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床十年,他博览群书,完成大学学业;历经20年,他译成世界经典童话名著,“填补国内空白”;而今,他继续叙写着绚丽的溢彩人生……
梁家林用20年的时间,翻译了近200万字共计12部的大型童话《休·洛夫庭全集》,终于全部出版发行。这套大型童话集,在欧美是无人不知的名著,它与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齐名,但在我国读书界,对其却知之甚少。休·洛夫庭的童话拥有非常丰富而瑰丽多彩、令人难以置信的想象力,情节设计离奇而引人入胜,语言生动幽默,又很适合孩子们的口味。比如杜里特与动物之间的大量对话,有时活泼风趣,憨态可掬,有时一本正经,煞有介事。梁家林在译书的过程中执著于精彩,为体现原文的精彩语言,“语不惊人死不休”,每篇译文都是几易其稿。他把所有业余时间全都留给译书。20年间,他每天沉浸在工作、译书两个世界。白天工作,晚上灯下摊开书,身心完全进入杜里特的童话世界。完成这项浩大的工程,经历了漫长的岁月,用去了家林一生中最年富力强的岁月。译文的字里行间,处处体现“三年得一句,一吟泪双流”之投入与艰辛。
作为健全人的你、我、他,在工作、事业、生活以至爱情问题上,不能顺心遂意的事,也许会时有发生,甚至焦头烂额。而像梁家林这样的双下肢严重残疾的人,一名不断被厄运追逐的人,也许只有了解了他的人生艰辛,才能明白什么是山穷水尽;知道了他的现在,才可能懂得什么又是柳暗花明。
一
梁家林的少年,用他的话讲就是,如果和许多从幼年时就残疾的朋友相比,他的痛苦更大一些。因为他也曾拥有健全好动、朝气蓬勃的少年时代。五六十年代的孩子们玩具并不多,好多都是一些老辈人传下来的简单游戏。比如女孩儿玩的跳房子、抓子(七粒小石子),男孩子斗鸡、老鹰抓小鸡。至今家林还记得他小时候热衷的一种名叫“打砖头”的游戏,其玩法就是竖起一排砖头,然后退后几步,每人手里另操半截砖,轮流打那一排砖。其打法和规则,都和当今时尚的保龄球如出一辙。区别在于,不是记分得奖,而是谁打输了,谁就跪在一边,头上顶一块砖……谁输得多了,头上的砖实在顶不动了,向大家告饶,方才罢手。大家哈哈一笑,你推我,我搡你,欢欢乐乐的就散了。
其实,梁家林小时候最喜欢的是踢足球。他特别爱踢,但无球可踢。他和伙伴就把一些破棉花、烂布条填充到一个手工缝制的圆口袋里,踢来踢去。他们照样打比赛,当把球踢进了画好的球门框框内,他们照样欢呼,照样庆祝。人长,心长,就想着盼着哪一天才有一个真正的足球。就在原解放市场第二条巷道里的一个小杂货店,挂着一个小足球,橘黄色的,装在一个网兜里。他们一伙放学后经常隔着柜台,在那儿指指点点,小声私语,久久不愿离去。那是个真正的足球!想象着用自己的脚踢在富有弹性的足球上,那才叫好呀,那该多棒呀。于是那个装在网兜里的橘黄色的、标价七元二角的足球,就成了他们一伙的全部理想、希望、追求。那个橘黄色的家伙,何时才能滚到他们的脚下,成全了他们的梦。但那个时代,七元二角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多么大的数字,家里没钱,就是有钱也不可能去花那么大价钱买那奢侈品。
