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不血刃,轻松平定思恩、田州。
嘉靖六年(1527)九月,一道圣旨发送到了山阴,任命王阳明为都察院左都御史,提督两广,即日起程,平定思恩、田州(都在广西)叛乱。
这年二月,担任内阁首辅三年的费弘退休,而比费弘大十四岁的杨一清,却成了首辅。而当年的南京小吏桂萼,也当上了吏部尚书。前任留给他们的一大堆问题中,思恩、田州这两只烫手的山芋,成了他们必须解决的问题。
思恩、田州位于广西南部,是瑶族、侗族等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民族矛盾特别复杂。从朱元璋时代起,这里一直由土司岑氏世代统治。这个家族其实是汉人后代,其祖先正是与马援齐名的东汉开国名将岑朋。
到了正德年间,岑家的继承人换成了岑猛。这是个很有经营头脑的人,把自己地盘上的生意做得很红火。广西巡抚相当眼红,几次三番暗示岑猛要向组织进贡,适当地表示表示。但岑猛根本就不吃他这一套。巡抚火了,就让人找茬挑事,和岑猛的手下发生了一些摩擦。随后就向朝廷汇报,说是岑猛谋反,请增派军队镇压。
岑猛一看局势不妙,你说我造反,那我就真的造反吧,就把当地流官赶跑了,接管了权力。本着捍卫国家领土完整的精神,嘉靖派老臣姚镆担任两广巡抚,调集八万军队入桂,将岑猛打得大败。
岑猛这一次终于见识到了比他更猛的,好汉不吃眼前亏,马上提出投降。姚镆非但不答应,反而加强攻势,大有不斩尽杀绝不罢休的劲头。
可怜的岑猛逃到岳父那里寻求庇护。可他做梦也没想到,这个老岳父为了挣那点朝廷赏金(还不知道能不能兑现),就果断地把女婿毒死,将人头献了出来。
岑猛死后,手下两员大将卢苏和王受逃到安南(越南),重新集结了一支军队,号称二十万,和朝廷在广西展开了持久战。为了扩大影响,他们继续打着岑猛的旗号。两人用兵有方,稳扎稳打,将前来剿匪的官军杀了个大败,占领了田州和思恩两州州府,俨然形成了一个独立王国。就差颁布年号,建立政权了。
姚镆吃了几次败仗后束手无策,只好向中央救援。杨一清为首的内阁把朝中善于用兵的大将挑来挑去,也没有找到一个满意的。不过这时候桂萼却想到了一个人,信誓旦旦地说,只要这位仁兄出马,一定能把广西给摆平了。
杨一清还不相信呢,桂萼平静地说出三个字,杨一清猛地一拍大腿,是啊,我老糊涂了,怎么把他都忘了。这人出马,不是一个顶俩,是一个顶一万个啊。
桂萼说的正是王阳明,除了他还能有谁呢。不过……好像世界上没这理吧。
当初你们不待见王阳明,不让人家进京当官;现在自己有麻烦了,就想到把人家拉出来救火。王阳明可不是愿意轻易受人摆布的,他在年轻时主持山东乡试时出的题目《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正是自己内心的写照。
王阳明收到兵部公函,立即上书推辞,他的理由也很充分:
第一,自己身体越来越差,现在是出个门都困难,走个路都喘气,怎么可能跑到广西去剿匪?
