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考琳·麦卡洛
“作者简介”
考琳·麦卡洛,1937年生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的惠灵顿,她是个多才多艺的作家,喜欢摄影、音乐、绘画、服装裁剪等。她曾从事过多项工作——旅游业、图书馆、教书;曾就学于美国耶鲁大学,并定居于美国。她的第一部小说是《蒂姆》,《荆棘鸟》是她构思了四年,作了大量的调查工作后完成的作品。作品1977年在美国出版后,立即引起了轰动,评论家把它誉为澳大利亚的《飘》,被美国《时代》杂志列为与《教父》、《爱情的故事》、《洪堡的礼物》等齐名的十大现代经典作品之一。
除小说外,她还写传记(如为新南威尔士原州长罗登·卡特勒爵士作传),写散文或杂文(如著名的《我为什么反对安乐死》),甚至写音乐剧,还写了一部传奇《特洛伊之歌》。而就小说本身来说,她也并非局限于一种类型,既有为她在世界范围内赢得广泛读者的《荆棘鸟》那样的家世小说,也有使她在学术界获得崇高声誉的《罗马主人》那样的历史小说,还有《密萨龙基的淑女们》那样的言情小说,《第三个千年的纲领》那样的理念小说……考琳·麦卡洛的不倦探索和丰富经历使她在创作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背景介绍”
《荆棘鸟》是一部传奇式的家世小说,它虽然没有《福尔赛世家》和《布登勃洛克一家》这两部作品的广阔画面和众多人物,却涉及半个多世纪中一家人的沧桑变化,让我们看到了澳大利亚社会的发展真实面貌。《荆棘鸟》因其不朽的主题“爱和命运”和栩栩如生的形象刻画,成为一部极富魅力而畅销不衰的佳作。
“内容概述”
1915年12月8日,梅吉·克利里度过了她最愉快的第4个生日。梅吉一家原来住在新西兰,全家惟一的生活来源是父亲替别人剪羊毛,可偏偏就在这一年,父亲失业了。在一家人的生存濒临绝境时,梅吉在澳大利亚的姑妈考虑到自己年事已高,准备让他们去继承遗产。梅吉一家就高高兴兴地上路了,经过一路的奔波之后,他们来到澳洲大陆的德罗海达。梅吉的出现,立即引起当地神甫拉尔夫的注意,他非常喜欢这个小女孩。实际上,拉尔夫是爱尔兰人,他是被天主教会派来担任教士的,很想在教会中大干一番,争取谋个重要职务,由于政治上和经济上没有靠山,直到30多岁还一事无成。梅吉的姑妈是当地最富有的孤孀,拉尔夫有意识地跟她交往,以求对自己的升迁有所帮助。
梅吉一家很快适应了这里的新生活,并且跟拉尔夫神甫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随着梅吉年龄的增长,拉尔夫跟她的感情也不断加深。这一切都被梅吉有些乖戾的姑妈看在眼里,恨在心上,决心找机会报复。姑妈因年老,不久将告别人世。死之前,她将一封信交给拉尔夫,嘱咐他,只能在她被埋葬后,才能拆开,并且要他起誓,拉尔夫答应了她的要求。当拉尔夫拆开信的时候,被信中所讲的情况惊呆了,梅吉的姑妈在信中讲道:她有1300万英镑的财产,原来曾立了一个遗嘱,财产由梅吉一家来继承:现在决定废除以前的遗嘱,立下这个新的遗嘱,由于拉尔夫神甫的勤奋工作和良好表现,愿将这笔财产全部献给天主教会,由拉尔夫永远管理和使用,梅吉一家可以继续住在这里,但工资由拉尔夫决定支付。拉尔夫在看完信后,陷入了十分矛盾的境地,他完全可以将这个任何人都不知晓的新遗嘱付之一炬,让梅吉一家成为财产的合法继承人,这从他与梅吉的感情而言,是合情合理的;但从他想在教会中有所作为这一点来看,放弃这笔财产,也就永远放弃了晋升的希望,心里成了良心与魔鬼斗争的战场,最后,拉尔夫被自己的野心所征服,公布了新遗嘱,离开了德罗海达和梅吉。
