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朝历代的皇室子弟中,太子一般都感觉非常危险。首先,言行要谨慎,稍一疏忽,不但储君之位不保,还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
宋孝宗赵昚一共有四个儿子,长子邓王赵愭、次子庆王赵恺、三子是赵惇,当时为恭王。恭王还有一个弟弟,早早地夭折了。
孝宗早先立赵愭为皇太子,可他当了皇太子没多久就病故了。他一死,当重立太子。庆王赵恺和恭王赵惇同为嫡出,按照礼法,当立年长的庆王为太子。可恭王赵惇没想到,父皇孝宗认为庆王赵恺的秉性过于宽厚仁慈,而恭王赵惇“英武类己”。于是,父皇决定舍长立幼,于乾道七年,也就是公元1171 年2 月,立恭王赵惇为太子。
可是,在十几年的东宫生活中,赵惇没有一天是快乐的,没有一天不感到压抑,他紧张局促,小心翼翼当了十几年的孝子,对父皇毕恭毕敬。可是,年过不惑,仍不见父皇有传位于他的意向。
终于,在淳熙十四年(公元1187 年)十月,恭王赵惇当上了皇帝,为宋光宗。可是没多久,这位宋光宗就疯了。他是怎么疯的?这对世人来说,是一个谜。
世人都认为,是宋光宗的皇后李氏把他逼疯的。但人们不知道,李氏只是加剧了宋光宗的病态心理。也就是说,在李氏当上皇后之前,宋光宗的心理就已经不正常了。
先说说宋光宗的这位李皇后。她出身武将之家,据说她出生的时候,她父亲李道的军营前有一只黑色凤凰栖息。宋光宗认为,这仅仅是一个传说。可就因为这个传说,李氏被她父亲取名叫“凤娘”。
凤娘十多岁的时候,府上来了一个自诩善于相面的术士皇甫坦。
李道命女儿凤娘拜见,皇甫坦故作惊诧地说:令爱将来必贵为天下之母,在下怎敢接受她的拜礼。
谁能想到呢,皇甫坦这一句莫名其妙的预言,后来成了李道的段子。绍兴末年的时候,他受到宋光宗祖父高宗的接见,便把女儿出生的奇闻和皇甫坦的预言,天花乱坠地吹嘘了一番,对高宗说,这就是我要为陛下推荐的孙媳妇。
宋光宗祖父高宗也很迷信,居然信了李道的话。就这样,李凤娘成了众人皆知的恭王妃。
说实话,宋光宗身为恭王的时候,李凤娘还是相当安分守己的。
可是,在宋光宗被立为太子后,作为太子妃的李凤娘,渐渐暴露出她野蛮骄横的本性,常常在宋光宗祖父高宗、父亲孝宗和宋光宗之间挑拨是非,到高宗那里说宋光宗父皇的坏话,说父皇为宋光宗选的左右侍臣不好,在父皇面前又嚼宋光宗的舌头。
宋光宗有苦难言,他的婚姻生活没有丁点儿幸福可言,宋光宗讨厌这个女人,他的祖父高宗也讨厌这个女人,他认为自己被李道和皇甫坦欺骗了,显然他后悔自己批准了这门亲事。宋孝宗则更加厌恶这个女人,他屡次警告凤娘,说你该学学太上皇后的后妃之德,若再插手太子事务,朕宁可废掉你!
那时候,宋光宗惶惶不安,他害怕父皇因为厌恶这个女人,从而迁怒于自己,那样的话,自己的太子地位将朝不保夕,要知道,东宫历来都是政治斗争旋涡的中心。
好在李凤娘知趣,在父皇的训斥和劝谏下,有所收敛。可是,宋光宗哪里能想到,这个女人阳奉阴违,她心里非但没有接受,反而从此对父皇埋下了深刻的怨恨。
她确实是一个坏女人。为什么这么说呢?
