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则成语出自北宋释道原的《景德传灯录》。
唐代高僧从谂禅师曾主持赵郡观音院多年。据说,他对徒弟们非常严格,要求徒弟们在打坐参禅的时候必须心无旁骛,集中心神,以此来杜绝外界的干扰,达到入定的境界。有一次,他的徒弟们都在晚参,从谂禅师说:“今夜答话,有闻法解悟者出来。”他说这句话本来是想试探一下徒弟们的定力。大多数徒弟都知道他的意图,仍在聚精会神地打坐,丝毫不为所动,但一个小僧却走了出来回应禅师。禅师见此,便说:“本来想抛砖引玉,却引来了一块连砖都比不上的土坯。”
另外,还有一个故事是这样说的:吴地一个叫常建的诗人,非常崇拜同为诗人的赵嘏。有一次,他得知赵嘏要到吴地游览,便猜想赵嘏肯定会到灵岩寺。于是,他先到了那里,在墙上写了两句诗,希望赵嘏看到之后将其补全。果然,赵嘏看到这两句诗后,诗兴勃发,提笔就在后面补上了两句。经过赵嘏补全的诗非常完美,但前面两句的水准明显比不上后面的两句。于是后人便用“抛砖引玉”来形容这种用差的诗句引出好的诗句的做法。
常建 “抛砖引玉”的中心思想是引导,即启发别人,使其从中受益。比如孔子在教学时,不局限于讲授,时常采用探讨的方式,如“农山言志”、“四子侍坐”,都通过自己对于某一个问题的见解引发弟子的思考,使弟子从中增长学识,锻炼思维和口才。在日常生活中,如果能启发别人,引导别人,我们何不也“抛砖引玉”一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