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3月)
石油作为一种关乎国家经济安全的战备资源,素有“工业血脉”之称。当前,中国面临的石油形势出现了新的变化。一是2001年以来国际石油市场再次重现了暴跌暴涨的反复波动。2001年11月,国际油价跌到了18美元/桶左右的水平,与上年同期最高位价格相比跌了一半。而到2002年9月底和12月中旬,油价再次升破30美元/桶的高位。国际市场价格的暴跌暴涨,给中国的经济稳定运行带来重大影响。二是“9·11”事件后,美国借口打击国际恐怖主义,不仅军事打击伊拉克的行动已是箭在弦上,而且已经不断公开提出要“对所有支持恐怖主义的国家和政府实施军事打击”。而前期中国参与海外勘探开发的一些重要项目及资产相当多集中于中亚等敏感国家或地区,急剧变化的国际形势对中国石油安全及石油战略已构成新的威胁。
一、全球备战备荒
由于屡屡受到石油危机的打击,许多国家不得不开始考虑石油的“备战备荒”问题。美国动作最快。这个石油产量不到世界石油产量的10%,而石油消费却占世界总消费量的1/4的国家,花了近10年时间打造石油储备体系,其中包括颁布《能源政策和储备法》、实施战备石油储备计划、在墨西哥海湾和得克萨斯州以及路易斯安那州建立49个炼油厂、在墨西哥海湾开发500多个可供储备的岩穴等。目前美国能源部已开始将战备石油的储备由原来的5.5亿桶增至7亿桶,而这个储备量足可使美国维持100天的在紧急状态下的用油。
在亚洲国家中,当属日本最为积极。它除了新舄县有极少量的石油外,99.7%是从国外进口,其中80%以上来自中东。自从上世纪70年代发生第一次石油危机之后,就开始重视石油储备。日本成功地建立了“两级储备模式”,即政府储备和企业义务储备,政府储备主要以原油为主,企业义务储备以原油和成品油相混合。当前日本的石油储备量,已达9000万千升,其中政府储备约5000万千升,分布在全国10个油库储存;社会油库约4000万千升。这两项储备相当于160天的使用量。
从20世纪70年代起,欧洲考虑最多的问题就是如何减少对进口石油、天然气的依赖。英国、德国、法国等不少国家建立了大量的战略石油储备和商业石油库存,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轻油价上涨带来的不利影响。近日鉴于美国与伊拉克之间剑拔弩张的局势,欧盟委员会负责能源事务的委员洛约拉·德帕拉西奥建议欧盟增加石油储备,将储备量从目前的可供使用90天提高到120天,并希望欧盟尽快建立天然气储备。时下,世界各国都在增加石油储备。据最近公布的数字表明,经合组织在美国、日本、德国已经储存了38亿桶石油,在完全停止外部石油供应的情况下,可使用114天。而经合组织的石油储备在战争期间使用时,将以每桶3-5美元的补偿价格出售给用油单位,这将使战争给经济带来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二、我国石油供应前景严峻
中国是世界第五大石油生产国。1999年,我国原油产量为1.602亿吨,较1998年下降0.1%;2000年,全国原油产量为1.6亿吨,同比基本持平;2001年,全国原油生产缓慢增长,年产量为1.64亿吨,比2000年增长1.33%;2002年,我国原油产量可望同比增长2%左右,原油年产量有可能达1.68亿吨。在过去的10年里,原油产出年均增长率仅为1.8%;与此同时,伴随我国经济的连年稳定增长,石油消费平均增长速度达到4.9%。中国近年来是世界石油消费增长最快的国家。我国从1983年开始使用进口原油,当年进口量为905万吨。从1993年起我国已成为原油进口国,近年来进口更呈现增长态势。1999年为4381万吨,增长384%;2000年为7900万吨,同比增长80%,超过一半是从海湾地区进口的。2001年中国石油进口量为6500万吨,是当年世界石油消费量的28%。可以说,如果在今后的10-15年内没有重大发现和重大技术突破,我国原油将面临严重供不应求的局面。到2015年,我国将有一半原油需要进口。2020年,中国对国际石油的依赖将从目前的20%左右上升到40%左右。令人担忧的是,中国至今还没有一个完备的石油战略储备制度,目前中国石化企业的石油库存量只能维持7天,远远低于美、日两国100多天的库存水平。
多年来,我国石油工业在“稳定东部、发展西部”的方针指引下,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大庆、胜利、辽河成为中国最大的三个油田,此外还有大港、中原、江汉等油田。但经过多年的开采,这些油田要么进入了开发的中后期,要么已经接近枯竭。虽然采取了新技术,但要保持长期稳定高产已十分困难。