可以从三方面来说明她的坏。
傲慢无礼。
她一向对孝宗和皇后谢氏无礼。有一次,皇后谢氏规劝她要注意礼仪。谁知她不但不接受,反而勃然恼怒说,我是官家的结发妻子。
这句话太狠了,因为谢氏并不是宋光宗的生母,她是由嫔妃册为中宫的。李凤娘此等恶毒的讽刺让在场的孝宗气得七窍生烟。以前孝宗还指望规劝训斥能有效果,现在他彻底绝望了。
残忍毒辣。
有一次,宋光宗洗手时,李凤娘看到为宋光宗端盥盆的宫女一双手,这双手纤细柔嫩,精巧可人,引得宋光宗长久注视。不料,这情景被李凤娘看在眼里。几天后,她派人送来一个食盒。宋光宗打开盒子一看,吓得险些昏厥过去——盒子里装的竟是端盥盆宫女的一双手。
宋光宗的精神受到严重刺激,很多天,一闭眼,那双血淋淋的纤细小手就在宋光宗面前晃。
嫉妒怨恨。
李凤娘对待一个宫女尚且如此,可想而知,对于宋光宗宠爱的嫔妃,她会有多狠。
宋光宗感觉,她对自己身边的所有女人都充满了浓郁的嫉妒和怨恨。还在东宫的时候,父皇赐给宋光宗一名叫黄氏的侍妾。宋光宗很宠爱黄氏,即位以后,宋光宗晋升黄氏为贵妃。这让李凤娘妒火中烧。
只怨宋光宗不够警觉,总想她恨也罢,怒也罢,总不至于加害黄贵妃吧。但宋光宗想错了。那一天,宋光宗出宫祭祀,回到宫中,李凤娘派人来通报,说黄贵妃突发疾病暴死身亡。宋光宗惊骇无语,悲痛之极,眼泪就流下来了。宋光宗心里明知道这是李凤娘下的毒手,可是没有证据,宋光宗无力去质问她,勇气湮没在悲伤中。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打击,宋光宗怎么可能不疯。
知道这个李后多么坏,多么毒辣了吧。孝宗曾经和老臣史浩秘密商议,要废黜这个该死的皇后。可是,老臣史浩认为,废后的举措会引起天下的议论,使政局不稳。
如果当时孝宗不听从史浩意见,也许宋光宗的病也不至于越发严重。可惜,历史没有也许,没有如果。宋光宗的精神恍惚,时而清醒,时而混沌。有时候宋光宗自己也不知道身在何处,在说什么,在做什么。
孝宗为了给宋光宗治病,四处搜集民间秘方,照方开药,本来想派人给宋光宗送来,但又怕李凤娘阻拦,便打算等宋光宗到重华宫问安的时候,再让他服用。
万万没想到,孝宗的这个安排,竟让李凤娘以为孝宗要毒害自己的丈夫。她极力劝阻宋光宗别去重华宫。别以为她这是为宋光宗着想,她是为了她自己。因为,在此之前,父皇不同意立宋光宗的儿子嘉王为太子。所以李凤娘耿耿于怀,怕自己的皇后地位不保。在一次宴会上,李凤娘公然责问孝宗,她理直气壮地说,我是你赵家明媒正娶的,嘉王是宋光宗亲生的,为什么不能立为太子?孝宗气得拂袖而去。
这之后的一年里,宋光宗不愿去重华宫见父皇了。因为李凤娘不断絮叨她的猜疑,她总是说孝宗要谋害宋光宗,这恐吓犹如咒语。让宋光宗不得安宁,醒着做噩梦,满口呓语。就在黄贵妃“暴死”的当晚,孝宗来看望宋光宗,宋光宗感觉他就像一个邪恶的影子,要夺去自己的性命。宋光宗昏厥过去,人事不省。
孝宗见此情景,又急又气,召来李凤娘,训斥她,说你没好好照顾皇帝,所以他病成这样,他一旦有不测,我灭了你李家。
接着,孝宗还嘱咐丞相留正,让他劝宋光宗保重身体,如果宋光宗不听,就等宋光宗到重华宫时,他亲自规劝。
几天后,宋光宗病情有所好转,李凤娘却向宋光宗哭诉,她说你身体欠安,太上皇就迁怒于臣妾,打算诛灭臣妾全族,臣妾有什么罪过啊。
哭诉完,她还告诉宋光宗,只要你一去重华宫,父皇就会将你扣留,从此不让你离开。宋光宗再次感到恐惧,他想起过去在东宫担惊受怕的日子,宋光宗有强烈的预感,父皇要将他这个皇帝废黜。这个感觉让宋光宗再也不敢前往重华宫了。
在这个问题上,大臣们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劝谏宋光宗,劝得多了,宋光宗也曾动心要前往重华宫。便去和李凤娘商量,李凤娘总是危言耸听,宋光宗始终未能成行。
大臣们继续苦劝,有一次宋光宗差点就动身了,可李凤娘从屏风后突然杀出,对大臣们河东狮吼道:你们这些秀才要砍了驴头吗?
