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3月)
2003年8月26日至9月21日,陕西渭河流域出现大范围、长时间、高强度的持续降雨,导致渭河洪水倒灌南山支流造成多处决口,使渭河下游遭遇了历史罕见的洪水灾害(简称渭河“03·8”洪灾),给渭南市沿河的临渭、华县、华阴、潼关、大荔等县(市、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严重灾难和巨大损失。灾情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十分关心和重视。胡锦涛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温家宝总理10月1日视察灾情并亲自指导抗灾工作。痛定思痛,痛何如哉?尽快停止三门峡水库蓄水发电以降低潼关高程、加快渭河流域综合治理、下大力气消除渭河下游水灾隐患,已成为渭河下游人民群众和诸多专家学者及有识之士的强烈要求和共同心声。
渭河发源于甘肃省渭源县,是黄河的第一大支流,也是陕西的母亲河。渭河流经陕西中部,包括西安、宝鸡、咸阳、铜川、渭南5个大中城市和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是陕西省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地区。2002年的人口为2180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60%。农业较为发达,耕地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53%,粮食总产量占全省总产量的62%。工业基础雄厚,机械、电子、纺织、化工、电力、航天、航空及高新技术产业等门类齐全,是陕西的“工业走廊”。2002年工业总产值占陕西工业总产值的71.5%;生产总值占陕西国内生产总值的72.4%;人均生产总值6759元。科技、教育力量雄厚,拥有普通高等院校37所,省级以上科研院所73所,科技人员总数达17万人。聚集了西安高新技术、经济技术开发和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3个国家级开发区。渭河流域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旅游资源丰富,以兵马俑、法门寺等最为驰名。
一、渭河“03·8”洪水灾情
据统计,渭河“03·8”洪灾给渭南市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3亿元。有5个县(市、区)55个乡(镇)56.91万人受灾,29.09万人被迫离开家园,12.9万人无家可归,102.52万亩农作物绝收,19.19万间房屋倒塌,42万家畜家禽死亡,大批基础设施被淹毁,182所学校的4.9万名学生无法入学。108国道、渭河上涨渡大桥、大华公路被迫中断数十天,二华(华县、华阴市)“夹槽”地带汪洋一片。几十万人口、几代人的积累毁于一旦,情况惨不忍睹。
二、造成渭河“03·8”洪灾的深层次原因
首先,由于三门峡水库蓄水,潼关高程居高不下,是造成河床淤积抬升、渭洛河顶托倒灌的主要原因。由于潼关高程居高不下,在黄、渭、洛三河汇流区的潼关断面出现了阻水性的“拦门沙坝”,致使渭河河道高差比降减小,冲刷动力减弱,过洪能力萎缩,洪水流速减缓,演进时间拉长,从而出现“大量泥沙不断沉积,潼关高程继续抬升,干支流相互顶托倒灌”的恶性循环。1997年潼关断面330米以下过水面积仅为1960年的1/3.可以说,渭河发洪水,必然对南山支流造成倒灌决口;黄、渭、洛河和南山支流同时发洪水,必然给渭河下游夹槽区带来灭顶之灾。
其次,三门峡水库高水位发电运行,是造成潼关高程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三门峡建库前,潼关高程为323.4米。由于水库初期的两次高水位蓄水(最高蓄水位332.8米),潼关高程急剧抬升4.6米,严重威胁关中平原和西安市的安全,当时引起国务院的高度重视。1964年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召开的“治黄会议”和1969年召开的“四省会议”,要求在“确保西安、确保下游”的前提下,对水库及运行方式进行改建和调整,使潼关高程一度下降了2.36米。1976年以后又出现抬升为主的趋势,特别是1986年以后长期高水位运行,潼关高程返升到328.7米,较建库前抬高了5.3米。从以上历史变化可以看出,影响潼关高程抬升的根本原因是三门峡水库的运行方式。
