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2813700000004

第4章 从普通公务员做起

日有所思,才能夜有所梦。

九年光阴,三进考场,直到弘治十二年(1499)三月,王守仁才终于考取了进士,这一年他已经二十八岁。由于某些原因,他未能获得进翰林院继续深造的机会,而是被打发到了工部实习。

工部负责各种工程建设,河渠维护,植树造林。按照专制社会的习惯,工部虽然敬陪六部之末,却是一个大有利润可挖,大有油水可捞的部门。而对于一个一门心思求圣贤的王守仁来说,这些蝇头小利根本是有百害而无一利。他恐怕是去错了地方。

不过,朝廷分派的一项任务,却让他非常开心:维修威宁伯王越墓。

在明代近三百年历史中,文官因为军功而封伯的只有三人,一是本书的主人公王守仁,二是平定麓川的靖远伯王骥,三是收复河圈套的威宁伯王越。

喜欢兵法的王守仁,对王越的事迹也非常欣赏和钦佩。在山阴复习备考的时候,有一天晚上,王守仁读书读到半夜,看着昏暗的灯光,打着疲倦的哈欠,就要上床睡觉了。突然听到了敲门声。

“谁啊,门又没关。”难道是妻子送夜宵来了?

门开了,一个中年人走了进来,他白衣飘飘,很有古道仙骨。

更关键的是,他的手里还拿着一把长剑,在昏暗的灯光下,宝剑放射出刺眼的光芒。王守仁不由得打了个冷战。

“这位先生,我与你无冤无仇……”

“哈哈哈哈……”笑声在寂静的夜晚显得非常震耳,“这位公子,你误会了,我只是想把家传宝剑送给你……”

“送给我?”王守仁依然非常疑惑。

“听说你两次科举都没有考中,六年的时光就这样蹉跎了,人生能有多少个六年,特别是在他年轻的时候……”

王守仁被说得不好意思了:“学生定当勤奋读书,不负先生的期望!”

那人点点头,将宝剑交给了王守仁:“年轻人,有缘再见!”

在灯光下,王守仁抽出宝剑,看着它在灯下放射的寒光,突然,他呆住了,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宝剑上赫然题着一行字:“威宁伯王越。”天呐,这个王越不是已经死了十多年了吗,那我碰到的,难道是他的鬼魂?

王守仁一惊,从椅子上摔了下来:“啊……”

他猛然惊醒,原来是自己读书时睡着了,好在没有打翻烛台,引发火灾什么的。身边也并没有那把宝剑,但那柄剑的样子,他却记忆犹新,无法忘记。

能为自己的偶像修建墓穴,王守仁当然非常开心。按说王越也是做过兵部尚书的高官,为什么死后却连个像样的墓地都没修呢?

要说这个威宁伯王越,也可以算是非常传奇。当年他以优异的成绩取得了殿试资格。说是殿试,其实不过是在皇家的后花园进行。考场上他发挥正常,不慌不忙,眼看就要大功告成、准备交卷之时,意外的事情却发生了。

不知道从哪里刮来了一阵大风,吹得这些考生睁不开眼睛。等王越同学缓过神来再看桌子时,急得都要跳起来。他的试卷给风刮走了。换了别人,只能骂天天不应,骂地地无门了。但王越却一点不生气,而是果断地向监考官要了一份新试卷,用一个人能够达到的最快书写速度奋笔疾书,争分夺秒,虽然没有写完,但还是相当惊险地取得了进士资格,从此入朝为官。

如果这事算得上稀奇,那更让人不可思议的还在后面。第二年,韩国使臣来到京城朝贡,带来的礼物中居然有一份大明的殿试试卷,使臣甚至严肃地强调,这是他们的国王陛下亲自拾到的,并交待一定要亲手交给天朝皇帝。

皇帝打开试卷一看,半天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上面赫然写着王越的名字。我晕,这不就是王越号称被风刮到天上的考卷吗?

经过了这个考卷门事件,王越的名声大振。作为文官,他却喜欢带兵打仗,而且几乎没有尝过败迹。其中最显赫的战功,当属用奇兵收复河套。占领了这片物产丰富的地域之后,蒙古人的日子就更加不好过,而大明的西部得以长期安定。王越不仅当上了兵部尚书,还受封威宁伯。

喜欢兵法的王守仁,崇拜王越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而当朝廷决定让他主持维修威宁伯墓时,他的激动之情,更是无以言表,把这看成是与偶像亲密接触的大好机会。

督造陵墓的过程中,王守仁从不坐轿,而是选择骑马,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够像王越一样驰骋沙场。甚至有一次坐骑受了惊,把他摔得倒地吐血,他也依然不愿意坐轿。