很多大臣不敢再言声。只有宗室赵汝愚继续劝谏。他是宋光宗最信任的大臣,可宋光宗还是犹豫,对他的劝谏“出闻其语辄悟,入辄复疑”。
就是这样,关于过宫一事,李凤娘的挑拨阻拦和大臣的劝谏,让宋光宗在犹疑不决中反复煎熬。宋光宗的精神在夹缝中挤压,他怎么可能不疯?
从绍熙三年始,宋光宗已经无法处理朝政,一应事务都由李凤娘代劳,所谓“政事多抉于后”。李凤娘掌握了大权以后,却没有兴趣参抉朝政,她的心思都用在为她娘家人捞好处上了。她封娘家三代为王,她的侄子孝友、孝纯官拜节度使。有一次,李凤娘归谒家庙,竟然将她的172 个亲属都授为使臣,连她府上的门丁都补了官。这种滥施官职的行为,在南宋时期是前所未有的。
如此一来,李氏一门的权势越来越大,他们拥有巨额的财富,家庙的卫兵比太庙还多。他们僭越规制,气焰十分嚣张。
而这一切,都是宋光宗这个精神时而正常,时而反常的疯皇帝所赐。
在两宋历史上,患有精神障碍的皇室子弟并非只有宋光宗一个。
太宗的弟弟赵廷美、太祖的长子赵德昭、太宗长子赵元佐和六子赵元偓,他们的死都和精神疾病有关。
而宋光宗的精神疾病和心理因素有关。他的病态心理并不是李凤娘一手造成的,李凤娘的所作所为只不过是加剧了宋光宗的病变。真正让宋光宗患病的,是宋光宗的父皇孝宗。在他将宋光宗立为太子后,宋光宗便一直渴望早日登上皇位。宋光宗勤奋好学,谨小慎微,一举一动严守礼法,生怕不小心做错事,说错话得罪了父皇,或是成为皇位竞争者的把柄。宋光宗每日都要看父皇的脸色行事,父皇情绪好时,宋光宗也“喜形于色”,父皇情绪低落时,宋光宗也“愀然忧见于色”。
总之父唱子和,讨好中伴随着紧张。这种感受,如今渴望出人头地,兢兢业业往上爬的小公务员们一定很熟悉。
可是,就这样殚精竭虑地在东宫做了十几年乖太子、大孝子,直到宋光宗年过不惑时,父皇还没有半点要传位于他的意思。
宋光宗有些把持不住,终于忍不住开口试探。宋光宗对父皇孝宗说,我的胡须已经开始白了,有人送来染胡须的药,我却没用。
哪知道这话一出口,孝宗就听出宋光宗的弦外之音。他当即回复道,有白须好,正好向天下显示你的老成,还用得着什么染须药啊!