怎么办?那个年代他们的学校里举办勤工俭学的活动——缭头巾,这是一个连坐着都想翻筋斗的小男生最难干的活。头巾是方形的,是那个时代妇女包头用的一种饰品。这种头巾织好后,是毛边,留有一寸多长的虚线,需要手工把头巾的线分成均匀的穗子,然后用同颜色的线再缝好。为了那个橘黄色的足球,只有老老实实地坐下来,一针一线地缝制,几天过去后,居然也能干得像模像样。因为他们的班主任给他们规定在学校规定的时间必须完成定额任务,想赚外快就得自己“加班”多缭头巾。挣的钱归他们自己,他们谁都知道,挣了钱,才能买球呀!男同学来了劲,女同学也帮忙穿针引线,飞线走针。……终于把这个足球买到了手,几个伙伴手捧这个日思夜想的家伙,每人在上面狠狠地亲了两口。
谁也没有想到,生命之河,流淌到他17岁时,出现了一个急转弯,他好像被漩涡卷进去后,就再也不好游出来了。此后,几乎跟随他一生的病魔,给了他致命一击。医生诊断的结论是:结核侵害骨骼,合并不完全瘫痪。这场病使他的下肢失去了活动能力。从此,一个朝气蓬勃的少年,一下子变成卧床不起的瘫痪病人。他不相信,以为几天时间就会好了,还要继续去上学呢,还要继续去踢足球呢,还要继续在学校的操场上和小伙伴疯跑来疯跑去的玩个够呢。他只请了几天假,谁知老天让他这一躺下,就躺了十年。
10年,在人生道路上是多么重要。这十年也是他的黄金时段。这十年,他无奈,他别无选择,在无可奈何中,家庭和亲人却给了他无微不至的关心。特别是他的母亲,对他精心呵护,大大减轻了他的痛苦和磨难,加之他对治疗也充满了信心,这些都成了他克服困难、战胜病魔的力量。在他最痛苦的时候,最大愿望就是不能放弃学习。所以他就在病床上拼命地读书学习。他的姐姐当时正在上西北大学,她有个借书证,一直供他用。后来他姐姐毕业了,他就给省图书馆写信,省图书馆被他好学的精神所打动,特批了他一个借书证。图书馆里许多大部头书,他都是从头看至尾。就这样,在这十年当中,他饱览群书,在书中邀游,吸取精华,充实自己,从一个没有受过多少正规教育的人,到后来变成一名在知识上没有落后的人。这些全凭了那十年的“病床大学”。
二
17岁正是一个人长身体长知识的黄金时代,好奇、好动的本性,有时觉得健全人的两条腿也不够用,恨不得插上翅膀飞!可家林有腿不能走,不能站,连坐也极其困难,变成个全靠别人伺候的“废人”。他心里苦闷极了。他开始寄希望于医学、科学和大医院的名医。可是,经过一次大手术,不但没治好,还留下了后遗症。就在他绝望的时候,希望之光又向他投射过来。“文化大革命”中,上海第二军医大学搬到了西安。几名只穿军装没有帽徽领章的“反动权威”在门诊部“劳动”锻炼。家林的哥哥姐姐找到这几位大夫,经过会诊,专家们认为,像他这样的病情和身体再动手术的风险太大了,即使手术成功,也免不了残疾。
梁家林被转到了神经内科进行保守治疗。
大夫的规定是严厉的,静卧,绝对不能动。也许这一生只能躺着看别人了。因为不能动,他的双腿开始萎缩。家林有些怕了。人不能动,床也不动,他变成了一个孤岛。他喜欢那穿白衣戴白帽的大夫、护士,他们酷似海上的白帆,由远而来,由近而远。他们给这一个“孤岛”送水、送药。有他们或许还能活下去,坐起来,站起来,下地走路……他想着好事,做着一个又一个美梦,又朦朦胧胧地入睡了。
像藏在泥土中冬眠的虫豸,春雷滚动,那僵硬的躯体开始抽动、复活。一天,家林意外地感到自己的趾关节能动了。此时,家林觉得自己由死到活,起死回生了!
接着,家林的膝关节也能活动了。当他第一次用大腿拉动小腿屈起来的时候,双手将膝关节捧了半天——这腿还是我的!
这是梁家林长时间规规矩矩服从保守治疗取得的巨大收获,也是他的亲人和为他精心治疗的大夫、医护人员盼望已久的特大喜讯。在人们前来向他祝贺时,家林要求锻炼站立、下地走动。大夫说:“下一步能不能实现你的目标和想法,就看你的了,你练吧!”
