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则成语出自《韩非子内储说上》。
战国时期,齐国的国君齐宣王喜欢听吹竽合奏,就组成了一支三百人的吹竽乐队。乐师们的待遇相当优厚。
当时,有一个人名叫南郭,听说给齐宣王当乐师待遇好,就动心了,想方设法见到了宣王,并自我吹嘘说:“我非常善于吹竽,希望能为大王效力。”宣王信以为真,就把他编入乐师班。可是这位南郭先生根本不会吹竽,但他“演技”高超。每当合奏时,他就学着别的乐工的样子,摇头晃脑、装模作样地在那儿“吹成奏”。就这样,南郭先生一混就是好几年,由于他吹竽十分卖力,又常向宣王吹嘘自己的技艺,博得了宣王的宠爱,享受了优厚的待遇。
可惜好景不长,又过了几年,齐宣王去世了,他的儿子齐王即位。虽然王也像他父亲一样爱听人吹竽,但却不喜欢听合奏,而喜欢让乐工一个一个地吹给他听。
听到这个消息后,南郭先生吓得心惊胆战,他越想越害怕,于是,当天晚上,趁着夜黑人静的时候,他悄悄地溜出了皇宫,再也不敢回来了。
当今社会有许多像南郭先生这样的蛀虫。他们不学无术,毫无能力,却很善于钻法律和制度的空子,善于揣摩领导和上司的心思,溜须拍马,因而能够“滥竽充数”。因此我们应当努力加强和完善监督机制,让“蛀虫”无空可钻,无机可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