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罗曼·罗兰
“作者简介”
罗曼·罗兰(1866~1944年),法国著名进步作家、音乐学家、社会活动家,世界著名的反战主义战士。出生于一个小职员家庭。他自幼受家庭氛围熏陶,酷爱音乐。1882年,全家移居巴黎,1886年考入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并以一篇关于意大利歌剧起源的论文获得博士学位。他曾任艺术史、音乐史教授,早期从事戏剧创作,著作有《约翰·克里斯朵夫》、《贝多芬传》、《托尔斯泰传》、《母与子》等,获得1916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背景介绍”
《约翰·克利斯朵夫》从构思到创作完成经历了二十多年的时间。根据作者本人在《青年时代的回忆录》中的记述,作者从1890年左右就开始酝酿、构思这部著作,他自称创作这部小说的目的是为了向“充满虚荣心的市场”报仇,完成他早期希望在“人民戏剧”中实现的醒世愿望。这部小说问世后受到极大的欢迎。1946年,由傅雷先生翻译的中文译本在中国出版,出现读者在印刷厂门前排队购买的奇迹,足见这本书在中国读者心目中的地位。
“内容概述”
作品主人公约翰·克里斯朵夫出生在德国莱茵河畔一座小城,他们家是一个受人尊敬的音乐世家,祖父曾是王府乐队的指挥,有强烈的个人英雄主义思想,做厨娘的母亲胆小善良,父亲却经常酗酒,以至家境逐步败落。小克里斯朵夫长相丑陋,但受到祖父的喜爱。祖父送他一架旧钢琴,还带他到剧场欣赏歌剧,引起了他对音乐的兴趣。父亲发现了他的这个爱好,想作为他的一个特长,作为将来向上爬的手段,于是天天用戒尺逼他练琴。克里斯朵夫在父亲严格管教下学习音乐。他对音乐厌恶透顶的同时,内心已被音乐占据,他不由自主地爱上音乐,并要把一生都献给这个凝聚自己所有喜怒哀乐的艺术。
祖父留心把孙子随时哼唱的曲谱整理起来,献给公爵让克里斯朵夫弹奏。大公爵夸这个6岁孩子是“再世莫扎特”。从那以后,他受到莫大的鼓舞,开始有意识地弹琴作曲,这让祖父大为欣慰。
克里斯朵夫11岁时被任命为宫廷音乐联合会的第二小提琴手,跟管风琴师学和声。他学多种乐器,用他的收入贴补家庭生活的困难。祖父这时在欣慰中死去,父亲整日酗酒,根本指不上,生活的重担压在他的身上,他有一个伟大的信念:将来要写出伟大的作品。从柏林搬来与他家毗邻的克里赫太太请克里斯朵夫做女儿的钢琴教师,弥娜和他年纪相仿,两人产生了好感。但弥娜的母亲以出身、门第和财产为由对他奚落一番,这使克里斯朵夫悲愤交加地离开了这里。
这时,父亲又醉死在沟里,他与母亲相依为命。此后,他又经历两次爱情的打击,意志消沉,整天和一些不三不四的朋友泡在酒馆里。舅舅帮助了他,教育他突破情欲之网,重新振作精神,埋头音乐创作。一次,克里斯朵夫去听音乐会,感到演奏者萎靡不振,观众也是百无聊赖,回到家里他义无反顾地撕毁了以前俗套的乐曲,批评了几乎所有德国古典音乐大师的虚伪。结果他失去了大公爵的宠爱,把乐队指挥、演奏家、歌唱家乃至观众都得罪了。他孤独、愤怒,决意远走他乡。临行前,他去参加农庄的节日舞会,一个姑娘因不愿和醉酒的军官跳舞而遭打,他打抱不平打死了军官,只好到巴黎避难。
在巴黎,他过着艰苦的生活。最后,他为一个汽车制造商的女儿史丹芬以及她的表妹葛拉齐亚教授钢琴。葛拉齐亚充满爱心,经常为克里斯朵夫的不幸命运而痛苦。他继续自己的音乐创作,用交响诗的形式写成一幕音乐剧,并拿到剧院去演出。一个社会党议员热心促成他的歌剧《大卫》的上演,并拉自己的情妇担任剧中主角,结果这个女人声音恶俗不堪,克里斯朵夫为撤换角色与议员闹翻,演出告吹,气得克里斯朵夫大病一场,克里斯朵夫的几份教课的差事都因此丢了,生活又陷入窘境。惟一的收获是在一次音乐会上,找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靠教书为生的青年诗人奥里维。
克里斯朵夫与朋友奥里维两人一见如故并合租一所公寓,奥里维非常钦佩约翰的音乐天才和充沛精力,约翰也喜欢奥里维的智慧清明、谦和仁爱。克里斯朵夫的《大卫》在法德两国的演出获得巨大成功,以前被喝倒彩的《伊芙琴尼亚》也被重新发现,受到热烈欢迎。大家公认克里斯朵夫是天才,他的生活也因此出现了转机。克里斯朵夫的名气越来越大,但又一次遭到别人的利用。他的学生葛拉齐亚在暗中保护,才使他又一次得以脱身。然而“五一”节那天,他和好朋友奥里维参加游行运动,奥里维为救一个被挤倒的孩子被人群踏在脚下,死于军警的乱刀之下。他在混战中刺死了一名施暴的警察,也不得不逃往瑞士。在瑞士,他思念亡友,伤心欲绝。在一次散步的时候,他偶遇已丧夫的葛拉齐亚,两人沉入重逢的喜悦。虽然葛拉齐亚的儿子阻止俩人的结合,他们仍在心心相印中获得了满足。
十年过去了,克里斯朵夫开始重新思索人生,他把上帝当作心灵的寄托和理想的归宿。在葛拉齐亚的支持下,晚年的克里斯朵夫誉满欧洲。他继续创作,但他的作品已不像早年那样风雷激荡,而是和谐恬静。葛拉齐亚去世后,克里斯朵夫闭门不出,不问世事,变成了一个世故老人,他在弥留之际,脑际回想起临终的自慰:“我曾经奋斗,曾经痛苦,曾经流浪,曾经创造。让我在你的怀抱中歇一歇吧。有一天,我将为新的战斗而再生。”
“欣赏与评析”
在创作《约翰·克利斯朵夫》之前,罗曼·罗兰已经完成了好几部有关英雄人物的传记。而罗兰对传记的兴趣也可以充分体现在他的这部代表性作品《约翰·克利斯朵夫》之中。这部循环式小说为20世纪力求捕获整个生命经历的伟大传记小说开辟了道路。《约翰·克利斯朵夫》追溯了一个德国音乐家在许多艺术斗争中演变的历程。读者们可以从主人翁的经历依稀辨认出像音乐大师贝多芬、莫扎特以及瓦格纳等人的影子,例如约翰·克利斯朵夫的童年生活和遭遇就似乎来源于贝多芬。但罗兰创造的这一个英雄,似乎并没有受到这些艺术先锋们的约束。他总是试图从约翰·克利斯朵夫身上来画出20世纪的人类英雄肖像及其梦想。
从艺术上看,这部小说也有非常独特的艺术风格。作者在小说中把心理描写放在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并且把心理描写与自然描写同作者的哲理思考结合起来,使这部著作具有一定的“深度”。此外,这部小说也被称作“音乐小说”,如果读者能够对音乐感兴趣,那么再阅读这部史诗般的巨著便会更加充分地领略其中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