梁家林说:“三十学步唯艰难。”是啊,你想,病床上一躺就是十年,不要说他患有双下肢残疾,就是好人躺十年一下子起来,走路也会飘脚飘手的不稳当。他坚持出院。他家离学校操场不远,便于他练走路,离教室近,便于他学习外语(出院后被西安外国语学院录为校工,他觉得自己是外院员工,不学好外语,那怎么行)。他腋下架着双拐,口中念念有词。他每向前挪一步,口中就念一个外语单词,天天如此。他每天坚持在操场走三圈,做两个多小时的锻炼,同时也背熟了十多个单词。就这样,他的单词越记越多,而他脚上的鞋,特别是他右脚上的鞋,因为右脚抬不起来,鞋头被磨掉了一大块。他笑称:“我这个样子足以感动上帝了,真是天若有情天亦老,三十学步喜欲狂。”由坐到站,到架拐学走路,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只有他自己知道。
三
病床一躺十年,家林失去了上学的机会,这是他感到最痛苦的事情。为了追回他失去的东西,他下决心要自学英语。那时外院刚开办外语夜校。他行动不便,不好意思走进教室,就坐在门外听、看老师的讲课。有时教室门关上了,他就只能听。时间长了,学友也熟了,就慢慢的克服了自卑心理,有勇气到教室里去听课,很快他就掌握了部分英语发音。
到教室去听课,门口有一阶十多公分高的台阶,常人一步就跨上去了,可家林不行。他架着双拐,两只拐子就是他的两条腿。那一只拐上去,怎么也不能使这一条腿迈上去。他咬紧牙关,慢慢地靠近台阶,支好一拐,再憋足劲儿,另一拐上的同时,带动双腿,总算上去了。后来他觉着这样不行,就在去教室的路上,他找来几块砖放在轮椅车兜里。到台阶跟前,从车兜里取出砖,铺在台阶下,台阶的高度降低了,从车上取下双拐,双拐一使劲,一下子就上去了。一天下课了,他架着双拐,一不小心,一个筋斗,连人带拐摔倒在台阶上,前来扶他的是英语课老师马秉恭。多日来,马老师一直在注意着这个听课认真、理解力很好的残疾青年。他知道,这个残疾青年往返一次有多么艰难,马老师亲自送他回家。当马老师了解了他的家庭和他本人的境况后,深感其情可悯。对他说:“以后你不要去听课了,我到你家来教你。”
马老师是一位言而有信的人。从那时起,他总是按时来到家林的家,给家林上课。有时晚饭吃完后,还会推着家林的轮椅,在校园的小径上散步、聊天。一天,他们又来到学校的教学大楼前,家林请马老师停下来,让他望望教学楼内正自修的学生们。马老师十分理解他的心情,问他:“咱们刚学完感叹句,你能把你看到的情景用感叹句的形式表达出来吗?”家林坐在轮椅上,沉思片刻后,大声说道:“Oh,What a b building it is!And,What a happy life the students are having!”(啊这是一座多么明亮的大楼,生活在其中的学生该是多么的幸福呀!)“好!”马老师拍拍家林的肩膀。他觉得有家林这么一个弟子,是一种欣慰。有时候,家林也会到马老师的家去练练句型,马老师和家林相向而坐,一练就是几个小时。口练干了,就用马老师家吃饭的大碗喝白开水,有时他从马老师家出来,马老师扶他下台阶时,已是满天星斗……
时间一晃过去,不觉已是三载。家林学完了当时外院英语专业的全部课程。老师的评价是,相当于当年毕业生的中上水平。
三年英语自修完成以后,家林有幸当上了一名外文打字员,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以自己加倍的努力对待工作,也就练就了一手很不错的外文打字技术,从而有机会在1985年代表陕西省残疾人去武汉参加全国残疾人职业技能比赛,获得了英文打字项目的全国第二名,不仅受到了邓朴方的接见,也成为当时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用他的话讲就是,难忘的武汉之行。这说明了他在梦想回归社会的奋斗中,已经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在为没有得到第一名而惋惜的同时,他感到欣慰的是,总算有了一技之长,没有掉队。求生存的目的,达到了。
