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6月20日)
水利不仅是农业的命脉,而且是工业的命脉,城市的命脉,整个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命脉。建国50年来,西部地区在水资源开发和发展水利事业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是,从人口增长、资源开发和保护,以及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要求看,水资源不足仍是西部大开发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
一、存在的问题
以陕西为例,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一是水资源开发利用滞后于生产和生活用水的需要。目前,全省年供水能力80多亿立方米,农业、工业和城乡人民生活对水的需求是110多亿立方米,供需相差30亿立方米以上。全省因供水不足,每年减产粮食10多亿公斤,加上工业生产损失达近百亿元,同时还使城乡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受到很大影响。
二是加大水资源开发利用受到资源短缺的限制。陕西水资源总量为442亿立方米,按人口和耕地平均分别为1290立方米和850立方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0%和46%。加之水资源的65%集中在汛期,71%又集中在陕西南部,使得关中、陕北水资源短缺问题更加突出。尤其是八百里秦川,是陕西人口最密集、经济最发达的地方,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380立方米,相当于全国人均水平的1/8,低于全国目前人均实际用水量。
三是河流泥沙问题严重。陕西是黄河流域泥沙的主要源区,黄河每年入海泥沙约16亿吨,源于陕西省的约占一半。这是世界上罕见的河流泥沙情况,无疑给陕西省建设水库、开发水资源带来严重的困难。
四是水环境恶化,河床流量锐减。一是由于不合理开发。全省森林资源遭受破坏,特别是黄土塬区,林地面积仅占7%左右,水土流失加剧;秦岭由于乱砍滥伐,目前中龄林和成材林已越来越少,发源于秦岭的河流流量日减,洪枯流量变差增大;渭河在汉、唐时期可作漕运,本世纪初尚可通行小船,而今却可涉水而过。二是江、河、湖、库的水源污染愈来愈严重,并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1996年全省工业废水排放总量约3.65亿吨,直接进入江、河、湖、库的工业废水达51%,造成陕西省地表水污染。水污染加剧造成的水资源性短缺,对进一步提高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已造成严重影响。
五是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难度加大。主要是水资源分布不均,不少工程需要从数十公里、上百公里的范围大跨度调水。塬高水低、沟壑纵横、地形地貌复杂的开发条件,使工程建设的投资成本加大,运行成本也很高。
鉴于上述情况,西部大开发必须把水资源开发放在突出位置。特别是在大开发的前期,如果不能在水资源的开发上取得大的进展,那么扩大开放、招商引资、吸引大量的建设项目将会受到制约。
二、加快水资源开发的目标、思路和对策
(一)树立三大目标
一是建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城乡供水体系;二是建成具有较高水平的农业灌溉系统;三是建设用水少、保证率高、利用率高的节水型社会。
(二)实施系统开发
一是改造配套,挖潜增效。首先要抓好现有工程的改造配套,进一步挖掘现有工程潜力。二是以蓄为主,突出节水。即以蓄水、引水、调水等水源工程建设为主,大力倡导节约用水,建立节水型社会,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三是资源统管,城乡统配。就是对全省农村与城市、地表与地下、水量与水质实行统一管理,并按照优先解决生活用水,统筹解决生产用水和环境用水的原则,大范围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四是调整结构,综合开发。就是推动供水工程由过去单纯为农业服务,向为经济社会发展全方位服务转变;供水源由过去单一的地表或地下水,调整为地表地下水结合;同时要进一步调整供水方向,实现优质优用,高水高用,就近利用,全方位供水,多目标服务,实现防洪保安、水力发电、水产养殖和航运、旅游、环境等多目标的综合开发,千方百计提高水资源的有效利用水平。五是分级负责,社会办水。省上抓好具有重要综合作用,覆盖面积大,具有战略意义的蓄水、调水、引水工程,地县抓中小型水利工程。通过产权改革,政策引导,典型示范,调动群众办水的积极性,实现全社会办水。
