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吴有训
出生地:江西高安
生卒年:1897—1977年
历史评价LiShiPingJia
我国最早的一位具有国际声誉的物理学家,任过清华大学教授、西南联大教授,杨振宁、李政道当时都是西南联大的学生。
1897年4月26日生于江西高安。1920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1921年赴美国芝加哥大学随康普顿教授从事物理学研究,1926年获博士学位。正是在这段时间里,他参与了康普顿教授领导下的X射线散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使他在国际物理学界一举成名。美国物理学家康普顿在研究X射线的散射时,利用新发展的波长测量技术,意外地发现经过散射的X射线波长变长了,这使他陷入困惑之中。经过思考,康普顿提出假说:假定一个光子撞击一个电子,电子在反弹时吸收了光子的一些能量,从而使光子波长变长,这样光子就像粒子一样。牛顿早年提出过光的粒子说,康普顿使粒子说复活了。
相关链接
生活简朴,不谋私利;生命不息,工作不止。
吴有训在生活上十分简朴,对子女的教育很严格。他身居高位,却从未利用职权为自己的子女谋私利,他没有徇私为他的五个子女在中国科学院中谋一个工作。他对此解释说,这样能便于子女们独立奋斗。他认为,如果要给子女们遗留点什么,那只应该是工作的知识和能力。
1977年11月29日,80岁高龄的吴有训在家里接待了来访的同事和学生,晚6时许给秘书打了电话,布置第二天研究成立中国科学院学术委员会事宜。就在这一天,他对家人说:“需要做的工作太多了,可惜我已80岁了,若能年轻一点就好了。”遗憾的是,第二天他便因动脉瘤破裂导致大出血,在北京地安门东大街84号的家中与世长辞了。
康普顿1923年到达芝加哥大学时,吴有训已在芝加哥大学两年了。在康普顿的小组里,吴有训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验证了某些X射线经散射后波长的变化。1924年他与康普顿合作发表了《经过轻元素散射的铝射线的波长》,因此,物理学界把某些X射线经散射后波长变长的现象称为康普顿-吴有训效应。康—吴效应在现代物理学发展进程中有重要地位。康—吴效应导致了法国科学家德布罗意提出了一个相反的命题:既然光波呈粒子效应,那么粒子为什么不能具有波的效应呢?德布罗意提出了“物质波”的理论;当薛定蹲知道了“物质波”理论时又迅速将其发展为量子波动力学,提出了新的原子结构模型。因此可以说,在普朗克、玻尔等人开创的现代物理学中,吴有训做出了杰出贡献。
吴有训科教馆
吴有训回国后,1928年任清华大学物理系主任、理学院院长。他连续发表有关X射线散射的论文50多篇,并积极组织开展现代物理学课程,亲自指导学生查阅文献,制备实验装置。他很注意实验课教学,培养了一批中国物理学的精英。
吴有训1948年任上海交大教授,1949年任交大校务委员会主任。上海交大的学生受他的教育培养,后来涌现出了一些赫赫有名的人物。
1950年夏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所长,同年12月起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吴有训曾任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
1977年11月30日在北京逝世。
——传世佳言——
实验物理的学习,要从使用螺丝刀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