梅吉一家住进了姑妈以前的大宅子,以德罗海达牧场代管人的身份长期居住下来,拉尔夫也给他们寄来了不少的钱,他们的生活过得相当不错,但这种好日子转瞬即逝。一次在野外转移羊群时,遭遇了大风暴,雷电引发草原大火,吞噬羊群也吞噬了梅吉的父亲,全家陷入悲痛的深渊,正在这时,拉尔夫神甫回来了,察看灾情、埋葬死者之后,他告诉梅吉,虽然内心很爱她,但永远不可能做她的丈夫,然后,就匆匆地离开了。
梅吉家新雇了一个剪毛工名叫卢克,这个人长相很像拉尔夫,梅吉感到心神不宁。在卢克非常老练地追求下,梅吉嫁给了他,离开了德罗海达,来到昆士兰。卢克拼命挣钱,想将来自己拥有一块牧场,他当初疯狂追求梅吉,就是因为她在银行有一笔存款,每年可得到一笔年金。其实,他并不爱梅吉,在梅吉生第一个孩子的时候,他也没有来陪她。这时,已经升任大主教的拉尔夫来到梅吉的身边,他和梅吉的感情使他痛苦不堪,他们到一个孤岛上度过了几天甜蜜的时光。之后,拉尔夫到罗马担任重要职务去了,梅吉则怀上了他的孩子。梅吉离开卢克,回到母亲的身旁,生下拉尔夫的孩子,名叫戴恩。梅吉一家在德罗海达平静地生活着,她的女儿朱丝婷和儿子戴恩逐渐长大成人,女儿最终选择做一名职业演员,后来嫁给德国的一位内阁大臣,儿子在一次下海救人时,溺水而死。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拉尔夫晋升为红衣主教,成为梵蒂冈极具影响的人物,加之在战争中,他运用自己的地位使罗马免遭损害,受到了人们的高度赞扬,但在他的内心深处,仍然时时牵挂着梅吉的命运。
“欣赏与评析”
《荆棘鸟》得名有赖于作者在题记中介绍的一个传说,这个传说为人们揭示了一个最深刻的人生哲理:“最美好的东西只能用深痛巨创来换取。”由此,为全书定下了基调:小说从荆棘鸟那凄婉的歌声开始,又在那凄婉的歌声中结束,来展示人生爱与命运的沉重主题。小说表现了克利里三代人的人生和情感历程,特别是梅吉与拉尔夫神甫之间那场刻骨铭心的爱情,更是感天地泣鬼神。克利里家族的故事从20世纪初开始,历时半个多世纪,从帕迪·克利里一家住在新西兰的生活写起,到应帕迪·克利里的老姐姐、德罗海达最富有的孤孀玛丽·卡森之召,携妻儿迁到澳大利亚的德罗海达牧羊场,再到帕迪惟一幸存的孙女远在异国他乡确定的人生道路和爱情归宿,都试图揭示这样一个道理:一切美好的东西都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正如小说在结尾时所描写的那样:“鸟儿胸前带着棘刺,她遵循着一个不可改变的法则。她被不知其名的东西刺穿身体,被驱赶着,歌唱着死去。在那荆棘刺进的一瞬,她没有意识到死亡之降临。她只是唱着、唱着,直到生命耗尽,再也唱不出一个音符。但是,当我们把棘刺扎进胸膛时,我们是知道的。我们是明明白白的。然而,我们却依然要这样做。我们依然把棘刺扎进胸膛。”小说这种悲剧性的结局和浓厚的神秘色彩,使人们感到命运的沉重和人生的艰辛。
麦卡洛本来是一名品学兼优的医科学生,以理学优等荣誉学位毕业于新南威尔土大学时,在神经生理学方面的特长已开始显现,后来担任皇家悉尼北岸医院临床神经生理学顾问。作为神经心理学专家,麦卡洛对人们精神与肉体关系的把握更加深入,理解更为深刻,这有助于她在创作时,选取独特的视角去捕捉人物的心理秘密。在第二部中,拉尔夫接过梅吉姑妈玛丽,卡森新的遗嘱后,矛盾复杂的心理使他情感的张力达到了极致,如果他毁掉这不为人知的新遗嘱,梅吉一家就可以继承全部财产,但他就会失去晋升的机会;如果他公布这个新遗嘱,梅吉一家继承遗产的权利就会被剥夺,而他就会受到教会的重视并得到升迁。在人物的心灵深处,展开了一场良心与野心的厮杀,最后野心占了上风。作者把拉尔大放在他的野心与梅吉的爱情之间,让他禁受痛苦的精神折磨,迫使他作出选择。这种对人物心理的刻画,可以说是入木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