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周易》
张立民:毕生拄着拐杖的残疾人?西北大学教授?陕西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理事、副秘书长?西安市残联第二届主席团委员兼肢残人协会副主席?71岁的合唱团团员?
面对着他的种种身份,我不禁一阵疑惑。他,张立民,这位71岁的老人,到底是怎样一个人?
是怎样一个人,可以战胜身体的残疾,乐观地面对人生?
是怎样一个人,可以在经历了生命的严冬后,安然地步入人生的盛夏?
是怎样一个人,可以蔑视生命中的不幸,笑对人生的坎坷……也许所有的疑惑都可以在见到他之后,找到答案。
初次见面是在张老的家里。几平方米的客厅拥挤而不显杂乱,一张年岁已久的书桌,案头放着正在撰写的《秦汉科技史》。两面墙上挂满了照片。一张张照片积淀着岁月的记忆。就在随意的指点间,张老跟我聊起了他漫长的一生,充满忧虑、不幸而不平凡的一生。
1936年4月,张立民出生在陕西榆林。战争几乎是他童年的全部记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华大地留下了永远抹不去的痛,榆林这座塞外名城在残酷的战争中历经着炮火的侵袭。战争是残酷的。还没来得及“享受”正常的童年乐趣,不幸便降临在张立民的身上。1943年,7岁的他在纷乱的人群中奔跑着躲避炸弹,不幸摔坏了右腿膝关节。当时的医疗条件差,日本帝国主义又实行封锁,简单包扎后,他只能跛着脚走路。1948年,他感觉右腿疼痛难忍。父亲带着他去北平治病。但医生的诊断如晴天霹雳——“舍腿保命!”12岁!正处于懵懂时期的张立民没有去想截去右腿对他的将来意味着什么。然而,他生命的轨迹从这一刻起发生了彻底的转变。
“身体的残疾是可以战胜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张立民逐渐意识到残疾带来的种种不便。因为残疾,他无法与同龄的孩子一起上学、玩耍;因为残疾,他常常受到莫名的歧视;更重要的是,为了给他治病,家里几乎花光了所有的积蓄。看着这个因他而改变的家,看着母亲在他身后偷偷地流泪,张立民在心中无数次地责备自己。不能再成为家里的负担了!不能再成为被呵护的“累赘”了!在他的心底总有一个声音在不断呐喊:“我要像一个正常人那样站起来!身体的残疾是可以战胜的!”
在坚强意志的支撑下,年幼的张立民开始了人生的第一段路程。
那条每天上学必经的小路就成了他第一个要征服的对象。他坚持自己去上学。开始时,很不适应,下半身总是往下沉。瘦小的他吃力地撑着拐,腋下时常被拐磨出淤痕,每挪动一步,都伴随着一阵阵刺痛。顽皮的小孩子总是跟在他的后面嘲弄他,学他走路,大声叫着“瘸拐子”,张立民强忍着内心的悲伤,垂着头继续走自己的路。放学的路上,当小伙伴们成群结队地向家狂奔时,只有他一人在夕阳的陪伴下走着。往往到家时,太阳已经躲进了西山,只有天空中的几点星星还在放着微弱的光。每当他大汗淋漓的走进家门时,父亲总会默默地从他的手里接过书包,擦干他脸上的汗水,而他也同样地沉默不语。似乎,所有的屈辱、辛酸都在这沉默中渐渐融化了。
就这样一路坎坷,张立民读完了小学、初中。1950年,他随家搬到了兰州。然而环境的改变并未能改变张立民的困境。
兰州一中教导处的老师以他身体残疾为由拒绝让他入学。这一消息对毫无心理准备的张立民而言犹如当头棒喝。如果说,当年那颗炸弹仅仅使他失去一条右腿,他还可以依靠一支拐杖和坚强的意志支撑起身体,但如果失去读书的机会,将意味着……张立民不敢想,也无法往下想,一种从未有过的孤独感、无助感笼罩着他的全身。然而人生就是这样奇妙,总是被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所左右,正像当年那一颗偶然的炸弹。这一次,就是因为当时的校长——李成斌先生的几句话而改变了他的一生。李校长得知这一情况后,语重心长地对教导处的几位老师说:“这孩子小小年纪就残疾了,让他在学校念念书,学点文化,将来还可以抄抄写写,有个生活出路。如果不给他上学的机会,他又不能劳动,这辈子怎么过啊?”李校长的这番话不仅点醒了那几位老师,也刺激了张立民绷紧的神经。
顺利入学后,张立民开始思考,要战胜身体的残疾仅仅凭借坚强的意志是不够的,要想顺利走过漫长的人生,他或许应该做好更充分的准备。