兵书不是白读的,阵法也不是白看的,一个整修陵墓的小小工程,也被王守仁当做了指挥调度的大好机会。他天才地设计出了类似现代企业三班倒的工作模式,把手下的民工分为三批,让这些人在同一段时间内,一批上班干活,一批吃饭休息,一批睡觉。然后三批人按次序进行工作交接。这样一来,就保证了整个工程的有序和高效。

休息时间,王守仁也不愿意闲着,而是按照兵书上的布置,组织民工们演练“八阵图”等阵法。因为他是京官,对待民工也不错,这些老实厚道的人也愿意配合,阵法演练的效果之好,甚至出乎了他的意料。年轻的王守仁不禁感慨,有京官的头衔还真好办事。

而且,他看到了一个个的普通人身上,那潜藏的巨大能量。这一点让他印象深刻,也让他受益终生。他的一生,创造了多次军事奇迹,很多的部下,都是这样没有长期专业训练的“民兵乡勇”,而相对于朝廷的正规军,他们的战斗力丝毫不落下风。他们身上展示出的血性和狠劲,更是正规军根本无法匹敌的。

工程进行得很顺利,效果让王越的后人相当满意,他们对王守仁的感激之情无以言表,就拿出了大笔金银珠宝作为酬谢。王守仁怎么可能要呢,他要是收了,怎么对得起自己做人的原则?他好说歹说,总算让王家人收回了财物。这些人觉得不送点东西实在过意不去,就把传家宝——王越当年的佩剑拿了出来。王守仁拉开剑鞘,不由得相当吃惊。

原来上面刻的文字,居然和自己在梦中看到的完全一样。看来,这真是王越要把宝剑送给自己,这把剑他没有拒绝的理由。

收下了这把剑,似乎也就意味着年轻的工部实习生王守仁,将要走上他的前辈王越曾经走过的道路。

第二年,王守仁实习期满,不过他没有留在工部,而是被分配到了刑部云南清吏司担任六品主事。不过,这个岗位不需要他去昆明上班,而是留在京城,做整理卷宗文书一类的工作,也没有什么难度,对于王守仁来说,工作相当轻松,也不需要加班。这使得他有更多时间,继续阅读和领悟自己最喜欢的那些兵书阵法。

具体事务难做,空谈道理容易。今天的企业领袖,最受不了新来的大学生谈企业战略,因为那是空谈;过去的皇帝和阁老,也对新进官场的年轻人上治国的奏疏感到荒唐,认为这不过是纸上谈兵。虽然孝宗皇帝精心打造自己的开明形象,经常鼓励大臣上书言事,但官场的老油条们都知道,这不过是皇帝摆个亲民的pose而已,认真,你就输了!

刚刚在工部担任见习职员的王守仁,按理说是不应该对国家大政方针建设说三道四的,但他却不甘寂寞,洋洋洒洒地写下了《陈言边务疏》。

当然,在文章的开头,他还是很有分寸地先谦虚了一下,证明自己不是书呆子,还知道职场中的高低贵贱:

新进小臣,何敢僭闻其事,以干出位之诛?至于军情之利害,事机之得失,苟有所见,是固刍荛之所可进,卒伍之所得言者也,臣亦何为而不可之有?

随后,他就迫不急待地提出了自己的八大主张:

一曰蓄材以备急;二曰舍短以用长;三曰简师以省费;四曰屯田以足食;五曰行法以振威;六曰敷恩以激怒;七曰捐小以全大;八曰严守以乘弊。

这八大主张,严格说来都是泛泛之言,流于空谈,缺少精辟独到的见解。如果十六岁的孩子写出来,当然还会让人小小吃惊,作为已经年近三十的成年人,就显得不怎么高明了。自以为见解独特,说的不过是别人早就熟悉的东西。当然,这至少体现了王守仁为国分忧、不愿虚度年华的责任感。同样,以他工部小吏的卑微身份,这份上书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到达孝宗的办公桌上。

淮安录囚,忙里偷闲上九华。

《陈言边务疏》呈上去之后,理所当然地石沉大海,他也继续在刑部上班。对于一般人来说,清吏司的工作既没有什么难度,又不承担多少风险,待遇还算马马虎虎。这个级别的小官当然不用上朝议政,奉天殿根本没他们磕头的地方。每天他只要卯时(上午五到七点之间)到办公室报到(人称点卯),泡上一杯龙井,翻开一本卷宗,就算开始工作了。大部分时间根本就无事可做。只要领导不在,大可随便聊些国家大事、坊间传言。出去吃顿饭,一个时辰再回来也不扣工资。正是打发时间、耽误青春的良好选择。

