圾与环境、湛蓝浩瀚四大洋、生物的行为、漫谈电化学、数学古堡探险、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古代物理知识、中国三大三角洲、中国的地理风情、多姿的中国地形、认识少数民族医学、悠悠的中国河流等书籍。
  • 探索未知-悠外的人文地理

    探索未知-悠外的人文地理

    探索未知,追求新知,创造未来。本丛书包括:奇特的地理现象、遗传简介、生活物理现象解读、奥妙无穷的海洋、认识微生物、数学经典题、垃圾与环境、湛蓝浩瀚四大洋、生物的行为、漫谈电化学、数学古堡探险、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古代物理知识、中国三大三角洲、中国的地理风情、多姿的中国地形、认识少数民族医学、悠悠的中国河流等书籍。
热门推荐
  • 血源纪元

    血源纪元

    旧神复苏,外神降临,当苍白之血吞噬了人性的最后一丝理智,猎杀之夜来临,在月光照耀下,面对着巨大兽化怪物,猎人拔出了手中的长剑……
  • 克白

    克白

    克白用这一生宁可错过挚爱也要放纵不羁爱自由,到底是为了成全还是?
  • 赤脚

    赤脚

    光着脚丫,迈着脚步,踏遍千山万水,走过岁月长河,站在世界之巅。
  • 掌国太皇:祭司大人去哪儿

    掌国太皇:祭司大人去哪儿

    强势魔后,高贵祭司。巫族圣女回归,苍穹之下。亘古大地,朝君病重,假死立后;临危受命,幼王为帝,朝前登后;万古朝堂,三足鼎立,魔后掌权;夜古素衣,运筹帷幄,掌朝祭司;万般江水,遍及天下,绝世无双;千古皇陵,藏图密宝,血雨腥风;巫族异动,血疫蔓延,狂妄之灾;轻装步履,夜红战马,卫国保家。友情提示:简介仅供参考,一切以正文为主!
  • 不见忘川

    不见忘川

    满腔热血竭成黄沙,倾泻而出。风起,便化成鬼怪妖魔。竟不知这天地幻化,如梦似沫,乍作风云滔滔,红尘嚣嚣…路迢迢,冥冥之中定乾坤…忘川行舟无彼岸…
  • 维摩诘所说经

    维摩诘所说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我的宿主总想找死

    我的宿主总想找死

    活了不知千万年还是亿万年的老怪物千秋被一个来自m78星球的系统强行绑定,从此带着系统穿越各个位面积攒能量,只为寻求一死。
  • 纣医行

    纣医行

    “天黑遮掩,星芒开路。”“世间不平,朗朗其出。”刀锋相对,狂风作响,战火轰鸣,屋瓦摧毁,哀哭无限,百姓受灾!.....我以乘风御针行,为你摘取此间星。我用九针开血路,只为见你一绪笑。我以剑开皇城路,听撅皇官惨连泣。纣顾皇城十万下,持剑对指纣天皇。 世间如唯我一人,剑落血潭取皇级。
  • 一丹一剑一世仙

    一丹一剑一世仙

    红尘问道,一世修仙为那般。为长生,为力量,为傲世天下,为那永恒的自在……柳天成来到这方修仙世界,于微末中踏入修仙之路,凭借诡异的炼丹运气,一步一步问鼎仙道巅峰
  • 佛教故事经典(一)

    佛教故事经典(一)

    佛教自传入中国以来,即与中土传统文化相结合,并逐渐发展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由于传入的时间、途径不同和民族文化、社会历史背影的不同,中国佛教形成了三大系,即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和南传佛教。汉传佛教的思想博大精深,我们只择取其中对我们有指导和教益的部分加以学习和借鉴,这也正是本书搜集汇编汉传佛教故事成书的一大原因。本书中的100个故事,取材于佛家的经典典籍,或佛学文学,或关于佛教的民间传说,较为全面地反应了如慈悲、行善、放下、随缘、度己度人等佛学思想,通过对这些故事的阅读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