此后的日子里,他以一种更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一方面坚持体育锻炼,因为只有强健的体魄才能保证生命之花的盛开。于是,操场上多了一个特殊的身影:双杠上、吊环上,篮球场、排球场、足球场、跳高场地、跳远场等场地,只要是可以锻炼的地方,都不会缺少他的身影。在此后的人生里,体育锻炼一直伴随着他,春夏秋冬,严寒酷暑,他几十年如一日,从未间断。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一面,在强身健体的同时,他也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知识的养分。因为他知道,只有掌握了知识,他这个“无用”之人、“残疾”之人,才能真正摆脱拐杖,摆脱人生的阴影。可以说,张立民赶上了好时候,应该读书的时候有了一个好的读书环境。这对于天资聪颖的他来说,的确如鱼得水。每天早晨,别的同学还在睡梦中,他就在晨曦中早读了。白天,他更是抓紧点滴的时间。下课了,同学们都在玩耍,他却在吵闹中看书看得津津有味。那时,他的目标是:好好学习,争取考上大学。几年如一日,他就这样为自己的目标而努力奋斗着。
功夫不负苦心人。1956年,张立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西北大学物理系。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张立民沉静的心也不由得雀跃不已。即使现在回想起来,张老的喜悦之情也溢于言表。是啊,大学之梦,在当时就是普通人也很难有机会实现,何况张立民这样一个“残疾人”!在那一刻,张立民仿佛看见命运女神在向他招手,人生的康庄大道就此展开。在那一刻,张立民想到自己终于可以真正抛开“拐杖”,自由地飞翔!于是,怀着“向科学进军”的宏愿,青春激昂的张立民开始了又一段新的人生之旅。
大学校园为他提供了更好的外部环境。在这里,没有人能够打扰他,他尽情地享受着知识带来的乐趣与宁静。勤奋苦读的他希望自己可以越来越充实,越来越强大。他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开始在人生的旅途中自由地飞翔。很快,他有了新的定位,那就是“在毕业分配时不给组织带来麻烦”,努力使自己在大学毕业后能够同健康人一样为社会作贡献,成为对党和人民有用的人。
三年的艰苦学习,他赢得了老师与同学们的一致好评。优异的学习成绩,加之组织的需要,张立民于1959年提前毕业留校。
“我要坚守这块阵地!”
从留校那天起,为了组织的需要,张立民舍弃了他挚爱的物理专业,开始了一生的“政教”生涯。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的转变,意味着思维方式的巨大转变。理工科出身的张立民对思想政治教育这个领域知之甚少。一切必须从零开始。
然而早已习惯与人生中的苦难作斗争的张立民没有退缩。他全身心投入到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和钻研之中。日日攻读,夜夜拼搏。星期天到经验丰富的同事家中请教。图书馆里也留下了他博览群书的身影。夜已经很深了,万籁俱寂,而他的办公室里却彻夜亮着灯光,他一坐就是几个小时。这个时候,张立民全然忘却了因自己身体的缺憾而带来的种种不便,全身心地投入到这场新的战斗中,并为自己正在开拓的新事业而兴奋不已。
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收益,在教学过程中,张立民不断总结并不断充电,以充实和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他先后到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经典著作研究班、陕西省党校理训班、华南师范大学自然辩证法研究班攻读哲学,为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而努力。他就是在这无止境的追求中一次次地学习、一次又一次地提高。
但他的努力并不能为所有人理解。即使他获得了许多的荣誉,依然时常有人问他不觉得教思想政治课是在浪费时间吗?也有好多朋友劝他离开这个“清水衙门”。还有的要帮助他调动工作。对于种种好意,他都婉言谢绝了。遇到态度激烈的,他总会淡然一笑,“不行啊,我要坚守这块阵地!”