第二,姚镆是有工作能力的,希望朝廷给他一段时间。
王阳明还推荐了两个年轻人,南京工部尚书胡世宁和刑部尚书李乘勋,认为他们是非常合适的人选。
杨一清和张璁、桂萼一合计,认为这是王阳明想独立自主操作一些事情,而不希望姚镆在一边碍事。于是他们立即向嘉靖请示,让姚镆提前退休。
接着,三人一致决定,再增加王阳明的权力,让他以南京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左都御史,提督两广、湖广和江西四省军务,等于把中国南部一半的军队都交给王阳明领导了。并且,王阳明可以便宜行事,不必事事向朝廷汇报。
以嘉靖皇帝名义发布的圣旨中还特别强调,不得推辞,当然,潜台词就是,你老爷子不答应试试,看我怎么收拾你。这样一来,王阳明只好收拾东西了。
九月初七,王阳明在自己山阴的府第,招待所有的学生,和他们一一道别。在坐的所有人,几乎都在说马到成功凯旋归来的吉利话,但王阳明自己很清楚,这一去很可能就永远回不了故乡,心中的伤感之情是无法避免的。
送行的人把码头都挤满了,当地百姓送来了很多礼物,王阳明都一律谢绝,自己根本用不上,岂不是浪费?他随船带了一个大箱子,装的全是药,各种各样的药品,看起来很恐怖。他就是靠这些在延续生命。每天他吃的药都比吃的饭要多,甚至整个人都带着一股药味。
他再次踏上了自己走过多次的那条从浙江到江西的水路。记忆之门一旦打开,往事如同潮水一样涌了进来。龙场的艰苦没有把他压倒,南赣的匪徒没有把他吓住,朱宸濠的叛乱被他轻松搞定,张忠和许泰的陷害也拿他没有办法。这一次,他依然相信,没有自己摆不平的麻烦。
但是,自己的身体越来越差了,甚至隔三差五就咳血,可朝廷就是不肯放过他。难道这一把老骨头,真的要葬送在那个陌生的地方了?
王畿和钱德洪作为王学的二代领袖,跟船一路送到严滩,才与恩师依依惜别。
十月,王阳明来到了南昌。早已经得到消息的南昌市民,自发组织起来打扫街道,焚香洒水,欢迎这位曾给他们带来和平与安定的前江西巡抚。王阳明一下船,就被簇拥进了早就备好的轿子,全城百姓轮流抬轿,一直送到了巡抚衙门。前来拜见的人,东门进西门出。王阳明从早上七点一直接待到下午三点,依然有许多人排在门口。随从不得不通知大家,王都司实在太累需要休息,真的是无法再招呼大家了。
第二天,王阳明参拜了南昌文庙,并在明伦堂讲《大学》,慕名而来的各地学子,早把大厅挤得密密麻麻,都为了亲耳聆听大师的教诲,亲眼目睹伟人的风采。很多人也许会没有意识到,这是王阳明最后一次公开讲学了。
在那个没有电视,没有广播,没有网络的时代,王阳明的学说和思想能够得到如此广泛的传播,产生了这样大的影响力,的确非常神奇。但如果他生活在当代,面对如此之多的诱惑,他还愿意坚持自己的讲学吗?
十一月的北方已经是大雪纷飞,好在两广巡抚的驻地——广西梧州依然春天一般温暖。王阳明一行进入巡抚衙门,立即开始了平定思田的准备。
当王阳明提出了自己的计划时,部下都惊呆了。他们没想到,王阳明准备招安卢苏、王受,这不是老大的风格嘛。
南赣巢匪时,王阳明对山贼一般都是坚决镇压,如果不投降就格杀勿论,如果投降了,也要处死,以绝后患,但这一次,他为什么要改变主意,难道是年纪大了,心变软了?