再次,黄渭洛三河及南山支流堤防标准低、质量差、不配套,是造成洪涝灾害的直接原因。黄河小北干流长132.5公里,而陕西省一侧仅有护滩护岸工程60公里,实际防御能力仅为黄河龙门站7000-8000立方米/秒洪水。渭南境内渭河长138公里,有堤防112公里,虽经过5次加高,但由于泥沙淤积迅速,防御能力降低。南山支流堤防标准与大堤不配套,质量更差,多属沙土结构,堤身单薄,堤基裸露。加之无大力投资,只能进行一些修修补补。因此,南山支流堤防始终难以支撑渭河洪水的倒灌冲击,经常发生决口。
三、停止三门峡水库蓄水发电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可行性
建设三门峡水库时,陕西省移民人数占全库区移民总数的82%,淹没耕地占总数的83%。当时陕西人民从全国大局出发,义不容辞地舍弃了2座县城、21个乡镇、248个村庄和100万亩耕地,28.7万移民先迁宁夏,后又返回陕西,再返库区。几经折磨,许多人一贫如洗,为保黄河下游安全作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付出了沉重代价。时至今日,三门峡水库仍影响着国家对渭南市重大项目的布点,影响着招商引资的环境和渭南中心城市的扩张,给陕西省遗留下了复杂和繁重的库区防汛抗洪及移民的生活保障问题。对此,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库区人民顾全大局是无怨无悔的。但是,小浪底水利枢纽建成后,已基本代替了三门峡水库的防洪防凌任务和发电的功能,使黄河下游防洪标准由60年一遇提高到千年一遇。而黄河上游也因修建了一批大型水库而有能力确保安澜,现在只有三门峡库区特别是渭南地区灾害频繁,年年损失巨大,200万沿河群众和10多万返迁移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始终得不到保证。
只要三门峡水库敞泄运行,放弃电厂发电,潼关高程是可以降低的。因为黄河小浪底水库已于2000年投入使用,三门峡水库的减淤、防洪等主要功能可以由小浪底水库来承担。三门峡水库目前只有30多万千瓦的装机容量,发电效益并不大。而且,冲刷三门峡水库产生的泥沙可以由小浪底水库来承接,不会淤积黄河下游。在这一前提下,停止三门峡水库蓄水发电,让三门峡水库敞泄运行,如果再遇到今年这样的洪水,渭河下游就可以进行大范围的溯源冲刷,洪水传递和进入黄河的时间就可以大大提前,潼关高程和洪水水位就可以大大降低。
四、消除渭河下游水灾隐患的意见和建议
消除渭河下游水灾隐患,就是保渭南、保西安、保关中平原。国家在黄河上、下游安澜之后,应把治黄的战略重点转移到黄河小北干流和渭河下游上来。建议将渭、洛河下游及南山支流按全国大江大河对待,纳入治黄规划,由国家进行投资治理,根治库区水患,以避免库区人民的灾害损失,减轻陕西无力承担的防洪负担,确保西安和关中平原安全。为此建议:
1.立即停止三门峡库区蓄水发电,尽快实行空库敞泄,从根本上消除洪灾隐患。①要求三门峡水利枢纽“停止蓄水发电、空库敞泄排沙”。②加大库区河道疏浚力度。对库区所有主河槽裁弯取直,增大高差比降;实施百船拖淤计划,疏浚主河槽;在黄河小北干流实施放淤措施;改洛河入渭为直接入黄。③建议将渭河下游的上涨渡大桥和大华公路大桥改建为“一跨式”敞流桥,以消除阻水影响。
2.实施渭河及南山支流综合治理,提高防洪保安的能力。降低潼关高程需要一个过程,建设高标准防御体系,不断提高当前防洪保安能力则是当务之急。为此,应尽快启动《渭河综合治理规划》,实施“03·8”水毁工程修复加固工程和渭河堤防治理等17个水利设施建设项目。建议中央尽快对以上防护治理工程进行审查批复,确保在今年汛期前完成修复工程和部分治理任务。
3.提高防护标准,理顺管理体制。鉴于335高程以下已有20万返迁移民,建议将华阴渭河生产围堤改建为防护堤坝;把渭河50年一遇防护标准提高到百年一遇标准;把南山支流20年一遇防护标准提高到50年一遇标准。建立黄、渭、洛三河及南山支流集中统一的防洪管理机构,改变黄河水利委员会、陕西河务局、三门峡库区管理局和地方政府在防汛问题上存在的条块分割、多头管理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