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面两个任务的基础上,教师应进一步对产生破坏行为的背景进行分析研究,并连续记录几天中某个不良行为发生的时间和频率。通过观察研究,教师可能会发现某个不良行为的发生可能与其他几个学生是否在场有关,或者只发生在数学课上,或者大多出现在教师对他当众进行批评之后等。通过这样的分析研究,能弄清引发不良行为的具体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改善措施,达到行为矫正的目的。为了有效地矫正不良行为,教师必须以强化原理为指导,同时对不良行为和正确行为分别实施消极的和积极的强化,并把它们与行为塑造方法结合起来。
三、认知矫正法
认知矫正法与行为矫正法之间的区别是,前者强调行为的心理状态而后者强调行为的外部表现。在课堂控制中,应把两者结合运用。
(一)激发动机和兴趣,树立远大的人生志向
期望值理论研究表明,动机和抱负水平越高,则学习劲头越足,课堂行为问题就越少。由于学生的基础、能力等的差异,他们对同一教学内容的反应差别很大,觉得太难或太易的学生就会表现出对学习不感兴趣,缺乏学习动机,并由此引发一系列的课堂行为问题。因此,教学内容应适合多数学生的发展水平,并逐渐养成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树立远大的人生志向。
(二)发展积极的控制点和自我控制模式
控制点是指人们对影响自己生活与命运的那些力量的看法。控制点有两种类型,即内部控制与外部控制。具有内部控制特征的人认为自己所从事的活动和活动的结果是由自身的内部因素决定的;具有外部控制特征的人认为自己受命运和他人的摆布,认为成功与否主要由外部因素决定。不同的控制点决定了学生对事物的看法,通过影响学生的成就动机,影响学生对待任务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与控制点密切相关的是归因理论,学生不同的归因模式将产生不同的课堂行为。如果学生将成功归因于努力这种可控的因素,他们就会信心百倍,并预期今后再次获胜;如果将失败归因于如能力这种不可控的因素,则会表现出冷漠、听任失败,导致师生关系紧张和互不信任,进而产生课堂行为问题。因此,要通过心理学的教育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归因。
(三)教师应消除“恶魔效应”和不良的自我实现预言
与“晕轮效应”相近,“恶魔效应”意指教师按学生的某种不良特征去任意地判断他的其他方面的特征,认为有某种缺点的学生总是一无是处,在我国一般把这两种效应统称为“晕轮效应”。教师片面评价学生,常会引起学生的不满,并最终导致课堂行为问题的发生。同时,教师的自我实现预言也会影响学生的行为。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认为,自我实现预言是一种虚假的信念,这种信念一旦表现出来就会引起一连串的事态,从而使原始的信念成为真实的事情。例如,教师预言一个学生会成为班上的捣乱分子,并经常错把他作为真正的捣乱分子加以对待,那么,教师的行为可以真的会使该生成为捣乱分子。所以教师不应对任何学生抱有偏见,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去客观地评价他、信任他,这样才能消除潜伏中的课堂行为问题。
(四)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概念和自尊态度
学生正确的自我概念和自尊的形成有利于学生良好课堂行为的形成。自我概念意指个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它与课堂行为的关系十分密切。例如,如果儿童把自己看成失败者,或是教师的累赘,那么这种学生很可能产生问题行为。因此,教师的职责之一就是通过使学生在适合自己能力的水平上体验到学业成功的快乐,尽可能使学生形成积极的、通向成功的自我概念。自尊是人人对自己的一种态度,是人格的一个重要特征,它同样对学生的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
(五)教师的自我表现应和蔼、富有理性,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认知矫正法的特征之一是学生对自己学习环境的理解。如果他们认为环境是富有意义、具有激励作用的,那么就会做出与环境相一致的行为,反之亦然。由于教师是学习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师的自我显示必须容易被学生所接受,有效地吸引学生。为此,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1.对课堂过程控制充满信心;