王阳明给他们讲出了自己的考虑。
卢苏、王受起兵造反,很大程度上是出于无奈,与谢志珊、池仲容这样的惯匪有根本区别。正是姚镆错误的攻击方式,让他们对朝廷产生了强烈的抵触情绪,对招安产生了强烈的绝望感,置于死地而后生,反而爆发出了可怕的战斗力,让官军损兵折将。
如果把招安的信息放出去,势必会使他们的军心产生很大动摇,士兵们的厌战情绪就会释放出来,而作为首领的卢苏、王受,不可能不考虑到来自士兵的压力。
而且,思田一带与安南(越南)接壤,自从宣德三年(1428)明朝放弃交址布政司之后,安南已经独立近百年,如果大动干戈,让卢苏、王受逃到安南,可能会更加麻烦。
王阳明为了尽快解决问题,亲自带领一支军队,来到了距卢苏、王受地盘更近的南宁。这一下,两人更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
王阳明过去的辉煌经历,他们都非常清楚。自己无论从兵力还是装备,都远远不如宁王,而王阳明可以带两万民军,十四天平定宁王叛乱。现在,王阳明的兵力更充足,装备更先进,并且可以调动四省军队共同围剿。如果与之对抗,无疑是以卵击石,自不量力。
但是,王阳明真的会接受自己投降吗,他们将信将疑。幸运的是,他们并不清楚这个老夫子,当年是怎么收拾掉池仲容的。他们派出自己的心腹黄富,去南宁打探风声。
王阳明亲切地接见了黄富,好酒好肉地招待,让他劝说两个将军过来自首,可免一死。
听到黄富的回报,卢苏和王受心情非常矛盾,不去吧,人家放出话来了,自己没有回应,就是没有诚意;去吧,要是王阳明的圈套,不就死无葬身之地了吗。
这样的两难选择无疑最困难,也最痛苦。但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最后他们还是决定,亲自去南宁自首谢罪。
这一天,天气晴好,卢苏和王受把一万多军队(号称七万)驻扎在南宁城外,只带了几个亲兵,去了巡抚衙门。这是他们第一次见到传说中战无不胜的王抚台,以为会是一个威猛的大官,谁知道看到的,却是一个面目慈祥的老人,而且,在与他们谈话中,老人不停咳嗽,显然身体很差。
王阳明已经病得很重了,眼睛虽然近视,但该看的还是看清楚了:这两个人和池仲容不是一类人,他们的投降是有诚意的。因此,他也放弃了捕杀二人、然后突袭军队的想法,而是指出了他们二人的罪过,并要求各打一百军棍作为处罚。
两人到底是军人出身,也知道自己的过错,坦然接受惩处。当然,这一百军棍基本上是象征性的,杀伤力远远不如王阳明当年受的四十廷杖。
王阳明随后命令两人裁撤军队,并告诉他们,自己要上书朝廷,给他们封官。两人激动坏了,根本不相信有这样的好事,造了这么长时间的反,杀了这么多的官兵,到头来还能捞个官当,都对王阳明感激不尽,磕头谢恩。
朝廷折腾了两年,出动近十万兵马,消耗无数银两,也没有搞定的卢苏和王受,让王阳明没有打哪怕一次战役,兵不血刃地就给搞定了。广西百姓自然把王阳明当成了神明一样崇拜,消息传到北京,桂萼却大为不满,他打定主意,一定要鸡蛋里挑骨头,好好修理一下这个姓王的。
因为王阳明拒绝了他出兵安南的计划。反而把自己在江西的那一套搬到了广西。
王阳明拖着带病的身子,连夜向朝廷写信,在名为《奏报田州、思恩平复疏》的奏疏中,王阳明建议把田州一分为二,让岑猛之子岑邦管理一州,利用岑氏家族在当地的传统影响力,维护一方稳定,安抚当地百姓。同时在老田州设立巡检司,让卢苏和王受担任巡检,同时派驻知州作为流官。
他继续在思田两州大办学校,让更多的孩子接受教育。并把季本等在外地的一些弟子叫来,让他们放弃内地安逸的生活,到广西山区支教。读书让人识礼,这样一来,愿意加入黑社会的年轻人就大量减少了。
他继续坚持在南赣实行的十家牌法,各村寨及时互通信息,防患于未然,杜绝盗匪大规模产生的土壤。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王阳明希望自己的政策,能够像春风化雨一般,逐步改变当地的风气,让更多的人能够致良知,克己守法,形成良好的风气。当然,这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他知道自己很难看到那一天了。