可惜,这个岗位上安排的,是一个从十二岁起就坚定不移地以成圣为目标的有为青年。日复一日的单调工作让他无法容忍,没有成就感与挑战性的劳动让他相当痛苦,看不到提升空间与前景的未来让他格外抓狂。虽然自己是官二代,虽然父亲是翰林学士,但在高级干部扎堆的京城里,自己的出身也并不算怎么显赫,更多的还要靠个人努力。因此,当有了一个去南直隶淮安府录囚的机会摆在他面前时,他没有任何犹豫就接受了。

这是王守仁第一次去淮安。淮安与苏州、扬州和杭州齐名,为运河沿岸的四大都市之一。这座名城位于淮河与大运河的交汇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王守仁来到了运河码头,看着那些忙碌的搬运工人,一天的劳累,不过是为了换得微薄的报酬。而富庶人家的子弟,什么都不用做,这一生就无忧无虑,应有尽有。每个人都只有一次生命,却有着完全不同的人生。他暗暗地告诫自己,要珍惜光阴,不要等到日后留下太多遗憾。

记录王守仁生平的《年谱》是其弟子钱德洪编辑的,其中难免有溢美夸大之词,像说王守仁这次淮安之行“所录囚多平反”,仔细想想根本就不可能。王守仁虽然是中央派来的,地方大员当然要象征性地表示下重视,尽量安排好的吃住条件,适当地送些土特产,以便让来人回北京后说点好话。但是,具体的办案过程,根本不需要一个六品小吏来指手画脚。说了也是白说,说了还不如不说。真实情况恐怕是,王守仁见识到了一些冤案错案,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怀疑与不满,并且与当地官员发生了争执,当然,他的意见是很难被采纳的。而且,他的行为并不受经验丰富的地方官员待见。

苦闷之余,他抽空登上了九华山,“天下名山僧占多”,有山的地方通常都会有寺院,而九华山更是中国四大佛教圣地之一。和许多喜欢吟诗做赋的人一样,到了山水之间,他的灵气就复苏了,他的文思也就如泉水一般地冒出。著名的《九华山赋》就做于此时。无相、化成等著名寺院,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王守仁从小身体就不是很好,自从那次著名的“阳明格竹”之后,肺病就更加严重了。他非常渴望学习一些能够强身健体甚至延年益寿的方法。听说九华山上有个道长蔡蓬头(一听名字,就知道是不喜欢洗澡的懒人,不过道士为什么喜欢生活在佛教名山,也是个有待考证的问题),他就慕名前去拜访。

一个道士,在佛教名山里显然住不了什么好地方。王守仁找了许久,终于来到了蔡道士阴暗潮湿的住所,可蔡蓬头根本不理他,该干什么还干什么,一口水也不给他喝(小王真喝了估计也得拉肚子),王守仁不发怒也不着急,依然一副毕恭毕敬的样子。蔡蓬头恨不得早点把这个小吏打发走,直说“尚未”。就跑到后面烤火去了,王守仁马上追了过去,继续求教。

蔡蓬头依旧只说两个字“尚未”。王守仁不慌不忙,摆出一副要在山洞里过夜的架势,蔡道士真急了:“你这个小相公,礼数倒很周全,但我看出来了,你是一心想做官的人,怎么可能真正关心如何修身嘛!”

一语惊醒梦中人,王守仁的脸一下子红了起来。他知道,自己还是摆脱不了对世间功名的追求。

地藏洞还有一个怪和尚,生得比蔡蓬头还像原始人。他的衣服都是用树皮做成的,而且多年已经不吃熟食,从来不用火,过着类似松鼠一样的纯天然生活。王守仁特别喜欢结交这样的怪人,一打听他的住址,原来竟建在悬崖绝壁之上。去还是不去呢?

老僧这天午睡,突然间感觉脚心非常舒服,不知道哪里来的好心人正在给自己做足底按摩。他睁开眼睛,看到了一个年轻书生,眉清目秀,长长的胡子却快要垂到胸前。王守仁见到老和尚醒了,就抱拳行礼。和尚不好意思地说:“我住的地方有些危险啊,年轻人是怎么过来的?”王守仁客气地说:“想要向前辈请教,再危险也得来啊。”

在阴冷的山洞中,两人盘膝坐下,纵论佛道之要义。王守仁听着听着,似乎悟出了一个道理,这个道理让他受益终生。

所有学说的终极智慧,一定会在最高点相会。

谈到儒生,老和尚强调:“周濂溪(周敦颐)、程明道(程颢)两人不错。”提到朱熹,却说:“朱考亭先生是个好的讲师,可惜未到最上一层。”王守仁很喜欢他的言论,第二天再去拜访时,和尚已经搬走了。王守仁很是失望,就在石壁上留下了“高谈已散何人处,古洞荒凉散冷烟”的诗句。

