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3月3日)
改革开放以来,围绕国有企业的改革贯穿始终,其目的就是通过改革,使计划经济模式下形成的国有企业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在市场环境中继续生存发展。在新的形势下,适时进行国有中小企业的民营化,既是发展市场经济的要求,也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步骤。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都应重视研究解决改革中的实际问题,使国有中小企业的改革取得应有的进展。
一、国有中小企业的民营化,是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必然结果
国有中小企业的民营化,要以产权改革为突破口。经营困难的企业需要改革,具有优势的企业也应改革。通过资本的进入,实施产权重组,形成较强的实力和灵活的经营机制。企业发展需要改革,改革又需要有良好的环境条件。对此,我们应该有明确的认识。
一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生存发展要依照市场规律进行,通过市场方式优化资源配置。对于既非必须由国家经营的行业,又非经营状况良好的中小企业,国家很难有充足的资金投入,也缺乏必要的精力和能力进行经营。多数国有中小企业,若继续保持国有的身份,就很难生存发展;若要求得发展,只能按照市场规律的要求进行改革。
二是基于体制和现实。一方面大部分国有中小企业缺乏发展资金;一方面,众多社会资金又在寻找投资机会。在资本市场供需两旺的情况下,吸纳社会资本进入国有中小企业,实现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进入的社会资本得到了投资机会;退出的国资也可由政府统筹兼顾,投放到更需要的地方去。
三是由于各种原因,国有中小企业缺乏适应市场环境的体制与机制。大多数企业经营不善、负担沉重、资产闲置流失、职工生活困难。若不适时进行实质性改革,这些企业将难有根本性的改观。通过实现民营化这一契机,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现代企业制度,是企业摆脱困境,焕发活力,实现新的发展的唯一出路。
四是对于经营状况较好的国有中小企业,着眼于企业的长远发展,适时进行产权改革也很必要。可以通过引资,形成更为合理的资本结构;通过扩股,增强企业经营实力;也可通过资本置换,进行新的战略投资。只有进行多种形式的产权改革,才能使企业做大做强,加快发展步伐。
五是通过产权改革,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以此为基础,形成适应市场经济的企业机制,促进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在竞争中发展壮大,这才是产权改革的目的与民营化的真正含义。
二、国有中小企业民营化的基础,是进行严格规范的产权改革
国有中小企业的民营化,必须从产权改革开始。对于企业的股份制改制,只有依据法律和政策规范进行,才能使改革取得真正的成功。
第一,国有中小企业的产权改革,有着多种选择形式。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组建企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及股份合作制、出售、租赁、承包、合作、联营、托管、兼并等多种形式进行。力求从实际出发,选择合适的改革方式,制定科学合理的方案,取得良好的改革效果。
第二,对于困难企业,应本着通过产权并购置换、盘活有效资产,使其摆脱困境的原则。可以采取整体出售、分割转让、分拆重组、承债兼并、零资产出售、直至破产或关闭注销等多种方式进行改制。
第三,国有中小企业的改制,必须依据法律和政策规范进行。认真按照预案确定、审计评估、方案审批、方案实施的程序进行工作。对改制方案确定、财务审计、资产评估、不良资产核销、非经营性资产剥离、职工安置等关键问题,必须严格依照法律和政策规范进行。企业改制完成后,及时办理产权、工商、税务等变动登记手续。
三、以改革为起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只是解决了企业发展的体制问题,并不能解决经营与发展中的所有问题。企业还必须认真抓好经营管理,努力解决产品、市场、人员、制度、管理的理性、企业文化等方面的问题。通过产权改革,还应做到:
一是规范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按照《公司法》规定,将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的职责落实到位,使法人治理结构不断规范完善。
二是组建企业经营管理班子。经营管理班子对企业的影响极大,企业应按照公平、平等、竞争、择优原则,真正选聘出合格的经理人员。建立并完善对经营管理者的激励约束机制,把经营管理者的个人收入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益和长远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加强对经营管理者在资金运作、生产经营、收入分配、用人决策和廉洁自律等重大问题上的监督,强化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对离任的经营者实行严格的经济责任审计。
三是建立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包括有关经营、劳动、分配、人事、财务、计划、生产、销售等方面的基本制度、工作制度、责任制度,特别是责任制度。
四是积极进行产品与市场创新。理顺体制与机制之后,企业要全力以赴开发产品开拓市场。积极进行产品创新与市场创新,培育名牌产品,力争更大的市场空间与市场份额。
五是着眼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中小企业有着经营灵活的优势,也有着实力不强的劣势,要长远发展,必须作出更大的努力。建立长期发展的经营战略,就产品、市场、人员、资本经营等作出规划,形成企业持续发展的长远思路。
六是不断提高经营者的素质。企业经营的发展与扩大,对管理的深度要求与广度要求不断增加,只有更具能力的中、高级管理人员,进行更高水准的管理,才能满足企业成长的需要。通过内部培养选拔、外部招聘,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经营者队伍,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
四、实现国有中小企业的民营化,政府还需积极发挥作用
国有中小企业的民营化,是市场经济的需要,也是实现政企分开的必然。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化,政府不再直接管理企业,但间接管理必不可少。对当前产权改革中的诸多问题,比如对相关政策的宣传、法律法规的监督执行、地方政策的咨询、改革原则的把握、改革程序的指导、国有资产的监管、职工权益的保护、改革障碍的排解等,政府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按照国家的宏观部署,既要主动灵活,又要坚持原则,及时解决问题、总结经验,为中小企业的改革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