出其不意,奇袭八寨、断藤峡。
王阳明走到哪里,就把神奇带到哪里。兵不血刃,无论是手下的士兵,还是他本人都觉得很不过瘾。当然,也许是上天有意安排,他很快就发现自己有事可做了。
在平定思、田的过程中,王阳明就不断听到当地官员反映另一件事情,他很快得出了结论,这是比思田叛乱问题更严重的事情。尽管朝廷没安排他做,但他觉得,有必要为当地百姓再做一件好事。
这几年,朝廷在广西的工作重点,全集中在了对卢苏、王受的围剿上,却忽略了当地还有两支以瑶民为主的叛军。他们分别以八寨和断藤峡为基地,与官军大玩游击战术。
其实,剿灭这两个地方的山贼,根本不是朝廷给王阳明布置的任务,按照桂萼的意见,平定了思、田之后,应该趁机攻打安南,恢复大明的第十四个布政使司。这样,后人书写历史时,他的名字就可以和当年收复安南的朱棣大帝写到一起了。
断藤峡在今天的广西桂平附近,处于黔江下游,地势险要,原名大藤峡。1465年,韩雍带兵对这里的瑶民叛乱分子进行了地毯式清剿,放火烧掉了跨江的大藤,并把峡谷的名字改为断藤峡,其用意在于,想要断掉瑶民造反的根。
但叛乱分子就如同山上的杂草一样野蛮生长,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灭了一茬又生出一茬,到了嘉靖五年,大群叛乱分子又在此聚集,他们攻占官府,杀害官员,掠夺富户,强抢民女,可以说无恶不作。用王阳明的话说,他们是“窃发无时,凶恶成性,不可改化”,与谢志珊、池仲容是一个类型的货色,必须用武力消灭。
长时间生活在深山中,瑶民们也发展了自己的优势。他们身手灵活,上山下坡如履平地,他们的杀手锏是弓箭,箭一般都是喂了毒的,沾上就无药可治。
八寨顾名思义,是距断藤峡三百多里的八个瑶民村寨的总称,这里的情况与断藤峡类似,是瑶族大量聚居的地方。当地土匪和朝廷大玩游击战术,大规模官军过来时,他们就提出招安,而官军撤走时,他们又继续抢劫烧杀。
因为这两个地方地形复杂,环境恶劣,变数太多,内地过来的平叛官员都不愿蹚浑水,他们总是向朝廷提出用安抚手段解决。这几年,钱没有少花,但这些人一点也不安分。他们甚至摸到了朝廷的命门:我先故意把事情搞大,你肯定要带钱带物来招安,我收了财物,消停一阵子,然后再给你搞更大的破坏,让你再拿更多的钱来哄我。
堂堂官府,居然被一帮没文化的土匪玩弄于股掌之中,不但很没面子,也产生了很坏的示范效应。王阳明决定,必须为当地百姓除去这两大祸害。
在处理完思田事件之后,王阳明就向朝廷写信,要求辞职回家养病。但内阁的领导们似乎对他过于害怕,担心他离开广西就要进京发展,死活都不肯答应。按他们的如意算盘,就让王阳明一直待在偏远的广西,省得他给我们美好的生活,再添什么乱子。
王阳明这次请辞,更多的是做给土匪们看的,朝廷不放他,正好满足了他的心愿。
他故意放出风来,说自己身体很差,随时有可能离开广西。就是想让八寨和断藤峡的山贼们都放下心来,放松戒备。
他以四省提督的名义,命令湖广来的军队准备回,不打仗了,你们不用留在广西,早点回到家乡吧。
同时,他把卢苏、王受叫来,给他们悄悄布置了任务。
两人听说有仗可打,都非常高兴,自己刚刚投降,怎么着也得纳个投名状吧。他俩齐声说:“抚台放心,我等一定做好。”
王阳明一再叮嘱,要行动隐蔽,切勿走漏风声。
转眼到了嘉靖七年七月,一年中最热的季节。
镜头切换到了思吉,这是八寨中的一个寨子,典型的瑶民村落。
太阳就要落山了,夕阳的余辉给大地铺上了一层温和的金色。山区的气候相当凉爽,瑶民们三三两两地聚集在一起,一边喝着自制的米酒,一边聊着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东家新添了一个胖小子,西家的闺女又到了出嫁的年龄,哪里的猎人又被毒蛇咬了,哪里的土司又被人敲了竹杠……他们时不时露出爽朗的微笑,脸上的表情真实而又自然。谁又能够相信,他们扛起锄头就是朴实的农夫,举起标枪就是杀人不眨眼的恶魔呢?谁又能够相信,他们打劫的时候,会把妇女和婴儿也残忍地杀死,甚至剖开孕妇的肚子呢?谁又能相信,这是他们最后一次聊天,最后一次看到美丽的夕阳呢?