弘治十五年(1502),王守仁完成公差回至北京,当时的孝宗皇帝较为开明,对于文官的打压控制,远不如以前的天顺和成化两朝。读书人的政治地位有了提高,经济收入也大大改善,各种文学团体纷纷组建,各种饭局也是非常热闹。王守仁的同龄人李梦阳、王廷相等人发起了文学改良运动,反对八股取仕,要求向唐宋时代的古文作家学习。他们为了壮大声势,几次三番拉王守仁入伙,但王守仁看得很清楚,有李梦阳这样的文学青年唱主角,自己进去了也不过是个跑龙套打酱油的角色:“我怎能以有限精神,做此无益事情?”正好这时,他的肺病又犯了,于是向朝廷请假,回山阴养病。

阳明洞天,世间始有王阳明。

山阴古城,风景秀丽,河湖众多。四周山峦环绕,绿树成荫,就是著名的会稽山。王守仁想起在南昌铁柱宫遇到的无为道长,真可以说是鹤发童颜,拒绝衰老,让人没法不羡慕。他现在身体这么糟糕,怕是还得走在老道士前面,为什么自己不能修道呢?

王守仁不想待在家里,就在会稽山中转悠,想寻找一片适合修道之地。功夫不负有心人,还真让他找到了。古人把山的南面、水的北面称阳,而会稽山南就有一处洞穴,被称为阳明洞,里面曲径通幽,景致特别。王守仁就在洞里住了下来,修炼道家的引导术,并给自己起了一个别号——阳明子。

从此,王守仁就成了王阳明。据后来的弟子描述,修炼了几个月之后,他甚至就有了一些超自然的力量。

有一天,王阳明正在洞中打坐,突然把仆人叫了过来,让他去五云门接四位客人。并告诉他:

一个老者,五十来岁,背微驼,拄着羊头拐杖。

一个中年汉子,四十岁左右,手拿一把折扇,上面是唐寅画的梅花。

一个道士,身高七尺开外,留着长须,背着布袋。

一个小生,二十开外,相貌清秀,头戴方巾,手捧一坛黄酒。

仆人一听,根本不敢相信,这怎么可能啊。没有办法,主人发话了,只好奔出三里多地去迎接。站在太阳底下,仆人一边擦汗一边抱怨,但工夫不大,眼前的一幕就让他惊呆了。

前面信步走来了四个人,越走越近,仆人看清楚了,与王阳明所说的完全相同,一点都不带差的。他急忙上前施礼,把四人一路引入阳明洞中。

四人听仆人讲了王阳明让他出迎的事情,都非常好奇。他们一到阳明洞,寒暄两句,就忍不住问:“先生怎么知道我们四个要来,而且还知道我们带了什么东西?”王阳明微微一笑:“我不过是心情清静,自然看得明白,不值一提。”

王阳明越谦虚,四位客人就越发佩服。自然,他们把这次经历也讲给了更多人听。很快在绍兴城内,越来越多的人慕名前来拜访王阳明,咨询各种生活问题,有问儿子科举前程的,有问女儿婆媳关系的,有问自己能娶几个小老婆的。一时间,原本清静的阳明洞变得非常热闹,大有成为绍兴府心理咨询中心的趋势,让希望在这里潜心养病的王阳明痛苦不堪。

世界上是否真有未卜先知的法术,而王阳明是否在三十几岁时就掌握了呢?从王阳明日后的经历来看,这种可能性恐怕是不大的。不排除阳明弟子为了证明老师的伟大,故意编出了这个故事。反正老师已经不在人间,也不能再批评他们了。

但无论如何,王阳明当时迷恋道家思想,甚至有过出家的念头,却是实实在在的。在京城仕途不顺,前途不明;夫妻生活出现了“十年之痒”,失去了激情;肺结核一度威胁他的生命,让他对未来更加没有信心,期望靠修炼打坐渡过难关。

沉迷道术之中,让王阳明短期内获得了不小的成就感与满足感,很享受自己这种半仙身份。但是,真的要抛弃一切,修道成仙吗?长生不老是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过的愿望,但古往今来,又有谁真正能够长生?从秦始皇到大明皇帝,热衷长生的可不少,但他们的寿命,却比生活条件恶劣的普通百姓还短。他们吃进的不惜血本研制的丹药,用今天的科学观点看,和毒药的区别微乎其微。

奶奶岑氏已经八十多岁,父亲王华已经年近花甲,妻子诸氏的脸上,早已没有了少女的光泽,也完全看不到大家小姐的矜持与娇柔,急速向不修边幅的中年妇女转变。他们都是他在这个世界上最亲的人,难道真的要永远离开他们,隐身大山,埋头修炼?

