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为师者,没有几人不希望自己桃李盈门,不希望弟子出人头地。可在现实中,或许是因为爱之愈深、责之愈切,老师的一些教育方法让学生产生不满。或许是因为青春逆反、离经叛道,学生的一些行为表现让老师同样不解。从而导致师生关系紧张,产生矛盾。所以,中学生应当敞开心灵,坦诚相处,化“怒”为“敬”,变“过不去”为“信得过”。
真诚虚心地接受老师的忠告
老师总是希望把自己的经验告诉给学生:“好吧,你到办公室来,我和你好好谈谈。”可是有很多学生很厌烦这种“说教”。“他总是把我当做小孩子,认为我什么都不懂,为什么老师都是这个样子?婆婆妈妈的。”如果孩子在心里这样想,脸上自然会表现出厌烦的表情,目光溜向了别处,手脚不停地移动,左耳朵听进、右耳朵冒出。这时老师就会中止谈话。在自己的学生“逃离”的同时,老师的心情会是什么样子呢?他会感觉到自己是在对牛弹琴,枉费了自己的一片好意。在他失落的同时,他会对自己的学生很失望。
老师的忠告是有分量的,他既有当过学生的经历,又有面对学生的实践,所以老师的忠告是一种精练的新认识,既能纠正孩子过激的观点,又可以帮孩子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
“不!我需要精神上的自立,我要走自己的道路,我知道事情该怎样做。”其实,孩子的这种想法与老师的观点根本不冲突,老师的忠告只是提醒孩子少走弯路而已。所以,中学生应虚心地多听取老师的意见,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在老师的心目中,总是很偏爱那些善于接受忠告的学生,因为其诚挚的态度会让老师感到一种受尊重感。只要孩子的行为在接受忠告后稍微作一下改变,老师就会有一种成功的喜悦。这是长辈们的普遍心理,他们会觉得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自己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另外,老师在忠告学生的同时,也会使自己紧张的情绪得到一种宣泄,心情也会因此而好起来。面对孩子虚心而专注的表情,老师一定会满怀欣喜。所以,在受到老师的忠告时,中学生们千万要专心致志,不要东张西望、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如果能时不时地附和一下老师的观点,表示已经明白并接受了,那样效果会更好。
在和老师谈话结束后,别忘了坦率、真诚地说一句:“谢谢老师,我会按照您说的去改变自己。”这样,你在获取经验的同时,也赢得了老师的好感。
温馨提示:
老师的忠告不是随意捏造的,必有其针对性,能够帮助中学生纠正过激的观点和做法,中学生切不可轻视。
理解老师的“爱心”与“偏心”
人们常称老师是“第二父母”,其实,师生之情的内涵要比亲子之情更加深刻。因为,师爱比父爱更严格,比母爱更无私。即使老师有时有些“偏心”,家长也要引导孩子正确地对待。
恐怕没有一位学生不想享受那和风吹拂的师生之情,但是,为了纠正学生的基础偏颇,为了使学生更能成长为守纪律、守规矩的人,老师往往又是非常严厉的。其实,即使是对孩子的批评,也是老师爱他们的一种表现。
(1)理解老师的爱心
中学生应该懂得,老师对学生的爱不是一种单纯的感情投入,而是通过理性培植起来的一种普遍的社会责任感。在我们国家,师爱生是教师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的一种表现,是爱党、爱祖国、爱人民的具体体现,是一种基于献身精神的无私纯洁的感情。教师的爱具有自觉性、原则性、普遍性和恒长性。
有少数孩子把老师基于关心、爱护的严格要求视为“束缚手脚的绳索”,把敢于和老师顶撞、争吵看做是勇敢、有“男子汉气魄”,有时还故意搞恶作剧使老师下不了台。这样的孩子很难在学习上取得进步,也绝不会由于此种敢出风头的行为而博得同学们的好感和拥护。
当然,老师毕竟也是凡人,他们身上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一些缺点或不足,就像园丁为树苗和花草浇水、施肥、剪枝、除草时也会有误折枝叶、水肥施用不均的差错一样。这就需要学生理解、体谅,能够诚恳、友好、恰当地向老师提出。大多数教师都会乐于接受的。“教学相长”,没有包括批评、建议在内的学生意见的反馈,教师在各方面都很难提高。
(2)冷静对待老师的偏心