突然之间,刺耳的炮声打破了山村的宁静,突如其来的大火在他们身后蔓延。有人发出了尖叫:我家的房子着火了,我得回去看看。可还没等站起身,只见寒光一闪,他的脑袋就滚出去了好远。
成群结队的官兵杀了出来,他们先射出了一排排的火箭,把寨子变成了一片火海,随后手提钢刀和长矛,满世界追杀从大火中仓皇逃命的瑶民,不管是老人还是孩子,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在他们的眼中已经不是活人,而是一个个天赐礼物,能给他们带来赏金的战利品。
思吉的悲惨一幕,不过是官军清剿八寨的一个小小缩影。担任主攻任务的,就是刚刚接受招安的卢苏和王受。
招安之后,两人做的第一件事是挨打,第二件事是解散军队。他们的部下号称七万,实际人数其实只有近两万。在王阳明的指导下,他们大张旗鼓地裁军,一批批地送别弟兄们复员返乡,一场场地发表送别演说,一回回地喝分手酒吃散伙饭,一次次地当场流下难过的泪水。而实际上,他们裁掉的都是些老弱分子,战斗力最强的一万人都被留了下来,而这些人,就成为攻打八寨的主力。
王阳明让卢苏、王受的队伍突前,而让布政使林富、副总兵张佑带官军进行第二轮打击。
在攻打八寨的同时,乘船撤往湖广的军队,也在参议汪必东、副使翁素和佥事汪溱等人率领下,突然向断藤峡发动了进攻。情况极为类似,完全没有思想准备的瑶族山贼被逼上绝路,他们全家齐动员,想利用复杂地形做掩护,和官军死磕到底。但官军们早就找来了熟悉环境的向导,又有更先进的武器和重金许诺,山贼们岂能是对手,断藤峡的叛乱之根,真的要被彻底打断了。
都说险要之地,攻的一方要吃亏,守的一方占便宜。但王阳明却用自己的行动,完全打破了这个规则。从赣南开始,他收拾的山贼团队个个都有悬崖和大河做屏障,个个最后都死得很难看。这一次,当然也不例外。仅用了一个月时间,就斩首三千余人。将这两处匪巢连根铲除。
广西的捷报传到京城,满朝文武的反应都几乎一致——难以置信。朝廷征讨卢苏、王受好几年,损失了不少人马,花掉了数万两军费,王阳明不用一兵一卒就把他们搞定了;朝廷在八寨、断藤峡花费了大量财物进行招安,那里的瑶民却是忽降忽叛。而王阳明却给他们来了个地毯式的清理。这两处危害广西百姓数年的匪患,几乎被彻底根除。
美女总是让人惦记的,英雄总是受人忌惮的。王阳明的文治武功,让嘉靖皇帝感到的不是开心,而是担心。这样的人一旦放入京城,还不得和曹操、桓温一样。
内阁和六部首脑已经分成了两派,杨一清和桂萼等人清楚,放王阳明进京,他们的位置就有保不住的风险,而张璁则希望能把王阳明拉进内阁,挤走首辅杨一清,由自己取而代之。
每个人都在打自己的算盘,每个人都想利用王阳明,但每个人都对王阳明不放心。他们又想出了什么新花样,来对付这位大明军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