这样即使能够长生不老,又有多大价值呢?

没有亲情的长生,只能是永久的孤独。生命正是因为有限,才格外有价值、有意义,才格外值得人们珍惜。一旦知道自己可以长生不老了,你就没有了痛苦;但没有了痛苦,也就体会不到幸福感。在他的心里,还是丢不掉孝悌,也就无法真正修道。

王阳明身体有一些好转之后,就离开了阳明洞(长年住在山洞里肯定也有一些风险),在洞外盖了个茅屋,专心治学。读书之余,他也喜欢登山,让自己沐浴在美景之中。

不久之后,他又前往杭州,在西湖边上住了下来。西湖美景甲天下,在这样的环境中,人的心情自然也会好起来,忘记世间的钩心斗角,尔虞我诈。而西湖所在的杭州,也是吴越和南宋的都城,更是江南佛寺院道观高度集中之地。王阳明一向喜欢结交异人,到了杭州,怎么可能闲得住?

在杭州,他写下了著名的《西湖醉中漫书》二首。

十年尘海劳魂梦,此日重来眼倍清。

好景恨无苏老笔,乞归徒有贺公情。

白凫飞处青林晚,翠壁明边返照晴。

烂醉湖云宿湖寺,不知山月堕江城。

掩映红妆莫谩猜,隔林知是藕花开。

共君醉卧不须到,自有香风拂面来。

在阳明弟子眼里,老师杭州养病时最值得称道的一件事,无疑是虎跑寺中,一语惊醒梦中人。

王阳明听说虎跑寺有一个和尚,已经闭关三年,终日不发一语,不视一物。在别人看来,大师功力已经非常了得,但王阳明却有另外的理解。他想会会这个高僧,但寺院的人都好心地劝他:你还是哪凉快哪待着吧,人家高僧根本就不可能搭理你。

越是别人觉得不可能的事,王阳明越想挑战一下。他亮出自己六品官员的身份,坚持让寺中的小和尚带他去见高僧。

来到高僧住所,只见他一动不动地盘坐在蒲团上,如同一座雕像。王阳明上前,只说了一句话,高僧居然就睁开了眼,恶狠狠地盯着王阳明。

王阳明说的是:“喂!你这个老和尚,整天口吧吧说些什么,整天眼睁睁看些什么?”

老和尚一听,知道自己遇到专业人士了,一般人哪喊得出这个啊!很不情愿地睁开了双眼。没想到听了王阳明的一席话,又放声大哭起来。

王阳明平静地问:“你是哪里人,离家几年了?”

“我是河南人,离家十多年了。”

“那你家里还有什么亲人吗?”

“只有一老母亲……只是,不知道她是否还在人世。”

“那你还想她吗?”

“怎么可能不想呢?”高僧显然很不满。

“你既然不能不想念,虽然终日不言,心中却在默念着;虽然终日不见,心中却是能看得到。”

“说得好啊!”高僧合掌说:“请施主明示!”

“想念父母,是人的天性。怎么可能断灭。你既然说自己不能不想念,就是真性发现。你既然心里想着母亲,却整日呆坐,只给自己增加烦恼。常言道,爹娘就是灵山佛,不敬爹娘敬何人?”

和尚听不下去了,想起亲娘生死未卜,当场放声大哭起来。第二天,王阳明再来寺院时,发现高僧已经不见。据知情者透露,高僧已经连夜赶回家,探望母亲去了。可见即使能闭关三年,还是放不下世间的真情。

王阳明不禁感慨道:“人性本善,说的一点没错,从这个高僧身上,可以看得很清楚。”于是他更坚定了自己读圣贤之书、做圣贤之人的信念。读到朱熹上宋光宗疏时,上面有句话吸引了王阳明:“居敬持志,为读书之本;循序至精,为读书之法。”居敬就是注意力集中,持志就是树立远大理想,循序至精,就是按照顺序,由浅入深。

既然看清了自己的方向,那就回归官场,继续努力吧。

山东乡试,考题让人震惊。

弘治十七年(1504),王阳明回到北京。山东监察御史陆偁不知道怎么听说了王阳明的大名,主动请这位后生担任山东乡试的主考官。这让王阳明有些喜出望外。

可千万别小看这乡试,它也是三年举行一次的重要考试。说是乡试,举办地点可绝不是乡村,而是各布政司所在地(省会),绝对的中心城市。

对于大明十三省的地方官来说,这是他们能够承办的最重要的考试了。通过乡试,每三年全国也只产生一千五百名左右的举人,这些举人即使以后不能入朝为官,在地方上也都会安排工作,从此脱离劳动人民阶层。想一想范进同学中举之后的兴奋表情,就知道乡试的门槛也是非常高的。

