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 年)正月,当了半年宰相的胡惟庸被杀。
野史里有一个“云奇告变”的故事,讲述了胡惟庸的死因。然而,这是事实还是杜撰呢?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不是公元1380 年正月,而是公元1380 年的夏季。这一天,位居中书左丞相的胡惟庸请朱元璋驾临到他府上观赏“醴泉”。“醴泉”是什么景观呢?就是一口井,据说这井里的泉水像美酒一般香醇清新。真有这样奇特的“醴泉”吗?胡惟庸说有,他告诉朱元璋,这是祥瑞之兆,陛下您来看看。
朱元璋很好奇,决定去看看。这一天是五月初二日。朱元璋从西华门出宫,往胡惟庸府上去。护卫他的车队走了没多远,有人从道路旁边冲出来拦驾。卫士以为是刺客,冲上去对拦驾的人拳打脚踢。事实上,这人根本不是刺客,他是个宦官,西华门的内史云奇。挨了一通乱打,云奇奄奄一息地手指胡惟庸府的方向,说不出一句话。朱元璋多精明的人,心想这里面有事儿,旋即转身返回西华门登楼远望。
这一望可把朱元璋望出了一身冷汗!怎么呢?他瞅见不远的胡府亭台上站着很多披甲执剑的武士,埋伏在走廊和墙后。
明摆着,这胡惟庸要谋反!要暗杀自己!朱元璋急忙派兵前去围剿,三下五除二,就逮捕了胡惟庸,将其赴市正法。
而那位大忠臣云奇被打后,伤势过重,很快也死了。
事情真的就是如此简单吗?胡惟庸真有谋反之心吗?
朱元璋当皇帝以前,胡惟庸的官职一直不高,最高才做到正三品太常卿。这个官也没什么大权,就是负责祭祀啊、礼仪啊等等事情。
先前他还担任过县令、通判等职务。
到了明军夺取了大都城,胡惟庸才做了中书省参知政事。大家知道,明朝是延续元朝的旧制,这中书省就是国家的最高部门,下管六部和各地行政机构,参知政事是从二品的官儿。
这时候,大明朝的宰相是跟着朱元璋起家打天下的韩国公李善长。
可他年老多病,常常不能料理政务,一切事务实际上都是由右丞杨宪说了算。在这种情势下,朱元璋打算换个年轻点的代替李善长,他想到了刘伯温。可好说歹说,刘伯温就不答应,一次又一次推辞。朱元璋没办法,就问刘伯温,你看杨宪这个人怎么样?
刘伯温对杨宪的评价褒贬参半,说此人能力是有,可气量狭窄,如果当了宰相,恐怕不能做到公正。
得,就这个评价,把杨宪从候选名单中划去。
接着,朱元璋又说了一个人——中书省左丞汪广洋。
刘伯温的回答更糟糕,说此人的气量还不如杨宪。
左也否决,右也否决,朱元璋想了又想,想到了胡惟庸。刘伯温说,胡惟庸是一匹劣马,哪能驾车?
这么一来,朱元璋所提的人选一个都不合适。然而,朱元璋只是咨询,并没有听取刘伯温的意见。他坚持己见,发布了两道任命。一道是任命汪广洋为右丞相,另一道是将胡惟庸从参知政事擢升为左丞。
这刘伯温既是个乌鸦嘴,又是个预言家。他说汪广洋不能担任丞相一职,果然说准了。这汪广洋喜欢喝酒,喝起来没够,不仅不管事儿,还误事儿。朱元璋一气之下,把他贬为广东行省参政。
右丞相的位置又悬空了。谁来接替呢?这个时候,李善长挂个太师的虚名隐居了,汪广洋也给贬了,就剩下个胡惟庸。这么着,胡惟庸当上宰相,独揽朝政大权。
这胡惟庸和汪广洋不同。汪广洋是个玩家,胡惟庸是个干实事的主,办事能力很强,因此得到朱元璋的宠信。本来就是一步登天,再被圣上一宠信,胡惟庸有点儿忘乎所以,渐渐变得骄横而狂妄。
根据《明史》中的记载,胡惟庸的越轨行为可归结为三方面。
办事不汇报朱元璋,自个儿独断专行。
私拆朝廷各部上奏朱元璋的上书,有对自己不利的就私藏。
收受贿赂,要升官的,犯错了想逃避处罚的,都给胡宰相送礼。
礼物五花八门,有珠宝有名马有古玩。胡惟庸从来就不拒绝,你要舍得死,我就舍得埋。
那么,权力欲高速膨胀的胡惟庸,这时候还不满足吗?他一定要谋反,除掉朱元璋自己登上帝位吗?