20世纪90年代起,中国大西北的五大盆地成为中国石油工业的战略接替区。这五大盆地是内蒙古的鄂尔多斯、青海的柴达木、新疆的准噶尔、塔里木和吐(鲁番)哈(密)地区。估计中国油气资源的一半蕴藏在这里。预计2010年,新疆可年产5000万吨原油,接替大庆成为中国最大的油气生产基地。四川、陕西也不断发现颇具规模的油气田。西藏也发现油气显示。
但中国西北地区气候恶劣,地质情况复杂,生态环境脆弱。打井费用昂贵,有时投资上亿元人民币得到的只是一个“干窟窿”,而且交通、电讯等基础设施落后。油气开发需要更多的技术和资金投入,油气资源在大西北,而中国能源消耗大户在大东南,庞大数量的石油和液化天然气用铁路运输不堪负重。用管道运输,不论管道修建,还是建成后的运营,都成本不菲。对珠江三角洲的用户来说,用东南亚的油气更划算。
另一个严峻的现实是,中国石油接替资源量和后备可采储量日趋紧张。根据2002年中国油气资源评估报告,中国的石油资源量应大于1021亿吨,天然气资源量为38万亿立方米。但陆上石油平均探明程度仅为28%,天然气平均探明程度只有6%,远低于世界平均探明率,中西部地区探明率更低。与许多国家相比,中国近海油气资源勘探还处于开发初期。
石油安全问题不解决,将会制约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目前中国人均GDP仅1000美元,刚进入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行列,还需50年中国才能基本实现现代化。没有足够的能源保障,现代化只能成为一句空话。
三、中国石油未雨绸缪
随着中国石油进口量的迅猛增加,有必要考虑建立战略石油储备作为保障石油供应的手段之一。它是国家整个能源安全战略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没有战略性石油储备的现状,与中国作为石油消费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就目前我国现有原油、成品油储罐多属生产和流通的配套设施来看,难以发挥储备功能。
为此建议:加强对即将组建的国家能源委员会的领导,在国务院直接领导下负责中国石油战略体系的建设,由中央政府直接投资、拥有和控制,作为应付由于突发事件造成进口石油供应大量减少甚至中断的应急和威慑手段。与此同时,以法律形式规定并以优惠政策鼓励石油相关企业在正常的周转库存外,建立和增加相应的商业储备,作为战略性石油储备的重要补充。对于石油战略储备,必须整体规划,分区实施。并迅速建立社会石油库存统计体系,出台一系列法规及配套设施,尤其是准备石油储备法草案,以确保战略石油储备在动用时能发挥出预想的效果。
按照我国原油进口的依赖程度,专家预测,采取90天进口原油的储备量比较理想。如果达到90天的净进口量,储备总量大概在3500万吨左右。在这一总框架下,可考虑采取2:1比例,国家承担60天储备,民间承担30天储备。
而要完成上述这样一个安全储备量,大约需要建15个500万吨的石油战略储备库。在石油的储备方式上,美国在这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可以借鉴,但由于我国地理条件与美国有很大差异,在具体操作上,还要考虑很多因素。比如美国普遍采用的一种方法是把石油储藏在墨西哥海湾一带的岩穴里,这种方式成本较低而且易于保持油品的质量,但是要受到地理条件、交通状况的限制,并不适用于所有国家。因而在使用何种储备方式上,我国还需要进行系统的研究。
石油储备是稳定供求关系、平抑油价、应对突发事件、保障国民经济安全的有效手段。日、美等石油消费大国经历了几次石油危机的打击之后,经过20年的努力,都建立了国家石油储备体系。目前美国不仅现有的石油库存战略储备5.69亿桶,而且在国内封闭了许多油井,作为保存的生产战略储备,同时还在国外抢占石油资源,有的虽已勘探开发,但并不马上生产,而是作为战略储备封存起来,以备急用。巴西、南非、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也都建立了自己的石油储备体系。而我国至今尚未建立这种储备体系。一旦遇到突发事件,处境将十分被动。未来20年,国际油价将呈上升趋势。建立国家石油储备体系刻不容缓。
总之,尽快建立我国石油战略储备,可确保石油供应安全和在国际上的主动权,使中国的能源优质化进程和能源供应能够得到长期保障,同时大幅度提高中国能源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经济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