第二年二月,这些举人集中北京,从中再产生三百名左右的进士和同进士出身。

山东也不是普通地方,在两京十三省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讲历史,这里是孔孟二圣的故乡;讲现实,这里也是精英荟萃,人才辈出。即使无法与王阳明的家乡浙江及江西等南方省份相比,在长江以北,绝对算得上是文化大省。

王阳明能够得到这个资格,当然与自己这些年的名气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他的父亲王华已经担任了礼部侍郎,而且和内阁的那些大学士们关系很好,邀请王阳明来主持乡试,更多的是讨好王华的一种方式。按理说,得到这样一个机会,对于日后的发展是相当宝贵的。

而且,王阳明自己也有这方面的经验。早在他中进士的前一年,王华主持顺天府(就是北京)乡试时,就让自己的儿子参与改卷。王阳明对于试卷的判断非常准确,让老爸相当满意。而陆偁肯定也从王华那里知道了这件事,这才会放心大胆地做出邀请。

可年轻气盛的王阳明哪里考虑这么多。当济南府的秀才们拿到考卷时,整个考场算是炸开锅了,有人兴奋得笑个不停;有人气愤得直摔毛笔;有人把卷子翻来覆去地检查,生怕自己看错了;有人干脆当场交卷:对不起,我不陪你们玩了!

原来,王守仁出的考题是《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

按说这话也并非什么大逆不道,这并不是王阳明自己的发明,而是孔子老人家的原话。翻译成白话文,意思就是:当大臣的,应该用道义为君主服务,如果君主不讲道义,就不要愚忠,可以甩手不干。

话虽然的确是孔子说的,但也得看时间和场合。孔子生活在什么年代?周王衰落,群雄并起,各国君主都在礼贤下士,招募人才。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天下归一的年代,君为臣纲已经成了天经地义的事情,再讲什么不可则止,简直就是犯上作乱。

贵为亚圣的孟子,不过是在自己的著作中写了一些类似“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之类的漂亮话,最屌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读到之后就大动肝火,放出狠话说:“这家伙要是活在现在,我非严办他不可!”完全忘记了自己是吃什么长大的,甚至一度下令将孟子逐出太庙。

如果王阳明在老朱当权的年代,还敢这么玩个性,那结果只有一个:杀头。不过他很幸运,生活在了孝宗执政时期,社会气氛和文化环境,都还算比较开明宽容。我们千万不要以为,王阳明这个行为属于脑残。恰恰相反,他正是想通过这种方式,向朝廷,特别是向一直以开明形象著称的弘治皇帝,展示自己的才华与个性。

王阳明应该庆幸自己逃过了朱元璋时代,而是生活在“弘治中兴”的宽容环境下,让他有了这样一个表现个性的空间,并且基本上不会有什么风险。即使是相当保守的陆偁,对王阳明的工作也没有公开提出批评和干涉,总体上还是满意的。而王华知道这事之后,更不可能像当年一样,解下皮带就开始抽人,毕竟儿子已经三十多岁了。

乡试的考试时间全国统一,从八月初九直到八月十七,连续考九天。主持完山东乡试,王阳明就要返回京城,继续担任兵部主事了。在离开山东之前,他又到济南周边游玩了一次。孔府孔庙是一定要去的,泰山也不能错过。在泰山,王阳明留下了《登泰山五首》,其中第五首写道:

我才不救时,匡扶志空大。

置我有无间,缓急非所赖。

孤坐万峰颠,嗒然遗下块。

已矣复何求?至精谅斯在。

淡泊非虚杳,洒脱无蒂芥。

世人闻予言,不笑即吁怪。

吾亦不强语,惟复笑相待。

鲁叟不可作,此意聊自快。

对于自己的怀才不遇,王阳明很有些感慨,但他也知道,牢骚是不能给自己带来升迁的,要想在官场成功,就得尊重它的游戏规则。

回到北京,王阳明到了承天门东边的兵部武选清吏司上班,继续担任主事。武选司相当于兵部的人力资源部门,管理武将的选拔与升迁,王阳明喜欢军事,能调到这里,自然是让他高兴的事。