从伦理道德的角度讲,老师应该把爱的雨露均匀地洒向每一位学生,不管是男的、女的,丑的、俊的,学习好的、学习差的,均应一视同仁,不可厚此薄彼。但是,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老师也有自己的喜怒好恶,也难免产生情感上的某些倾斜。研究发现,绝大多数老师对于品学兼优、聪慧好学、谦虚上进、尊敬师长、礼貌大方的学生是喜欢的;而对那些品学皆差、不思进取、目中无人、骄傲自满、不懂礼貌的学生是不喜欢的。老师对自己喜欢的学生会有意无意地表现出“偏向”。当然,也有少数老师所喜欢的学生并非品学兼优,不过他们投老师的脾气,讨老师的喜欢,这种情况并不多见。
如果老师有偏心现象,中学生可按下列要求去做:
首先,应从自己身上寻找原因,看是否在品质、学习、行为等方面有使人不喜欢的地方。当自己觉察不到时,可以请老师、同学或好朋友指出,以求改正。
其次,要避免从心理上产生错觉,有时老师批评了自己,表扬了其他同学;或对其他同学委以重任,对自己不予安排,这些并不能说明老师不喜欢自己。
最后,即使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发现老师确实偏心,不喜欢自己,也不必太在意。对老师仍要尊敬如常,要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上,搞好学业,注重自身修养;不能舍本逐末地刻意追求老师的表扬,故意讨老师的欢心。只要走好自己的路,做出成绩,包括老师在内的其他人都会对你刮目相看。
温馨提示:
教师对学生严格要求,才是真正的爱,只有严师才能出高徒。中学生要从心底接受并理解这种关系之情。
怎样消除老师对自己的误解
人与人之间发生误会是很正常的,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误会时有发生,那么,该如何对待老师的误解呢?
首先,与老师产生矛盾时,一定要冷静地客观分析,避免主观猜测、感情用事。
一般来说,老师和学生间产生矛盾或误解都是由学习活动引起的。老师都希望学生喜欢他们教的课程,希望学生都能把他教的这门功课学好。老师围绕着学习所进行的批评动机都是善意的,也都是对孩子的高标准要求。但有的老师批评孩子时也会出现些失误,在事实上有些出入,从而引起孩子的抵触情绪。被批评的孩子会认为老师是看不起自己或故意和自己过不去。遇到这种情况,中学生一定要依据客观事实进行分析,看老师到底有什么看法,不能只凭主观就得出老师对自己有成见等结论。好好想想,老师是教知识的,学生是学知识的,老师无论提出什么批评都是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展开的,又没有个人的恩怨,怎么会产生成见呢?如果中学生能客观分析,就会消除偏见,增进师生间的沟通。
其次,要做到有理让人、无理认错。
学习上的事,师生间如果出现误解,中学生要站在老师的角度设身处地地想一想,老师是不是故意地站在自己的对立面,自己的言行有没有什么误导。通过互换位置理解,就会认识到,班级里那么多的同学,老师要想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和教育工作也是很困难的。他们对问题的判断也不一定就准确无误,出现些误解也是正常的,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如果问题存在,就作为借鉴也是有益的。师生间出现些暂时的误解,中学生应本着有理让人、无理认错的态度,这样才能把事情办好,从而消除误解,改善师生关系。
温馨提示:
在师生交往中,出现些“磕磕碰碰”是常事,但要记住,小摩擦处理得好,可以“化干戈为玉帛”,处理不好,就会留下“隐患”。
给老师提意见的三种技巧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虽然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但他们也有不同程度的不完善。因此,可能有不少中学生对自己的某位老师不满意,甚至产生这样那样的意见。有意见不可怕,关键是要有正确的态度,适当地提出自己的意见。
那么,该怎样向老师提出意见呢?
(1)要用商量的口吻
在向老师提意见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讲究语气语调,最好是采用一种商量的口吻。比如在针对一道题的时候,自己想到一种方法,觉得比老师的更好一些,可以这样说:“老师,这道题我采用了这样一种解法,和您讲的有些不同,您看可以吗?”