从此,父皇的威严在宋光宗心里烙下某种不祥的阴影。什么不祥呢?就是总有被废黜的预感,总有到头来一场空的宿命感。
于是,宋光宗决定去恳求很疼爱自己的祖母。宋光宗多次宴请这位太皇太后品尝山珍海味。太皇太后知道宋光宗的心思,她在恰当的场合多次暗示孝宗,让他早点传位于宋光宗。可孝宗仍不为所动,迟迟不肯让权。这使宋光宗产生种种猜测,终日疑虑不安。
淳熙十四年(公元1187 年)十月,宋光宗祖父高宗驾崩。这时候孝宗已经60 多岁了,他终于萌发了禅位于宋光宗的想法。这个想法,并不是出于爱和信赖。他这一想法的产生,只有两个原因:一、他年逾六旬,感到恢复中原力不从心;二、宋光宗祖父高宗曾禅位于他,他一直心存感激。
所以,高宗驾崩后,孝宗没有施行为先帝服丧以日代月的惯例,而是坚持守丧3 年。这样,既表明自己的孝心,又脱离繁琐的朝政事务。
两年后,也就是淳熙十六年二月,宋光宗终于迎来了内禅大典。
孝宗退居重华宫。即位之初,宋光宗效仿父皇侍奉太上皇的先例,每月都会去重华宫朝见父皇4 次。可是,每一次见到父皇,宋光宗都惶惶不安,父皇曾经的权威是他心里永远抹不去的阴影。
渐渐地,宋光宗不愿再去重华宫,他不断找借口疏远回避与父皇见面。
大臣们因此议论纷纷,说高宗在世时,每逢出游,孝宗必会随行,而宋光宗却只顾自己游乐。这等奏章孝宗看了以后自然是勃然恼怒。
恰在此时,宋光宗又不小心打碎了父皇赐给自己的玉杯。宦官回到重华宫就搬弄是非,说宋光宗见到父皇的赏赐就很气愤,故意摔碎了玉杯。孝宗居然信以为真,他也不想想,宋光宗怎么会得到赏赐反而愤怒呢?
父皇觉得宋光宗没有礼数。太学生们还写下《拟行乐表》,其中两句说:“周公欺宋光宗,愿焚《酒诰》于康衢;孔子空言,请束《孝经》于高阁。”以讽刺宋光宗遵孝道。
这时候,在立嘉王为储君的问题上,孝宗再一次显示出他的霸道,他不许宋光宗立嘉王为太子,这使两父子的矛盾更为深刻。
宋光宗恼怒、压抑、怨恨,他从未有过自主权,从小到大,就生活在父亲的威严下,从来都受人牵制,从来就没有自己的位置。包括该死的李凤娘,也并非自己愿意娶的,那是身为祖父的太上皇高宗一手安排的。如果说李凤娘是一粒苦果,那也是祖父一手栽下,让他的儿子、孙子,饱受其苦。
所以,宋光宗的疾病,是他父皇赐予宋光宗的。宋光宗和父亲之间的感情,就像那只不小心打碎的玉杯。
绍熙五年六月,孝宗驾崩。丧事由宋光宗的祖母太皇太后一手操办。大臣们对此充满疑惑,都想知道为什么宋光宗不主持父皇的丧事。
原因是:宋光宗总感觉父皇没死,他认为父皇的死是装的,是精心设置了一个篡夺自己皇位的圈套。
你一定认为宋光宗这想法可笑,而当时宋光宗却吓得大汗淋漓迈不动步,宋光宗窝在深宫里,时刻担心遭人暗算,于是带弓佩剑用以自卫。可是,就在宋光宗终日提防父亲的时候,宋光宗的皇位却被宋光宗的儿子嘉王取代了。因为宋光宗的所作所为在群臣看来,是病情恶化的表现,他们认为,如此下去政局将动荡不安。据说,他们无法容忍宋光宗这个疯子皇帝。
于是,在绍熙五年(公元1194 年)七月,以赵汝愚、赵彦逾为首的宗室大臣开始密谋策划,决定拥立宋光宗的儿子嘉王为新君。他们说服了殿前指挥使郭果,取得了禁军统御权,暂时控制了军队,同时联络外戚韩侘胄,让他争取太皇太后的支持,使所谓的“内禅”名正言顺。
这里还有一件事,就是宋光宗的一封御笔书信,上书八个字“历事岁久,念欲退闲”。宋光宗要说,这是仿造的,宋光宗没有写过这样的书信,这根本不是宋光宗的心意。试想,如果宋光宗真有逊位之意,赵汝愚、赵彦逾等人何必瞒着宋光宗,去请求太皇太后的支持?