四
梁家林求生存的目的达到了,而他相依为命的母亲却病倒了。妈妈痛苦的呻吟声充满斗室的每个角落。他只能抓过身边的拐杖,艰难地朝妈妈的床边挪过去,轻轻地问妈妈:“妈,你想喝水吗?”他除了送水外,别的事也帮不了许多。家林又能干些什么呢?他的妈妈摇摇头,用微弱的声音,恳求地说:“家林,别再熬夜了。”“嗯。”家林应道,又用一张旧报纸挡住那本来已够昏暗的灯光。为了不影响妈妈的休息,他在自己的屋子里安了一个整流器,把电压调整到3伏,用的是手电筒的灯泡。这如豆一灯,每天都亮到深夜。灯光作证,这是一支生命之光。
母亲的病情在加重。从前他的母亲伺候他,现在又变成他来伺候母亲,这其中的难处,只有家林知道。他不光要有文化,还要会生活,母亲为了残疾的儿子耗尽了毕生的精力,他的母亲也可能想到和儿子分手的时间越来越近。1981年国庆前的一天,家林的母亲提一个小筐去买回一些东西,出乎家林的意料:妈妈给他买了一盒“宝成牌”香烟,尽管只有一角八分。家林知道妈妈一贯反对他吸烟,这次妈妈却给他买烟了,他知道妈妈的想法——年已三十,尚未成家,这个孩子太孤单,生活的乐趣太少。那一天晚饭后,家林美美地点了一支烟,还没吸几口。妈妈又说:“日后若能成个家,就不要再吸了……”
家林的婚事,病重的妈妈是最上心的,老人家暗中悄悄地准备了一个小包袱——一个白色的面口袋布做成的小包袱,积攒起一些枕巾、枕套之类的结婚用品,自言自语地说:“万一要是用得上呢……”
家林就在这段时间突然产生了一种想法:想成个家。那是一个秋天的下午,他进城去办事,办得也不顺当,他坐在手摇车上慢慢向回走时,已是暮色苍茫。那天是周末,街上行人来来往往,行色匆匆,他想这么多人都是准备去向何处昵?他们都在回家。经过一周辛苦劳作,他们急急忙忙地奔向自己的家中,尽享有家的快乐。念过几本书的他,脑子很感慨地出现了韩愈的两句诗: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后来家林的母亲住进了医院,他无法去陪母亲。他在家中也是度日艰难:衣服脏了得自己洗,站在水池边,腋下架着双拐,两手慢慢搓洗着衣服;肚子饿了,他得自己和面擀面,开炉生火,炒菜下面,擦锅抹灶。许多好心的人们都不约而同地想到老人不行后,家林怎么办,谁来照顾他?
五
命运之神又一次地扼住了家林,不让他喘息。但是就在家林几乎陷于绝望的时候,老天却网开一面,似乎是放他一马。他的身边走来了一位姑娘——李美芳。她的家在郊县,高中毕业,身体健康,聪明贤惠。不但不嫌弃家林的残疾,而且欣赏他的人品,毅然决然与家林结合,组成一个需要自己付出更多的家庭。
第一次见面,彼此印象挺好,但美芳没有表态。家林的妈妈知道后,说:“不管能成还是不成,她的路费,应由咱来出。”美芳要走时,家林取出25元钱说:“10元当路费,10元给你买双鞋,5元给你家人买点礼品。”可美芳只要10元,说:“这三件事,有10元就够了。”他妈知道后,连声说:“多懂事的孩子!”第二次到他家时,美芳含蓄地表明了态度,指着地上泡的一盆衣服说:“以后,你不要自己洗衣服了,换下来都放着,我下次来再洗……”
经过一段接触后,他俩走进了婚姻登记处,登记处的工作人员例行公事地问她:“男方有残疾,母亲还有病,婚后肯定有负担,你考虑过了吗?”家林有些紧张,生怕美芳难堪。可美芳不慌不忙,回答的话也很得体:“正是因为他有难处,我才来帮他呀,如果没有我的话,他不是更困难吗?”