在多年的教学研究中张立民发现,在校大学生普遍对学校开设的思想品德课缺乏正确认识,重视程度不够,认为这门课不重要。对于学生们来说,上大学学好自己的专业课程才是最重要的。对于种种认识上的误区,张立民深感忧虑。他认为:“做人与做学问是密切相关的,学习思想政治课绝对不应该被视为额外的负担,相反它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养分,缺少这种养分在什么地方都是会栽跟头、吃亏的!”为了让学生们明白并理解其中的道理及重要性,张立民在上课时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人生体验,讲述自己战胜残疾的过程,以及树立远大理想目标对自己的激励,从而给学生以引导和启发。此外,他还把歌声带到了课堂,寓教于歌。当讲到毛主席关心人民疾苦,为消灭了血吸虫病而彻夜不眠时,就唱一首《送瘟神》;当讲到毛主席为革命牺牲了六位亲人,就唱一首《蝶恋花》;当讲到人生观,就以一曲《杨白劳》来教育学生认清错误的人生观。他用歌声鼓励他的学生奋进,引起了学生的共鸣。
走下讲台,他创办了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在学校出专栏、设信箱,以期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令张立民难忘的事发生在一个五一节前夕——
那天他和往常一样到信箱去取学生们写的咨询信件。一封厚厚的信件引起他的注意,他立刻感到这封信很不寻常。细细读来,写信的这名学生署名“月月”。她在信中说:“我现在处于极度的痛苦之中,不想再活下去,我失去了生存的勇气,真想跑到护城河边与坏人搏斗而了却此生……”
在信中她说,自己的感情受挫,忍受不了别人对自己的不尊重,不知如何是好,有八个问题困扰着她,希望能够得到及时答复。
看完这封信,张立民心急如焚。考虑到马上就是五一节假期,如果不能及时地作出答复,可能会有令人难以想象的事情发生。为了最大限度地避免种种“可能”,张立民马上召集了八位同样关心学生心理问题的积极分子,一起讨论如何做才能帮助这名学生走出困境。大家连夜更新学校心理咨询专栏,把对这八个问题的答复写在里面,让全校的学生都可以看到,以缓解“月月”的焦虑情绪。
从这个专栏张贴出去的第一天起,张老师每天都到信箱去取信,希望能看到“月月”的回信。可是每次打开信箱,收到的都是失望。难道这名学生没看到?他万分担心,猜想着种种可能性,并开始寻找着其他的解决方法。
终于,在专栏贴出的第十一天,“月月”的回信来了。张老师紧张地打开了这封回信:
noindent张老师:
谢谢您!看了您的答复,我感觉到自己的心情一下舒畅了,以前想不开的问题现在也明白了许多,……我现在尝到了饭菜的香甜,还可以睡着觉了。以前的那些胡思乱想也不会再有了,真的谢谢您!
月月
一场风波终于平静下来,这件事向所有人证明思想品德课对在校大学生甚至是教师们来说实在太重要了。张立民在心中树立起了坚定的信念,他要努力坚守这块阵地。
不同于授课、心理辅导,作报告是张立民另一种坚守阵地的形式。在“法轮功”被取缔之前的那一年,他到省人才交流中心作报告。报告讲完后,一个听了他报告的大专生走向他:
“张老师,听您作的报告很受鼓舞。您的境界很高,不知您看过这本书没有?”学生随即从包里掏出书来,是李宏志的《转法轮》和一本关于“法轮功”的宣传小册子。
“没有。”张立民接过书看了一下封皮说。
“那把这两本书借给您看看,相信您会更上一个层次。”
看着这个学生如此的热情,他不好推托,便接受了。
回到家,他打开这两本书。仔细阅读后,多年的从教经验和理论素养很快使他得出了结论:“李宏志的理论是伪科学!他拿一些自然科学里的东西拼凑起来,骗那些不懂得自然科学的人;他拿一些社会科学的东西骗那些不懂得社会科学的人。”张立民结合着自己的学科背景,一语道出“法轮功”的实质。
几天后的一个清晨,张立民出来锻炼身体。大街上的人很少,只有一些早起锻炼的老年人。就在这时,一个学生向他走过来,说有些“想法”要跟他交流。张立民随即认出了他。在谈话的过程中,这名学生再次提到了《转法轮》这本书,并说自己已经看过一百多遍,受“益”匪浅。张立民突然间意识到了这本书所带来的可怕后果。
“这怎么行,法轮功是在毁大学生啊!我不能不管。”张立民来不及再想什么,即刻在大街上给这个学生做起了思想工作。时间一分一分地过去,此时晨练的人们已经散去,他全然不觉,一直耐心地劝导着这个学生,举例子,摆事实,声情并茂。直到这名学生答应不再沉迷于“法轮功”。但这并不能使他完全安心。他留下了这名学生的联系方式,此后多次与这名学生交流,直到确信他已经幡然醒悟、迷途知返为止。
辛勤的努力换来了大家的认可。在校执教期间,他多次获得各种荣誉称号:1987年获西北大学优秀思想政治工作干部称号;1988年获西北大学教学质量优秀奖;1991年获陕西省高校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称号;1994年获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奉献奖;1995年被评为西北大学优秀教师,获“505”二等奖;1997年他被评为全国“两课”优秀教师。
张立民在自己的岗位上不仅仅是坚守,更有令人瞩目的累累硕果。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张岂之校长的指导下,他组织并主持了《伟大祖国》系列讲座。在大学生中率先开展丰富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在西北大学及全省大学生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多家媒体作过专题报道。随后,由张岂之校长任主编,张立民任副主编,编辑出版了《中国的魅力》一书,成为闻名全国的思想品德教育教材。
也许,没有能够继续他所挚爱的物理研究是张立民心中最大的遗憾,但能在他原本一无所知的领域取得骄人的成绩,却也是他最大的骄傲。张立民对自己的选择有情无悔,因为他深深地爱着三尺讲台,他做到了坚守。
“让更多的残疾人站起来!”