以这种方式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是对老师足够的尊重。大多数情况下,老师一般都会愉快地接受。如果学生的观点不正确,相信老师也会很耐心地讲解和纠正。如果老师发觉学生所提方法确实不错时,说不定还会予以表扬。
(2)要选择合适的场合与时机
在某个场合和时机说,听的人不仅不会接受,而且还有可能迁怒于人;但在另外一个场合和时机说,他不仅会愉快地接受,或许还会表示感谢。所以,把握住时机和场合,见机行事是最关键的,对老师提意见也是如此。举一个例子说明一下。
如果某一位老师正在课堂上讲课,有学生突然发现某个地方有误差。这时候,如果学生连考虑都不考虑,站起来直截了当地就指出老师的误差所在,除个别老师会坦然接受外,大部分老师会显得相当难堪,有的甚至会据理力争,强调自己的说法是正确的。
无论老师采取哪一种态度,相信他们的心里都会很不舒服,甚至怪罪于学生。老师不是完人,他出现错误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学生指出错误也并没有什么错,但所选择的时机和场合却非常不恰当。
因为老师正在讲课,学生这样做,不仅是打断了老师的思路,干扰了教学计划,以致影响了其他同学的学习,更主要的是降低了老师在同学当中的威信。不管承认与否,大多数老师都是相当讲究自己在学生面前的形象的,也可以理解成是面子。学生这样做,无疑让老师没有面子。
(3)要采取坦诚的态度
所谓坦诚,就是不要藏着掖着,话到嘴边还留三分。话说得含含糊糊,讲得不明不白,不清不楚,很可能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甚至还会给老师造成一种错觉,觉得学生有什么事情瞒着他,老师因此而产生怀疑,说不定又会出现许多无中生有的事情。
所谓把握好分寸,该说的要说,不该说的千万不能说,意思就是在给老师提意见的时候,针对性应该特别强,针对一件事情就事论事,不要扯得太远,牵涉的范围不要太广。而且话还不要说得太肯定,太绝对。千万不能说自己是绝对的对,老师是绝对的错之类的话。最好是用一种试探性的口气,把自己想要说的话说明白就行了。
温馨提示: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日常的交际当中,与人谈话都要选择合适的时机和场合,这样,往往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及时消除对老师的抵触情绪
很多老师反映,现在的孩子不尊重老师,见面不打招呼,有的还当面顶撞老师。不可否认的是,学生抵触老师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有蔓延之势。
中学生对老师产生抵触情绪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通过发泄对老师的不满来反抗家庭。孩子的年龄越大,好奇心和求知欲就越来越强烈。孩子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对父母的反抗经过多次尝试发现作用甚微,于是不满情绪就转移到老师身上,一股脑儿发泄给老师。
老师忽视或冷淡孩子,孩子通过抵触来引起老师注意。有的孩子经常碰到上课时老师不对他提问,自己鼓足勇气与老师讲话时老师也是一副漠不关心的表情。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为了引起更多的注意,就通过抵触老师的方式来实现被注意的愿望。
老师的教育、教学方式不当。有的老师习惯为学生贴标签,对学生产生刻板印象,好学生一好百好,坏学生本性难移;有的老师不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和需求,对孩子提出不恰当的、过高或过低的要求;有的老师教育方式简单粗暴,不会尊重孩子,甚至打骂孩子;如此,等等,都会使孩子产生抵触情绪。
其实,在抵触情绪的背后也隐藏了许多积极的因素。孩子的抵触情绪表明了孩子具有强烈的自主意识,独立性强,不事事言听计从,依赖别人,这样的孩子以“抵触”的方式维持心理平衡,敢于发泄心中的不满,如果加以正确引导,抵触情绪还可以发挥积极作用。从另一方面来讲,孩子的抵触情绪也折射出我们教育方式的不够合理的一面,它也会提醒教师和学校改善教育方式,更有利于教育的发展和孩子的成长。
中学生应该怎样消除对老师的抵触情绪呢?可以从下两个方面入手。
(1)客观发表对学校和老师的看法
当内心产生了对老师的抵触情绪后,要以一种温和的态度,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发泄对老师的不满,这种发泄还可以起到一种平衡心理的作用。情绪稳定下来之后,冷静地分析事情的利弊,客观地看待抵触情绪。如果问题的主要原因在自己,要合理利用争胜好强的心理,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提高认识自己缺点的能力。
(2)学会换位思考,站在老师的角度思考一下问题
学会换位思考,站在老师的角度重新审视,必要时还可以创造场景去体会老师的情绪和难处,学会多体谅老师,为老师着想。尊重老师的同时还要善于提问题,不能从此之后噤气噤声。因此,掌握一些提意见的策略和技巧也是必不可少的。
温馨提示:
中学生对老师产生抵触情绪,无论是对自身的学业发展,还是对自身的成长,都是有弊无利的。所以,当中学生对老师有抵触情绪时,一定要想办法消除。
§§第五篇 游戏心理要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