(三)抓好一批具有全局意义的重点建设项目
下世纪初,陕西境内重点抓好五大工程建设:
一是黄河古贤水库。这项工程的建设,将使陕西的农业生产再上一个大的台阶,也将使关中东部的城市与工业用水问题得到彻底解决。不仅对陕西、山西两省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全国的经济发展也将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当务之急是,要把古贤水库作为今后黄河干流开发的首选项目,加快前期工作,尽早开工建设。
二是东庄水利枢纽工程。泾河东庄水库是陕西近期唯一能够开工建设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后,每年可调蓄泾河水量7亿-8亿立方米,使渭北旱腰带变为水浇地,同时还可为阎良飞机城、铜川市新区和三原县提供充足的水源,也是西安市的后备水源。
三是省内南水北调工程。近期是从长江流域调水,即将嘉陵江和汉江主要支流河水从秦岭以南调到秦岭北麓的石头河等水库,拟达到年调水7.4亿-10亿立方米。中期目标是再增加调水50亿立方米。
四是更新、改造、扩建联网调节项目。以规划兴建的大中型水库和现有的水库作为联网的主要网点,主渠道的输水干线,连同机井、塘库、抽水站和纵横交错的子渠形成联合运用网络,投资相对较小,但可以大大增加供水和提高水的有效利用率。
五是节水项目。围绕建设节水型社会,建设节水型企业、工业和节水市、县。节水工作要在全社会形成共识,通过法制、行政、经济等措施全面推进。在具体项目上:①对各大中型灌区进行节水改造,重点是衬砌干支渠道,减少输水损失;②全面推进田间节水;③加强工业和城市生活节水;④新建、改建、扩建的取水项目,没有落实节水指标和措施的项目不予审批;⑤在城镇、工业项目和灌区的建设上,坚持以水定产、定规模,引导经济布局和产业结构向节水型调整,逐步建成节水型社会。
三、加快水资源开发,要制定战略性政策措施
(一)需要成立国家级权威机构并制定相关法规
西部大开发是一项战略性决策,需要政策、法规和相应的机构作保障。这方面国际上有不少成功的经验值得借鉴。我国也应制定必要法规,设立有权威的西部水资源开发机构,负责研究解决西部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重大问题,制定跨流域调水的规划和有关政策,对西部水资源实行统一管理、保护和调配,组织实施西部跨流域、大范围调水工程建设,指导、检查、督促西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
(二)建立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
满足西部大开发对水的需求,需要投入的资金很多,必须多渠道加以解决。一是建议国家对西部的水利建设作出长期安排,把渭河、汉江、无定河等河流的水资源开发,把大型灌溉枢纽工程和干支渠道建设、灌区节水改造项目、大中城市供水水源工程、涵养水源工程等纳入国家计划。二是对西部地区列入国家计划的水利建设项目免除地方配套资金。三是国家应从基本建设投资、水利建设基金中划出一定比例,建立西北地区大中型水资源开发利用项目的建设基金,专项用于西北地区的水利建设。
(三)实行必要的扶持政策
一是对西部水利建设项目实行有别于东部的审批政策。西北地区水资源十分短缺,开发和利用难度很大,需要进行远距离跨流域调水,工程造价相对较高。因此,在西部水利项目审批上应采取有别于其他地区的政策。否则,西部的不少水利工程很难列入国家计划。二是加大水资源费的征收力度,通过水资源的有偿使用,进一步推进全社会的节水工作。三是合理调整水价。根据国务院颁布的《水利产业政策》,农业灌溉用水水价要逐步达到成本价,二、三产业,城市公用事业和城乡生活用水,其价格要按满足成本运行及费用、获得合理利润和缴纳相应税金的标准合计进行核定。在这个基础上,还应对超计划用水实行超额累进计价,促进节约用水。
(四)采取得力措施推进全社会的节水工作
水资源短缺是西部地区长期存在的突出问题。要采取特殊政策,强制节水,逐步建立节水型经济发展模式。把西部节水工程列入国家计划,大中型灌区的节水改造以国家投资为主,其他节水工程实行优惠的融资政策,由国家提供长期低息贷款和贴息贷款。新建取水工程,实行节水一票否决制度,即凡是未制定节水措施的取水工程不得批准建设。高耗水项目要限定区域,不得在绝对缺水线以下地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