在讲课、做研究的同时,张立民还担任过西安市残联主席团委员兼肢残人协会副主席之职,他经常出席残联的工作会议,对生活中千千万万身体有缺陷的人们都非常关心。在日常生活中,他还结识了一批残疾人朋友。每当听说有人因自己身体残疾而自暴自弃、痛不欲生时,他便撑着拐杖出现在那个人的身边。
那是1992年4月的一天,天阴沉沉的。张立民外出办事,在路上碰见一个残疾人朋友,从他那儿听说有一个女孩儿因车祸致残而失去了生存的勇气,几次自杀未遂。听后他十分着急,放下手中的事情,多方联系打听到了那个女孩儿的家,准备去她家。
就在这时,天空下起了小雨。他不顾自己的身体,冒雨骑着自行车向她家赶去。雨越下越大,他越骑越慢。在风雨中飘摇的他就这样坚持着。黄豆大的雨点打在他身上,发出了“啪啪”的声响。路上的行人不时投来诧异的目光——一个残疾人竟然在这样的雨天骑着单车。20分钟过去了,他来到了那个女孩儿的家。就在门打开的一刹那,女孩儿全家惊呆了。眼前这位年近花甲的撑拐老人全身湿透了,稀少的发丝不断地往下滴着水,仿佛每一滴落在地上的雨水都在敲打着他们的心。看着他那只被雨水浸泡而发白的脚,孩子的父母眼前模糊一片,在这样一个大雨滂沱的日子,他——此时的张立民,无异于光明使者的化身,照亮了女孩全家,温暖着她的心。
经询问才知道这个女孩儿正在上初中,她的父母是西安市第十中学的教师。一次意外的车祸,撞断了女孩儿的右腿,正值豆蔻年华的她无法承受这个沉痛的事实。张立民结合着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自己如何战胜残疾的过程。他说自己也曾经绝望,也曾经心灰意冷,对前途失去信心。但是,“一个人身体的残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心灵的残疾。残疾了并不是什么都不能做了,我们仍然能发挥我们自己的所长,做对祖国对社会有用的人。我们要勇敢地面对人生的挑战,更加坚强地走出一条与众不同的生活道路!”老人温和亲切的劝说,让这个幼小的心灵开始苏醒,明白了生活中是有着许多坎坷和不公平,但生活又是那样的多彩。看到女孩儿渐渐平静的脸,在旁的父母再次热泪盈眶。他们在心里默默地感谢这位身残志坚的老人。慢慢的,女孩儿脸上露出了浅浅的一笑,这让所有人紧绷的神经都松弛了下来。
接下来的日子里,只要有时间,张老就会去女孩儿家看望她,和她聊天。一直到女孩儿的情绪完全稳定下来,开始积极面对新生活。
多年后的一天,张立民遇到了女孩儿的父亲,那位父亲激动地握着张立民的手,说一家人都很感激他,是张老的开导让他女儿重新振作起来。现在女孩儿在丰庆路一个市场开了个摊位搞批发,日子过得很开心。而这,正是张立民最希望听到的消息。
对别人的关心以及由此获得的回报、人与人之间真挚的爱与情感,使张立民原本“残缺”的生活变得更加完整、温暖,充满乐趣。
用歌声唤醒生命的春天
也许上天真的很公平。在剥夺了他赖以支撑身体的右腿之后,却给了他更多的支撑生命的东西。音乐就是其中之一。
张立民从小就喜欢唱歌。上中学时,他经常去看露天电影。和那个年代的所有年轻人一样,电影中英雄们的坚毅与不屈、弥漫在战火中的浪漫与激情总会让他兴奋不已、心驰神往。而旋律动人的电影插曲也往往激励他更执著地去追求心中的理想。
直到现在张立民依然清楚地记得,他第一次去看歌剧《刘胡兰》时,那优美而流畅的旋律是怎样激动着他的心灵,“一道道山来一道道水……放心吧,莫挂牵,句句话儿我记在心间,不怕风来不怕浪,不怕难来不避险……”回家的路上,他把这首曲子唱了一遍又一遍,就像是着了魔一样,生怕自己会忘记那些歌词。在那样一个精神贫乏的年代,只有音乐的浸润才使得有梦想的年轻人奋发向上。“学英雄、唱英雄,对我的人生有很大的帮助。”也就是从那时起,他爱上了唱歌。