从登记处出来,她仍是若无其事的样子。家林却十分激动,心想法律上他俩已成夫妻,他要好好干,好好工作,多多地挣钱,要对她好一辈子,让她快乐、让她幸福……一路上家林内心翻来覆去地想,像傻子似的又是发誓,又是赌咒……到家之后,家林的妈妈拉着这个儿媳的手,目光十多分钟一直停留在美芳的脸上,手也一直没有松开。
时间到了8月8日,家林的母亲离他而去。
家林母亲的丧事料理完毕后,好心的同事都劝他马上结婚,说是情况特殊,他母亲不仅不会怪罪他,反而会含笑九泉。于是他们在母亲去世七七四十九天之后,举办了婚礼。这天一大早,家林的姐姐过来帮他铺床,当她从衣柜里取出那个用白色面口袋做成的小包袱,里面的枕套、枕巾等物已全都派上了用场,但母亲却长眠于地下。家林想,如果老人还在,如果她老人家能看到今天的情景,该有多好!想到这些,悲从中来,失声痛哭。他的姐姐赶紧过来劝他:“家林你今天一定不能哭,今天这样的日子,怎么能哭呢?”然而一语未了,姐姐也是泪如雨下。
此后,人们在外院的校园里就经常能看到一个健康美丽的女性,推着坐在车上的梁家林,同走生活之路。20年过去,无怨无悔,两个人互相帮助,互敬互爱。住在筒子楼里的邻里都说,每天从他们小两口的屋里传出的笑声比其他任何人家的都多。
李美芳走进梁家林的生活以后,家林不但有了一位知冷知热的爱人,而且有了一位事业上的帮手。李美芳很快就掌握了电脑照排技术。从此家林的事业如虎添翼,翻译成果一个接一个。1984年,他翻译了《被追捕的孩子》,作品反映的是美国南北战争前,两个黑人奴隶的孩子,冲破奴隶主设下的重重难关,跑到北方费城去寻找自己爸爸的故事。当他看到这个故事时,一下子就被书中两个孩子身边的事深深吸引住了,和书中的小主人发生了强烈的共鸣。
“田野上吹着和暖的微风,屋外的鲜花香和屋子里的饭菜香飘在一起,妈妈在屋里忙碌着,我们享受着和母亲在一起的快乐……”当梁家林琢磨着这段文字的翻译时,他的心情是愉快的。看到自己就像他译文中的两个黑人小朋友一样,平等地、自由地享受着生活的快乐。
有位瑞士外教,在一次和家林聊天时,看到家林这样一个残疾人英语说得这么好,感到有些惊讶。外教回国之后,给家林邮寄来一本外文书籍。家林打开书翻了翻,他觉得挺有意思,查资料后,才知道这是世界名著,而在中国还没有介绍过。这部书的书名是《杜里特的故事》,实际上就是美国作家休·洛夫庭的童话全集,每篇故事的中心人物杜里特医生,是个很有意思的人。他身材矮小,其貌不扬,学问渊博,无所不通,却不喜欢与人打交道,讨厌金钱与虚荣。可是这样一个不愿意、也不善于在世俗社会中交际的小人物,一进入他喜欢的大自然中,到了他的那些朋友中间,立刻好像换了一个人,兴致勃勃,如鱼得水,时时表现出他超人的渊博和为帮助弱者而奋不顾身的精神。家林当时就被书中的故事所打动,下决心要把这位享誉世界而在我国却不为人所知的作家和他的作品介绍到中国,让中国的少年儿童看这部童话,从中受到怎样做好人、做好事的启迪,从小形成爱护大自然、爱护小动物,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良好意识。如果真能这样那该有多好。家林想着这些,如何翻译好这套童话丛书,简直就成了一个天天在做的梦。
原著的获得,让家林颇费了一番周折。为把12本原著从国外找齐,他就用了10年。家林共用20年的时间,翻译完成了美国作家休·洛夫庭的童话全集。当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樊发祥研究员、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学研究所苇韦教授都明确肯定了这项工作,指出这在我国是填补空白意义的工作,并多次向数家出版社推荐,结集出版。20年中,先后有山西、北京、陕西、福建、浙江等多家出版社出过先期译出的单行本,并且各家出版社销售情况都比较满意。第一次印刷4万,上海书市就预定了三分之一。