看一看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 年正月,朱元璋给胡惟庸最初定的罪名,并不是谋反,而是“擅权植党”。这一罪名要从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 年)九月说起,当时占城国来进贡,可是接待人员没上报给朱元璋。这事让一个宦官知道了,就私下通报给朱元璋。朱元璋龙颜大怒,立即责问胡惟庸和汪广洋。这俩人磕头请罪,申明说这个事情应当礼部负责,所以过错在于礼部。
朱元璋质询礼部,礼部又推向中书省,说这事儿应该中书省负责。
这可把朱元璋给气坏了,你推我,我推你,踢球呢?于是,朱元璋下令,把所有相关人员全部关进牢狱。说来这只不过是一次办事人员的疏忽大意,可朱元璋不这么想,他感觉受了一伙大臣的蒙骗,自个儿被架空了。这朝廷上还有谁可以信任呢?必须查,查清楚。可查来查去,没个结果。没办法,只得找一个替罪羊,谁呢?倒霉蛋汪广洋,朱元璋将他赐死。
这事儿到这里也就算过去了,哪知道节外生枝——这汪广洋有个叫陈氏的侍妾,汪广洋死后,她自杀殉夫。
朱元璋认为这个女人品德很高尚,要给予表彰。可一查这陈氏的出身状况,才知道她是犯官之女,被卖为官奴的。按照规定,官奴只能赐给功臣,不能纳为妻妾。朱元璋再度愤怒,再一次审查相关人员。
这次审查六部官员,包括胡惟庸都受到了牵连。这么一搞,朝中人心惶惶,相互弹劾。想的都是把对方整倒,把自己从是非堆里摘出去。
公元 1380 年正月,大臣们纷纷上书弹劾胡惟庸。
御史中丞涂节诬告胡惟庸有谋权篡位之心。前御史中丞商嵩也弹劾胡惟庸,说他擅权。朱元璋派人彻查胡惟庸,并未查出谋反迹象,所以,先定了个“擅权植党”的罪名。不久后,又查出胡惟庸的其他罪名——勾结北元、勾结倭寇等等。案子审理整整十年,不仅查出胡惟庸的诸多罪恶,而且他的同党也暴露出来,这其中有太师李善长、大将陆仲亨、名臣宋濂等等。朱元璋是大开杀戒,受到株连而丧命的人多达三万余人。
由此可见,所谓“云奇告变”一事,是野史学家的段子,并非历史真相。这是其一。其二,胡惟庸真的有那么多罪恶吗?
我们知道胡惟庸担任宰相的时间,他从洪武六年开始当右丞相,到洪武十三年正月被处死,算起来总共的执政时间才六年半。如果他要谋反,势必需要一系列的安排和筹划。因为胡惟庸虽然当了宰相,可终究是一个文官,手里也没掌握兵权。如果他要造反,只有拉拢有兵权的人。他拉拢了吗?准确地说,是乘虚而入。
朱元璋手下的武将大多是开国功臣,所以居功自傲,骄纵枉法。
遭到朱元璋训斥、贬官后,怀恨在心。这就给胡惟庸提供了一个空间。
他将这些人拉拢,作为自己的党羽。
这里头有两个关键的人物,一个是吉安侯陆仲亨,一个是平凉侯费聚。他们很快和胡惟庸结成死党,胡惟庸利用他们招兵买马。这时候,胡惟庸并不是要造反,而是为应付变局所做的准备。这之后,胡惟庸还把老上司李善长拉下水,他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李善长的侄子李佑为妻,然后利用李佑去游说李善长。年事已高的李善长已经没办法制约胡惟庸等人,只得说,我年纪老了,你们等我死了再胡作非为吧。
这一切说明胡惟庸具有谋反之心,但没有下定决心谋反。他的谋反之心多半在于自保,因为朱元璋对王朝内部权势显赫的王侯将相越来越猜疑,加上那些开国功臣的骄纵违法,官僚中形成各派集团,有文武大臣之间的矛盾,有淮西集团和浙东集团之间的矛盾,他们互相倾轧排挤,在朱元璋面前攻击对方。面对这份乱劲儿,朱元璋必须向曾经与他并肩作战和同甘共苦的兄弟们开刀。而官僚集团之间的相互攻击,恰恰可以为朱元璋所利用,他可以一个个地来收拾他们。
胡惟庸当然撞在了刀口上,朱元璋以“擅权植党”的罪名杀了他。
同时被杀的还有陈宁、涂节等数人。可是,单以这一条罪名,就把宰相给处死了,实在有些说不通,于是,在胡惟庸死后,案子又接着调查,又给胡惟庸加上“通倭”、“通寇”和“谋反”的罪名,并且案子不断牵连扩大。