但王阳明才三十四岁,在武选司里只能是个打酱油的闲职,想对朝廷的军事方针提建议,可能性基本不存在。想要培养自己的亲信,也根本不现实。按照规定,京官六年才能接受京察(工作能力鉴定),以决定是升迁还是降职。对他来说,一切还都早得很。苦闷之余,他开始尝试第二职业。

而这个第二职业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也成就了他一生的辉煌。

这个职业就是开门授徒。

王阳明讲学并未开风气之先。不过是顺应了当时的社会潮流而已。朱元璋死去一百多年之后,朝廷对于民间文化的打压,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放松。民间办学早已经形成了风潮。当时,很多学者都有在家乡开堂讲学的经历,影响比较大的有:吴与弼在江西崇仁、罗伦在江西永丰、章懋在浙江慈溪,陈献章在广东新会,都曾名动一时,影响一方。可是敢于在京师、在天子脚下办学,还真是需要很大魄力,更需要很强的能力。

京师作为首善之区,自然也是全国文化的最高地,这里不仅有最高学府国子监,还有顺天学府以及大兴、宛平两县学,师资力量雄厚,有钱人家都愿意让孩子去那里读书。私人讲学不是没有,但你得有些知名度,能得到别人认可才行,比如“前七子”之首李梦阳,他的诗词文章就有不少粉丝追捧,开课自然也就少不了学生。

王阳明作为一个只有三十四岁,没有什么学术地位的小官僚,居然敢于开堂授课,自然引起了一些老前辈的反感,指责他标新立异、爱出风头,想红不择手段了。王阳明有一颗大心脏,不为这些非议所动摇,前来报名的人很少,他也不改变自己的初衷。不知道老爷子王华当时做何考虑,但种种迹象表明,他对于儿子的行为,显然是默认的。

王阳明从来不是内向的人,无论走到哪里,他都有两大爱好,一是游玩,二是交友。游玩可以开阔眼界,也能结识更多朋友。王阳明自视甚高,但他对交友却没有什么势利的眼光。无论是朝中进士还是乡间农夫,他都可能和他们成为朋友。

不过,他更希望能交到一些心灵相通的真正知己。因此,若水的出现,让他非常高兴。湛若水比王阳明大六岁,是广东大儒陈白沙的学生。三十二岁时,他就提出了著名的“随处体认天理”说。弘治十八年(1504),他进京参加会试,主考官是后来在正德年间担任首辅的杨廷和。

杨廷和看到一份考卷,一眼就认出是陈献章的弟子所做,后来揭开糊名处一看,果不其然。湛若水顺利考中进士,被选为庶吉士,进入翰林院上班。经别人介绍,湛若水认识了王华的长公子王阳明,两人可以说一见倾心,都被对方的才华与学识吸引。王阳明说:“守仁立世三十年,未见此人。”而湛若水则说:“若水观于四方,未见此人。”

这一年,王守仁三十四岁,湛若水四十岁。两人都认为,已经八股化的朱子理学,是学术发展的大敌。讲得越详细,道理越晦涩,分析越精巧,学问越支离破碎。他们希望能从占据主流的理学中解放出来,开创一门属于自己的新学问。

王阳明一直在研究陆九渊的著作,希望将其思想发扬光大。他一生没有拜名师,而在权威的《明儒学案》中,黄宗羲这样评价湛若水的老师陈献章(人称白沙先生):

有明之学,至白沙始入精微。至阳明而始大。两先生之学,最为接近。

显然,湛若水的思想深刻影响了作为晚辈的王阳明。就像孔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一样,他们两个常来常往,白天一起为两双手能数过来的学生上课,晚上秉烛夜谈,非常投机。

可惜,这样的日子没有长久,因为一个人的上台,大明历史发生了重大改变,王阳明也经受了三十多年来的最大变故。他究竟遭遇了什么危机呢?

同类推荐
  • 精忠报国凌云志:岳飞

    精忠报国凌云志:岳飞

    从细节人手,为你描绘了岳飞峥嵘的铁马生涯,描述了他青年时代的贫苦生活、辗转求生的艰辛路以及他不灭的壮志。精彩地描绘了岳飞参与和指挥的各种激烈的战役,从他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大将的风采,看出他卓越的军事才能,看出一颗忠君爱国的赤诚之心……为你刻画出一个有血有肉、立体全面的“战神”岳飞。
  • 摩根写给儿子的32封信

    摩根写给儿子的32封信

    本书是世界财富巨擘摩根家族的奠定者——约翰·皮尔庞特·摩根给儿子小约翰·皮尔庞特·摩根的信集。它本来是不愿公开的私人信札,是以遗嘱形式密藏的贵重珍品,并且“透露了太多的摩根家族创造财富的秘密和商业的智慧,是培养伟大企业家无可比拟的教材……”。
  • 农民企业家成功之路

