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李远哲
出生地:中国台湾省新竹市
生卒年:1936—
历史评价LiShiPingJia:李远哲是知名的化学家,1986年以分子水平化学反应动力学的研究与赫施巴赫及波兰奕共获诺贝尔化学奖。
李远哲,1936年11月29日生于中国台湾省新竹市,先后就读于新竹国民小学、新竹中学;1959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化学系,1961年在台湾清华大学原子科学研究所考获硕士学位。1962年赴美国柏克莱加州大学,在化学系读博士班。1965年获得博士学位后,加入劳伦斯·柏克莱实验室,跟布鲁士·马亨教授做博士后研究,1967年转到哈佛大学继续博士后研究。1968年,受聘于芝加哥大学,任化学系助理教授,1971年任副教授,1973年任教授。1974年以后在柏克莱加州大学化学系任教授,同时担任劳伦斯·柏克莱实验室高级主任研究员。1979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相关链接
对科学研究之影响
李远哲主要从事化学动态学的研究,在化学动力学、动态学、分子束及光化学方面贡献卓著。分子束方法是一门新技术,1960年才开始试验成功,交叉分子束方法起初只适用于碱金属的反应,后来由李远哲在1967年同赫休巴赫教授共同研究创造,把它发展为一种研究化学反应的通用的有力工具。此后十多年中,又经李远哲将这项技术不断加以改进,用于研究较大分子的重要反应。他所设计的“分子束碰撞器”和“离子束碰撞器”,已能深入了解各种化学反应的每一个阶段过程,使人们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化学反应的每一个阶段过程,使人们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化学反应所出现的各种状态,为人工控制化学反应的方向和过程提供新的前景。
李远哲曾获得美国化学学会的哈里逊豪奖、彼得·德拜物理化学奖、美源都的劳伦斯奖、美国国家科学奖、英国皇家化学学会法拉第奖和1986年诺贝尔化学奖等。此外,李远哲获得各国学术团体、大学授予之荣誉博士、荣誉教授、荣誉讲座、杰出校友等荣誉名衔数十项。
李远哲教授虽然科研、教学工作繁重,仍积极投入社会服务,参与国际学术团体、美国联邦政府、加州州政府、加州大学的多种委员会咨询工作。李远哲始终关心家乡祖国的科学与教育的发展,近十年来每年回国多次,奔波于海峡两岸,主持学术讲习,参加学术会议。1994年元月,李远哲回国全力投入推动国内科研的发展,体现出他浓郁的爱乡情怀与无私奉献的品格。
——传世佳言——
要有追根究底、毫不妥协的精神,无论生活或研究工作都必须非常认真,要打破沙锅问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