到了八年后,案子又有了新的突破。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明军与北元军交战。所谓北元,就是元顺帝被赶出大都后,逃回北部草原,史称“北元”。这北元军中有一名将领叫封继,他在明军大将蓝玉北伐时被俘。据他供认,宰相胡惟庸曾经通过他与北元太子爱猷识理达腊联络,打算向北元借兵,推翻朱元璋的大明王朝。朱元璋一直不知道这件事,因为封继被押回南京后,居然被李善长给藏匿了起来。
同年五月,封继再度被捕,招出这件事。太师李善长自然就给牵扯进去,与此同时,他的家奴卢仲谦,以及陆仲亨的家奴封帖木等人,纷纷向朱元璋告密,说李善长、陆仲享等人曾参与胡惟庸的“谋反”,是“胡党”中人。
于是,洪武二十三年,朱元璋以“与胡惟庸交通谋反”的罪名,将李善长、陆仲亨、毛麒、赵庸、郑遇春、黄彬、费聚、金朝兴、叶昇、李伯昇、丁玉等人全部诛杀,受到株连的有三万余人,并以《昭示奸党录》布告天下。这时候的李善长已经七十七岁,朱元璋念他年纪已老,赐他自缢,而他的家属七十多口全部被诛杀。
第二年,虞部郎中王国用上书朱元璋,为李善长辩冤。由此可见,当时人们认为李善长等人是被冤屈的。
从根本上说,胡惟庸案的发生,来自朱元璋的猜疑和不信任。而朱元璋这种猜忌心理很早就形成了,早在农民战争期间,他就严密防范部下将领,为防止他们叛变,凡是将领出征,就把他们的妻子留在京城做人质。就这样仍不放心,还派心腹去监军。即便如此,也是防不胜防,在严酷的战争中朱元璋也确实没少经历部将谋叛的事件。咱们就说其中的两个事件,第一个——绍荣谋叛事件。
绍荣是和朱元璋一同起事的战友,骁勇善战。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 年,绍荣和徐达一起攻克宜兴,至正十九年败张士诚军于余杭。
《明通鉴》记载:“太祖自起兵,所任将帅最著者,徐达、常遇春与荣为三,而荣尤宿将善战。”因为屡立战功,绍荣被擢升为中书平章政事,地位在常遇春之上。
可是,至正二十二年的时候,绍荣自处州平定苗军叛乱回应天,与参政赵继祖密谋击杀朱元璋,被宋国兴告发。朱元璋立即派兵搜捕了绍、赵二人,用铁链锁着,备下酒食,然后和二人一起喝酒。朱元璋问:“我与尔等同期濠梁,望事业成,共享富贵,为一代之君臣,尔如何要谋害我?”
绍荣回答说:“我等连年出外,取讨城池,多受劳苦,不能在家与妻子相守同乐,所以举此谋。”
赵继祖接着说:“若早为之,不见今日,猎狗在床下死,事已如此,泣何益,惟痛饮。”
朱元璋听了以后,就把他们两人缢杀了。
再说第二个——谢再兴谋叛事件。
谢再兴也是朱元璋的旧将。而且,他还是朱元璋侄儿朱文正的岳父,朱元璋称他为“亲家”。
至正二十二年,谢再兴守卫诸暨。当时,金华、处州的苗军反叛朱元璋,张士诚乘机派张士信率军进攻诸暨。谢再兴苦战二十多天,打败张士信军。这次战斗后,谢再兴派自己的心腹左总管、糜万户两人私往张士诚的占领区杭州贩卖物品,结果被朱元璋查获。朱元璋怕泄露军机,就杀了这两个人。并且把俩人的头颅悬挂到谢再兴的办事厅里,这对谢再兴来说,是一种侮辱性的警告。
这之后,朱元璋又擅自做主把谢再兴的次女嫁给徐达。又派参军李梦庚去节制诸暨兵马,降谢再兴为副将。这让谢再兴愤怒之极,连续受辱,明摆着拿人不当人。得,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谢再兴捉了李梦庚,到绍兴去投降了张士诚的部将吕珍。
这两起谋叛事件,对朱元璋的影响是十分深刻的。他在当皇帝之前,就考虑到如何对待功臣宿将的问题。明王朝建立后,为了使王侯将相忠于他的朱明王朝,为了预防臣僚的反叛,朱元璋采取了种种手段和措施,可是他总是不放心。因此,胡惟庸一案的发生绝不是偶然,此案的发生,既是官僚各派集团的权力斗争所致,更是朱元璋对王侯将相、昔日部将始终的不信任所致。
朱元璋是一个只相信自己的帝王。这样的帝王,最终成为冤案的制造者,即便胡惟庸一案不是冤案,但牵连甚广,使太多无辜者都付冤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