2.认真备课、教学和启发引导;
3.对待学生公平一致;
4.充分了解学生;
5.密切注视课堂中发生的一切情况,及时、恰当的处理;
6.运用移情原理或者换位思考,多为学生着想。
四、知识控制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参与,知识的控制是重要的。这包含三方面:知识数量的控制、知识难度的控制和知识传输速度的控制。心理学的迁移研究表明,集中注意与问题的主要矛盾有助于形成知识迁移。例如有的教师每节课只讲20分钟左右,但其效果很好,原因就在善于控制知识量,突出主要问题,使学生很快形成知识迁移。心理学研究发现,知识的难度略高于学生的知识水平,知识教学才具有力量,这也是我们控制知识难度的准则。知识传输速度的控制,最理想的情况是教师传输知识的速度与学生接受知识的速度同步。要做到这一步,教师就必须及时从学生那里获得反馈信息来调节传输速度。
五、思维控制
学生的思维需要教师加以控制,以其达到锻炼思维、发展思维的目的。教师要运用各种方法启发、引导学生,运用和发展各种性质的思维,培养学生优良的思维品质。对一个数学概念、思维、方法的真正领会和理解,教师应该“多题一解”来控制学生的思维,使其进一步演化。“最近发展区”理论告诉我们,学生思维的发展,在任何时候都有一个“最近发展区”,这个“最近发展区”比学生的思维水平略微超前,学生通过努力“跳一跳”就能达到。因此,教师对学生思维的控制,应该使学生处于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中,促使学生的思维向更高的层次发展。由于学生思维的不自觉性,要达到上述目的,教师必须事先设计各种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问题情境,还必须将学生的思维导入问题情境中进行探索,并控制好探索的深度,使学生思维得到最好的锻炼。
课堂教学行为调控四法
课堂教学调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情感调控
情感调控包括教师的情感调控和学生的情感调控两个方面。教师要善于调节自己的情感因素,做好自身的情感控制。教师不要把自己的不好情感、情绪和心境带进课堂,以免影响、干扰正常的课堂教学气氛。同时,教师还要密切注意学生的情感,注意调节和控制学生的不良情绪。课堂上学生的不良情感往往通过眼神、动作等反映出来,教师应善于察言观色,及时给以调控,以免影响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
二、时间调控
时间调控包括时间程序控制、讲课速度控制、课堂始终控制等几个方面。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时间的控制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课堂教学的时间程序控制,应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师的教学风格灵活掌握,或者先分析后综合,或者先提出主要问题后分析等。课堂教学速度的控制要适当,避免过快或过慢,语速变化要随着内容抑扬顿挫,娓娓动听,讲到重要字句时,语速要相对拉长一些。课堂教学的始终控制应注意:上课开始时,不要急于讲内容,要稍微停顿一下,以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排除课间带来的干扰;讲课结束时,要力戒拖堂。
三、内容调控
内容调控包括讲练控制、疏密度控制。课堂45分钟的教学程序安排上要做到讲练结合,定时、定量地让学生预习、练习、复习,及时质疑答疑,课堂教学内容的疏密度要适当。教师既要在尽可能短的单位时间内,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有效信息,又要给学生留下消化、吸收、融会贯通的时间;课堂教学的难易也要适度;课堂教学内容的随意性要有度。有经验的教师往往有这样的体会,对预先安排好的教学内容,教学时做些适当的引申或增删,往往能增加课堂教学的创造性。但增删、引申要有一定的限度,否则,就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影响教学质量。
四、组织调控
组织调控就是组织教学,这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只有在课堂上把教学组织好,才能达到传授知识的目的。教师既要注意有形的问题,如有的学生上课捣乱、做小动作等;也要注意无形的问题,如有的学生上课开小差、胡思乱想等。这些问题,都给教学带来消极影响,教师应当及时引导,使课堂教学既生动活泼,又秩序井然,这才是组织调控的最高境界。