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学心理角度出发,教师遇到这种情况,一般不要急于上课,可稍做静态观察,或者在黑板上醒目地书写本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必要时教师要用几句风趣幽默的话使课堂内渐趋安静下来,然后再转入课题。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表面上虽然耽误了几分钟,但却保证了下面的教与学的顺利进行。这就是心理学中的延缓抑制规律在教学中的成功运用。所谓延缓抑制是指条件刺激强化时间延迟的情况下所形成的一种反射抑制,它是由于不合乎要求的行为得不到肯定时,大脑皮层中的兴奋过程在一定时间内转化为抑制的过程。由于学生在上课前的剧烈运动,其活动的兴奋点正处于高潮,上课铃声响后,学生进入课堂,其活动的兴奋程度虽得到强制性的抑制,但仍有一段延迟的过程。如果教师急于上课,不理会学生的精神状态,必然会影响教学。大多数学校在上课之前有两分钟预备铃,这段时间除了让学生做好课堂用书、用具的准备工作外,同样也是为了让学生在课间活动的兴奋程度有一个自然消退的过程,从而集中精力上好这一堂课。但有时学校课前无预备铃,因此难免会出现学生上课后一段时间内不能安静下来。在这种特殊情况下,教师如能正确地运用以静制动的方法,让学生的兴奋度得以自然消退,将有利于整堂课教学的顺利进行。
课堂实用暗示调控十二技
暗示是指人们为了实现某种目的,用含蓄的间接方式对人的心理或行为施加影响的过程。暗示的影响很大,人们在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情感和意志等方面都会受到暗示,并不自觉地把潜意识和意识结合起来,以实现预定的目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地、适当地运用暗示法,可以让师生之间产生默契,使学生保持大脑的激活状态,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从而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暗示影响着人的心理与行为乃至生理变化。这就为我们研究现代教育的科学性与实践性奠定了一条心理科学的通道。因此,在探讨暗示与教育的内在必然性,认识和掌握其心理机制与规律的基础上,讲究暗示艺术对提高教育工作效果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语言暗示
语言是教师最有利的表现方法,所以语言是暗示教育最重要的手段,运用语言进行暗示,首先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把要表达的思想最简明地表达出来,做到言简意赅。其次要使暗示的语言具有激励性和启发性,使受暗示者乐于接受。正面的暗示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心态,例如,有的学生懒得动脑筋,在做作业时碰到难题就想让教师帮助解决,教师便可以用“你能够做出”等语言的语气、声调鼓励学生。同一句话用不同的语气说“你能够”,会激发学生去努力完成作业;如果用严厉口吻说,好像就变成了“你能做不做”,反而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也没有达到教师的教育目的。
二、环境暗示
环境暗示主要是利用具体的课堂环境来实施对学生的暗示。课堂教学主要是在课堂中进行,课堂环境是教学活动的一种背景,一种基调。如果室内杂乱无章、布局零乱、异彩纷呈、刺激强烈,就会使学生情绪波动、注意分散,影响课堂气氛。心理学研究证明,课堂环境布置要坚持三个适宜:首先是采光适宜,即即教室布置要对称整齐,教室要保持干净整洁,切忌乱贴、乱画,杂乱无章;其次是布局适宜,即光线强度适中,切忌阳光直射或树叶遮窗;再次是色彩适宜,即颜色要协调和谐,切忌红红绿绿、刺激过度。符合了以上三条标准,就会形成一个整洁幽雅的教学氛围。此外,教师教学用品的放置、直观教具的摆放,教师教学时的情感状态的变化都勾勒了一种具体的教学情境,无不对学生产生各种不同效果的影响。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安排好环境,做好环境设置,注意细节方面的安排,促进课堂的教育教学。
三、表情暗示
表情暗示,是师生之间沟通情感、交流思想、建立联系的过程,也是重要的教育教学手段。人们往往能通过脸上的形态与色彩的变化,把某些难以或不宜用语言表达的微妙、复杂、深刻的思想感情,准确、真实地表达出来。所以,蕴含着丰富信息的教师面孔常常是学生最关注的目标。他们时时从教师的面部表情上获得有关信息,以确定自己做出怎样的反应。这就要求教师在研究运用语言艺术的同时,充分运用自己的面部表情作用于学生的视觉器官,以形成知识信息、情感信息对学生综合性“多觉辐射”。为此,教师的面部表情一要自然,要让自己的内心活动与外在表情相一致,使学生看到教师表里如一的坦诚自然的真实形象,从而赢得学生的充分信任;二要适度,主要指脸形的变化不可过分、过频,要恰如其分,做到嬉笑而不失态,哀痛而不失声;三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似的温和地对待学生,使学生有家的感觉。
四、目光暗示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一个人的目光可以感染周围的一切。据科学家研究,人的眉毛有40多种变化形态,眼皮的闭合也有二三十种之多,加上眼球的转动等,眼睛所发出的体态语言信息可谓多种多样。正是通过教师丰富多彩的目光,学生可以窥见教师的心境,从而引起相关的心理效应,产生或亲近或疏远或敬重或反感的情绪体验,进而形成这样那样的师生关系,导致或优或劣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恰当、正确地使用“目光暗示”,有意识地让自己的“目光暗示”为教学服务,使学生能够不动声色的体会到教师的情感。
五、姿态暗示
教师的影响是从多方面体现出来的,一个人的姿态能从多方面暗示他的内心世界:是热情还是冷漠,是负责还是敷衍,是正直善良还是虚伪奸诈。仪态端庄、稳重大方,不但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产生心理舒适感,而且可以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信赖感,有利于教师威信的形成。教师上课时身体正直、挺拔、自然、轻松、收腹,给学生以有力、洒脱和自信的暗示,使学生从教师的站开始,让大脑主动动员各个器官(视觉、听觉等),处于思维活动的最佳状态,对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反之,如果一个教师不注意自己的仪态,即使服饰再美,也会黯然失色。因此,教师在上讲台之前一定要注意提醒自己保持良好的姿态。