    农民企业家成功之路

    成功的企业家很多,但他们中许多人的成功经历可望而不可即。本书所介绍的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农民企业家,大多从平凡处做起,他们奋斗中的每一个足迹都是那么真实可信。尽管不是每个人,特别是农民都能成为企业家,尤其想成为杰出企业家更难。但通过了解他们的创业史,或多或少会给自己的生活增添一些信心。创业成功的道路往往是不可复制的,但看别人走过的路,再选择自己能走的路,本书将在此方面给读者,特别是给有志创业的农民朋友以积极的启迪。
  • 千古枭雄朱元璋

    千古枭雄朱元璋

    少年贫寒,徘徊在死亡边缘;中年称王,终创建千秋霸业;千古枭雄的背后,究竟隐藏了怎样的秘密……他,做过和尚,做过乞丐,终君临天下,成为九王至尊;后人评说,他是明君,惩治贪官毫不留情;后人评说,他是暴君,兔死狗烹杀人如麻,他,被人称为千古枭雄——朱元璋。
  • 中国历史上的那些女人

    中国历史上的那些女人

    在华夏五千年的历史中,女性一直扮演着一种微妙的角色,她们与男人不同,没有自己所谓的“正史”,却又在无形当中将历史连缀起来。她们就好像是线状史书的锁线一样,乍看起来无足轻重,细细琢磨却发现必不可缺,没有了锁线,历史就不能成为一本书,而是一张张散乱的纸。
热门推荐
  • 我的故事有点多之聚会篇

    我的故事有点多之聚会篇

    这部作品只是我人生中的一段关于聚会的片段,但是,正是通过这一次次的聚会,不断地改变着我的人生,升华着我的人生,让我对整个社会,甚至整个世界又有了重新的认知!
  • 万念奇缘

    万念奇缘

    英雄豪杰纷纷而出,红粉佳人待闺中。万里江山静等明主,数旗争相占城楼。乱世诸侯招贤纳士,逐鹿天下拥神州!!!!
  • 以命为饵

    以命为饵

    祸乱之日是大陆生灵对于邪恶力量吞噬生命的称呼无尽的幽暗森林中驻扎着一股邪恶不可阻挡的力量每逢祸乱之日天空将被黑夜泷罩邪恶的力量便会出世吞噬生灵
  • 盗墓笔记续——鬼玺终极

    盗墓笔记续——鬼玺终极

    神秘女子现身,张家势力到底有多大?隐藏多年的上官家族,为何突然现身?难道是终极到了吗?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似锦年华醉颜水

    似锦年华醉颜水

    一朝穿越,从受宠万千的乖乖女,沦为爹不疼娘不爱的后院小姐,本以为嫁赐给赫赫有名的‘战神’王爷,便可衣来张口,饭来伸手。怎知,新婚之夜竟然将新郎官儿揍成了猪,大怒之下,接下仇恨,于是一场不凡的生活开始展开,为逍遥,开始逃亡……
  • 斗罗大陆之执剑天涯

    斗罗大陆之执剑天涯

    唐岚风与唐三处于一个时代,两人素未谋面,在不同的地点以不同方式穿越斗罗大陆,唐岚风觉醒双生武魂,但为何魂力显示只有一级?家中的女孩又是什么来历?队友又那么奇葩,我还怎么锤爆唐三啊!
  • 快穿之人生重启计划

    快穿之人生重启计划

    影后?杀手?女巫?人鱼?从千金大小姐到兔子成了精,从圣母白莲花到黑心玫瑰花……作为执愿者,流歌穿梭在无数的时空中完成别人的心愿,什么样的身份和人生她都经历过了,现在,就差找回她自己的人生了……为了那个人,为了那个永远温柔地包容她,无论如何都会在她身边的人,她也一定要把自己找回来。【甜宠1v1,主线剧情从第一个故事末尾开始。】
  • 人鱼的旋律之七彩琉璃

    人鱼的旋律之七彩琉璃

    转学生的陷害,海斗的不相信,足以把她从一个善良,可爱,天真,害羞的女孩变成了一个冷酷,无情,完美,身上散发着王者气息的女孩,使她变得无比成熟,使她无比强大。
  • 绝色凤临世

    绝色凤临世

    简介:重生?穿越?废柴?唉,这是什么狗屎运,死了都能穿越。尼玛竟然穿到一个废物身上,没事,就算是废物姐也能发光发亮。等着吧,看姐如何纵横天下。等等,身世之谜?什么鬼?算了,等老娘迟早有一天给一一扒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