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曾亮继姚鼐之后,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桐城派古文得到进一步弘扬,“四方之士走京师谈艺者,舍柏枧(梅的斋号)莫与归”。京师而外,“桐城之宗被及江浙,而江右,而粤西,而湖湘,飚兴云起,蔚然相望”(张友桐《适适斋文集·序》),足见影响之大。
近代学者李祥于《论桐城派》文中说:“至道光中叶,姬传弟子仅梅伯言郎中一人。当时好为古文者,群尊郎中为师,姚之薪火由是烈焉,复有朱伯韩、龙翰臣、王定甫、曾文正、冯鲁川、邵位西、余小坡之徒相与附丽,俨然各有一个桐城派在其胸中。”
梅曾亮居京师久,传授桐古文,奠定了大师地位的同时,也造就了一批魁伟振奇人物;其中余坤、朱琦、王拯、邵懿辰、张岳峻、吴嘉宾、陈学受、刘椒云、冯志沂九人深得桐城嫡派的学问根底。
余坤,有诗名而不以此自居,却常向梅先生讨教为文之法,且性格刚凌,疾恶如仇,梅曾亮称赏他“文如其人,人如其文,人文相映,使人肃然起敬。”
朱琦,与冯志沂并门而居,相识最早,交谊尤深,是冯志沂拜梅为师的引荐人。文章、诗词、考据与何绍基、张穆齐名,理学修养深厚,持“汉宋兼采”的学术主张,被学界誉为通才。
王拯,崇尚桐城古文,从梅伯言游,为桐城古文流衍广西的代表人物之一,与朱琦、龙启瑞、彭昱尧等人并称“岭西五大家”。王拯才华横溢,文章“淬厉精洁”,诗词卓有成就,与冯志沂交最密,冯认为“少鹤功专力锐”“所业远胜于余”。
邵懿辰,道光十一年中举,授内阁中书,后升刑部员外郎。文宗桐城派,对经学有独到的见解,且精于目录学。邵懿辰爱憎分明,不随流俗,与冯志沂交厚,又是最能争论的一对,同仁们称“位西(邵的字)真铁人,而冯君乃足俪之”。
张岳峻,字端甫,无锡人,举人出身,梅先生亲授业的弟子。冯志沂与之始识于梅先生家,偶读其科举文“警叹为非今世人”。评曰:“作诗文,深郁有奇气,君齿稍长于余,余自谓不及君”。两家同居下斜街,“暇辄谈饮无虚日”。
吴嘉宾,字子序,江西南丰人,进士出身,授编修。精治经史,嗜书如命,学古文于梅曾亮,为江西倡导桐城古文的代表之一。时人评其文“博厚而密”,“思致甚幽”。两人常相随去梅先生家谈艺问业。
陈学受,字艺叔,江西新城人,官御史,抗直敢言。湛深经学,与陈广溥并称“新城二陈”。在梅先生家,冯、陈初见面就“立谈见肝隔”“诗酒亦同癖”,甚为投契。
刘椒云,又名传莹,道光十九年举孝廉,授国子监学正,冯志沂的友人王拯赞其“始于文学、声韵、训诂,而因以求群经之义理,细及名物象数,大则天文地理,乐律兵制,历代兴衰,治乱之故……皆能举之。”刘还喜藏书,资禀过人,学富五车,尤尚气节,曾对拜望他的某位状元说:“一朝可成个富贵财主,一生难养就君子之风”。
与师友们相较,冯志沂最年轻,世人印象中的“鲁川君”,“于财帛不苟取,声色无所好,一意笃行攻经,肆力于诗、古文,且于刑律尤有心得”。梅先生以诗赞之曰:
清酒一升书一握,醒时即饮醉还读。
吟安一字脱口难,百转千缫丝在腹。
西台昔号白云司,文藻声尘各异时。
偶把官书似城旦,坐忘恐得大宗师。
——《赠冯鲁川》
在同道们看来,冯志沂自师从梅曾亮,“所业乃日进,用之日知名,世皆知为梅先生高第弟子也”。(清。吴桐云《冯鲁川诗序》)
九个人的共同特点,一是关心国家大事,顾念民间疾苦。二是都有“禁烟”的政治倾向,支持抵抗外敌入侵,反对“和戎”的爱国激情。三是崇尚桐城古文,热衷学术研讨。四是政声清廉,雅负气节。五则才华横溢,学识广博,为其时以学践行桐城古文的九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