六、风度暗示
教师的风度是教师自身综合素质的人文体现,教师的风度体现了教师的情绪、性格、能力、意志等心理特征。培根说:“相貌的美高于色泽的美,而秀雅合适的动作美,又高于相貌美,这是美的精华。”周恩来同志之所以得到人民的爱戴,除了他那经天纬地、纵横捭阖的才能、广博的学识和功高德重以外,另一重要原因就是他那举止从容、稳重、不卑不亢、落落大方的革命家的风度,这一风度代表了民族的正气,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教师的风度同样重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着装朴实整洁、举止稳定端庄、谈吐文雅谦逊、态度善良和蔼,就会使学生在课堂上深深地佩服这个教师,从中感到力量、意志、修养、个性的具体的美,让学生陶醉在知识和审美的海洋里。
七、手势暗示
手是教师的另一种语言,手势在教学中的运用,可以使教学的主体形象更加鲜明,使有声语言更能传情达意,使学生透过视觉获得具体形象,增强美感。一般来说,只有在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加强语言的威力、表达关键性词语或意图时才使用手势。教师的手势不宜过多、过碎,否则就显得烦琐,会起到压抑语言表述的作用。教师在使用手势的时候应该做到自然、舒展、大方,动要准、仿要像。要节制手势活动的频率,注意摆动的幅度,切不可不停地比划,频繁地画圈,或插入衣袋,或拢于袖内。手势的范围,上限一般不超过头,下限不低于胸,范围太大容易流于滑稽,一般地说,“手若在上区(肩部以上)活动,多表示理想的、宏大的、张扬的感情;在中区(肩部至腹部),多表示记叙事物、说明道理;在下区(腹部以下)活动,多表示不悦、鄙夷、厌恶、憎恨的情感”。教师要充分理解手势在不同活动区域所表示的意义,从而正确、灵活、恰到好处地使用手势。
八、衣着暗示
教师的着装同样重要,教师的衣着除了服装,还包括手表、眼镜、首饰等。对于教师来说,得当的衣饰打扮,不但对人的形体、容貌、仪态、风度起着衬托作用,而且会给学生某种暗示。穿着得当,会使学生觉得教师容光焕发,富有学识和修养,使学生感到亲切明快,听起课来自然会提高情绪。教师不得体的穿戴会给学生不好的印象,给学生一种沉闷、压抑和不快的感觉。如果教师的穿着过于艳丽和新奇,课堂上学生的注意力就会自觉不自觉地从教师所传授的知识转移到教师的衣着上去,学生去“研究”“品评”教师,自然会影响到学生听课的情绪和效果。因此,教师的穿着应按照朴素、整洁、得体的标准去要求。教师的衣着是一门学问,对教育和教学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每位教师的衣着都应于朴实大方中见高雅的情趣,于整洁得体中见丰富的涵养,给学生以质朴美的熏陶和感染。
九、行为暗示
教师的行为就是学生的一面镜子和榜样,行为的暗示教育对青少年有着巨大的激励和影响作用,这是与他们积极向上、爱好模仿的心理特点相适应的。由于少年儿童思维的具体性,示范可以借助具体形象帮助学生理解各种行为规范,为他们领会和模仿。教师是学生经常的、直接发生影响的教育者,教师的行为如何,更被看作是自己的榜样,学生们会尽力地模仿教师的行为。所以,教师的带头作用是不可忽视的,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应该首先做到。同样,教师还可以利用典型人物、优秀学生的行为进行暗示,使他们感到真实可信。这里,值得注意的是行为暗示教育不能使学生停留在一般的、表面的模仿上,而是要使他们自觉地将高尚的品德和行为体现到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去,把好的行为逐渐内化为自己的行为,达到真正的学习和模仿的目的。
十、信誉暗示
青少年比较注重信誉,对领袖、英雄和有威望的人物十分崇拜,所以,要充分发挥信誉暗示的教育作用。信誉暗示要十分注意其典型性和权威性,我们平时所说的“人微言轻,人贵言重”就是这个道理。其次要注意权威典型的新颖性,使信誉的暗示更有实效性。对于以前的学生不了解的英雄或者榜样要对学生说明,在他们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再进行暗示。
十一、情境暗示
环境在影响人的几大要素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任何人都离不开环境的影响。情境是以具体直观的生动形象呈现在人们的面前的,对人的影响作用较之抽象说教更容易被理解,而且能够激起人们感情上的共鸣。运用情境进行暗示教育,应该使教育的内容与情境相一致、相吻合,这样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在运用的过程中有两方面的做法,一方面,教育者可以根据情境进行与此有关的教育;另一方面,教育者可以根据教育的内容来创设教育情境。例如,根据某些学生厌学的缺点,举办“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演讲会、展览会等,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情境暗示教育。
十二、自我暗示
任何人都会有自我暗示,自我暗示有积极和消极之分。生活中的“疑神疑鬼”现象是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例如,别人丢了钱包,就觉得别人在怀疑自己偷了,一直到别人的钱包找到后,才如释重负。这是一种不可取的消极的自我暗示。教育者要指导学生消除消极的自我暗示,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使学生暗示在德智体诸方面“还可以更好”,以自我激励,朝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这就体现了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引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