抚今追昔,这里包含了妻子美芳的多少辛苦,家林是心知肚明的,他的大部分手稿,都是美芳亲自打的。经常他半夜醒来,还能听到美芳“嗒、嗒、嗒”的打字声。家林外出不方便,她就帮着跑出版社。这十多年跑下来,她已成为家林的好帮手。出版社的人,她认识的人比梁家林还多。同时美芳还练就了一手高超的电脑照排技术。她多次为出版社照排正式出版的书籍,曾经有出版社主动把她的名字列在了“照排设计”工作人员上,印于封面,作为对她工作水平的肯定。
李美芳是个很有爱心的人。家林曾两次代表陕西参加全国残疾人职业竞赛。美芳放下繁忙的家务和幼小的女儿,两次都是千里迢迢,陪着他去外省参赛,帮助梁家林取得过英文打字全国第二的好成绩,为陕西省争了光。
美芳陪家林去武汉参赛的过程中,因工作人员不够,自告奋勇,陪一个重残女选手过江比赛,背着她上下汽车,上下轮渡过江,每次回到宾馆已是半夜。帮助那位女选手得了全国第五名。
美芳不但热心支持自己的丈夫,对家林的家人也都关心备至。2003年梁家林的姐姐生病住院,孩子远在国外,美芳代夫尽责,酷暑中天天跑医院,伺候照料家林的姐姐,如同亲姊妹一般,在病房中一时传为佳话。
家林也把美芳的家人看做自己的亲人,下决心要利用自己的优势,帮助美芳娘家培养出有文化的一代。农村的侄儿侄女上中学时,他就开始关心他们的学习,每年暑假都要叫来西安,管吃管住,亲自辅导。现在她娘家已有两个孩子考上了大学。
婚后第三年,他们俩迎来了他们的爱情结晶——一个漂亮的女儿。当时家林和美芳的父母均已过世,无论是在经济上、生活上,都没有外援。他们仅靠家林一人的工资,加上美芳打字所得,决心把女儿养大成人,培养成才。虽然他们和天下父母一样,十分疼爱女儿,但绝不娇生惯养。女儿现已亭亭玉立,上了大二,加入了共青团,成了家中里里外外一把手。女儿懂事勤快,尊老爱幼。中学时就学会做饭。有一年母亲节,她送给妈妈的礼物就是自己做的一顿午饭,四菜一汤,像模像样,给了妈妈一个惊喜。这个孩子也喜欢语文和外语,从初中起就在儿童刊物上发表、翻译小故事。
家林的三口之家,有着浓厚的学习气氛,美芳支持家林把有限的钱用于学习。一天,梁家林给怀孕的妻子买苹果,路上见到一本新版的辞典,他思来想去,最后还是买了书,苹果没有买回,美芳不但没有怪他,反而支持说:“你喜欢就买吧,让我看,我还看不懂呢!”家林的家中常年订有数种报刊,拥有丰富的藏书。全家人在一起纵论天下大事,一到晚上,三个房间紧闭,各忙各的学习和工作。
到了节假日,家林开着自己的三轮摩托车,带上家人,夏季送母女去游泳;秋天一块儿去郊游;大雪纷飞的冬季,他们会兴致勃勃地去拍雪景;春风吹来的时候,总要到广场去放一回风筝。到了年末,全家人在一起还要搞个一年一度的“家庭十大新闻”。在半开玩笑却又很认真的气氛中,总结全年的工作、生活、学习。
2002年9月19日,是家林和美芳结婚20周年。20年前,有人曾担心这桩婚姻能否长久,而现在全家在一起的恩爱和谐氛围,正回答了这些人的疑虑。想到这些,家林心潮难平。这天下班后,他去了花店,一向十分节俭的他,毫不犹豫地买了一大束红玫瑰,算账时才知道竟花去70元。美芳把这束玫瑰插在花瓶中,一大束红彤彤的玫瑰展开后,几乎铺满了一张桌子。鲜花有价情无价,20年甘苦两心知。
六
译书是艰难的,投稿是急切的,等待是焦心的,否定是失望的,再投是需要勇气的。终于有一天大门撞开,成了,天道酬勤!家林20余年来,在搞好工作之余,从事外国文学翻译,20年笔耕不辍,业绩显著,令人敬佩。他被破格晋升高级职称,成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担任了省翻译工作协会理事,多次被评为学院优秀教育工作者。
他成功了,成功的背后,家林忘不了马秉恭教授对他慈父般的谆谆教诲和平日里的答疑释惑,忘不了学院领导和同事们对他处处事事的关心,更忘不了美芳对他工作和生活付出的柔情真意和心血代价。他衷心地祝愿“好人一生平安!”
(常新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