毋庸置疑,这是一个阴谋。
不久,太皇太后下诏,以宋光宗的御笔亲书“历事岁久,念欲退闲”为名,说皇子嘉王可即皇帝位,尊宋光宗为太上皇。
一场身披合法外衣的宫廷政变圆满成功。宋光宗的儿子嘉王登基,是为宋宁宗。宋光宗被遗弃了,与宋光宗一同被遗弃的,还有那个可恶之极的皇后李凤娘。即便她再泼辣再强悍,此时也无计可施。
儿子嘉王登基对宋光宗的打击很大。宋光宗终日担心被父亲废黜,到头来却被儿子夺去皇位,这是天下最黑的一个玩笑,这是上天无情的嘲讽和捉弄。
很长一段时间里,宋光宗无法接受儿子登基的事实,他不相信这是真的,不肯搬到太上皇的寝宫,仍然住在皇宫里,终日饮酒,只有酒精才能稍稍缓解他心中的抑郁和痛苦。这时候,李凤娘也仿佛变了个模样,再也不像以前那样咄咄逼人。也许,她看到宋光宗,有一种同病相怜的感觉。她陪宋光宗饮酒,照料宋光宗。完全不似过去那个刁蛮、工于心计的悍妇。
李凤娘也很苦恼。术士皇甫坦一句戏言,说她会母仪天下。后来她果然当了皇后。由此,她对术士的话深信不疑。不久,她听术士说,将有厄运降临到自己头上,便找了一处僻静的居室,独自居住吃斋念佛,以求神灵保佑自己渡过危难,保住平安。
可是,她过去作恶太多,她越想求个心安理得,心里越是备受折磨。
庆元六年(公元1200 年),李凤娘在独居的居室中染病。这时候,没有人去照顾她。不久,曾经显赫专权的李凤娘孤寂地死去。很多人都怨她平日为人凶狠,以至于宫人去宫中为她取礼服的时候,掌管钥匙的人拒不开启宫中殿门,结果礼服也没取到。可怜的李凤娘,死了之后,被宫人们用席子包裹着尸体,准备抬回宫中治丧。抬到半路上,突然有人喊了一嗓子:“疯皇来了!”抬尸首的宫人们丢下李凤娘遗体拔腿就跑。宋光宗万万没想到,自己在众人心目中,已像瘟疫和鬼魅一样可怕。这让宋光宗悲哀得无以言表。
李凤娘的尸体在7 月的骄阳下暴晒,散发出阵阵恶臭。过了好一阵,抬尸首的宫人们才明白,不是宋光宗这个疯皇出来了,而是有人痛恨李凤娘,故意恶作剧地叫嚷。他们重新将尸首抬走。治丧时,宫人们放置了鲍鱼,燃起数十饼莲香,才能掩盖住李凤娘尸体的臭味。
面对李凤娘的死亡,面对曾经的往事,面对被迫退位的事实,宋光宗失落,宋光宗悲愤,在儿子嘉王即位的整整5 年时间里,宋光宗一直拒绝和他见面,宋光宗无法原谅他。宋光宗固执地继续居住在皇帝的宫殿中,始终不愿意搬到专为自己修建的泰安宫去。他时而发呆,时而自语,时而疯疯癫癫地在宫内跑来跑去,时而放声痛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