最令人称奇的是,张立民夫妇那传奇式的爱情也由唱歌而起,歌声见证了张老夫妇美满的一生。在1960的元旦晚会上,舞台上又传来了张立民激昂的歌声:“一道道山来一道道水……”,那歌声饱含着热情,在场的人都为之动容。人群中一位女生的心也随着张立民的歌声不断地起伏,他的形象更是深深地印在了她的心里。这位女生名叫窦育男,后来成为张立民的妻子。在那次晚会之后的多次接触中,她更为张立民顽强拼搏的精神和人格魅力所打动,她不顾家人和朋友的百般劝阻,毅然地嫁给了这个残疾人。
1964年国庆,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他们买了5块钱的水果糖,在西北大学的一间会议室举行了热闹而简朴的婚礼。他们有个愿望,那就是在婚礼上开一场个人演唱会,婚礼那天他们如愿以偿。整个婚礼他们从头唱到尾,歌唱爱情,歌唱新生活,唱出了他们心中深深的情。
夫妻二人有着许多共同的爱好,在婚后的日子里,他们常常一起看电影、听歌剧。每当有好的剧本,他们就买回来,关上门窗在家里练习着唱。虽然日子清贫,但他们的精神生活却是富有的。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真正的爱情使人升华,使人高尚,使人彻底改变。”婚姻如一道清新的阳光照进他的生命,这是光明,这更是力量。
如今,几十年过去了,张老夫妇的这一爱好依旧没有改变。尤其是退休以后,空闲的时间多了,他们可以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注在自己的爱好上。他们参加了陕西高校老年合唱团。每到周末,两个人总会相依相伴地出现在舞台上。
2006年11月,我国著名词曲家党音之在西京医院接受化疗。为了纪念他为我国艺术事业所作的贡献,张立民所在的合唱团决定为他筹办一场音乐会。一场别开生面的演唱会就这样在第四军医大学的礼堂里上演了。上千平米的演出剧场,张立民撑着拐,站在合唱团的前面,声情并茂地对着敬爱的党音之老师致词,他朗诵了自己写的一篇激情四溢的诗来表达对党音之的敬爱之情:
你是一颗青草,吮吸着黄土高原的养分;历经四十五载风霜,营造出一片郁郁葱葱。
你是一股山泉,流淌着淳朴的原声;一曲兰花花的咏叹,谱写出沁人肺腑的乡情。
你是一弯明月,把闪亮的音符洒满人间;为民族声乐增添异彩,讴歌人民大众的喜悦。
你是一只雄鹰,翱翔在理想的苍穹;用那穿越时空的双翼,搏击新世纪的强音。
你是一柱圣火,燃烧在红色土地上;优美豪放音之旋律,永远永远在我们心中回荡。
张立民动情地说:“党老师,这首歌我们只唱给您一人听。”演唱会正式开始……台下的党音之老师注视着,听着,泪流满面。
2007年1月7日,党音之老师在西京医院辞世。带着他们深情的歌声,党老师走得更加安详。
音乐浸润了张立民的一生。在他青年时,激励他追逐梦想;在他渴望爱情时,为他牵线搭桥;在他的晚年,又是音乐丰富了他的生活。其实,音乐也是他生命的象征。在音乐里,有黯然低沉的旋律,就像他的人生有坎坷不如意的时候;在音乐里,同样有激扬高昂的旋律,就像他的人生最终驶向了平静安详的港湾一样。
时光荏苒,已步入古稀之年的张立民回顾这一生,他讲的最多的是:社会主义为我们实现人生的真正价值创造了优越的条件和广阔的前景。在我们这样的社会里,最可怕的不是身体的残疾,而是心志的残缺!身体的缺陷对残疾人来说是不幸的,但任何一个残疾人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都能达到成功的彼岸。
这也正是张立民用自己的一生向所有的人证明了的。
(王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